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受林俊杰這首《曹操》影響,作為有一個英雄夢的島主,從小就愛讀三國。而對於曹操這個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多年以來我對他的情感一直在變化。最開始可以用恨之入骨來形容吧,到如今的為之著迷,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今天突發奇想,就是想寫一寫曹操,又不想正兒八經地分析他,太費腦子也沒這個覺悟。所以結合了《三國志》《曹瞞傳》《魏略》《世說新語》甚至加上《三國演義》等各類歷史文籍來展現一下曹操的前半生,各位千萬不要用學術的眼光來看,很多都是部分都是靠我自己想象的,就當作是我的胡言亂語,看一個故事吧。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他爺爺曹騰是漢桓帝時期的大太監,收養了一個兒子叫曹嵩,曹操就是曹嵩的長子。桓靈二帝時期政治黑暗腐敗,賣官鬻爵現象嚴重,嚴重到了什麼地步。曹嵩竟然靠著買官升任至了太尉一職,這可是三公啊。

總而言之曹操小時候就是一副“我爸是曹嵩”的紈絝子弟形象,任俠放蕩,好飛鷹走狗,不治行業。好讀兵書,練武藝,身手還不凡,曾經徒手與鱷魚搏鬥,是個奇人。

曹操的叔父看不慣他這幅吊兒郎當的樣子,多次去向曹嵩告狀。當時曹操為了對付叔父就抖了個機靈,有一天在路上遇見叔父,曹操演員的誕生,做到了真聽真看真感受,完美演繹了一個晚期中風患者齜牙咧嘴生活不能自理的慘狀。

叔父見曹操這模樣嚇壞了,趕緊去回去告訴曹嵩。結果一到父親面前,曹操又是面色紅潤有光澤,還特委屈地跟曹嵩哭訴,說叔父不喜歡自己,總是誣陷自己。經過這事,從今往後叔父再告狀,曹嵩也是再不聽了。曹操得以更加肆無忌憚。

當時曹操和京城洛陽幾位著名的公子哥,比如袁紹什麼的是死黨,類似於三環十二少這種,橫行霸道的。

最荒唐有一次,曹操和袁紹哥倆閒著無聊,跑一大戶人家婚禮上去湊熱鬧。可這兩人既不隨份子也不喝喜酒,而是去當採花賊了。

這主意估摸著是曹操想出來的,一方面袁紹雖四世三公,一表人才,正兒八經的高富帥,其實徒有虛名,腦子不靈光,遇事還是要聽聰明果敢的曹操的。另一方面曹操這一輩子,生了25個兒子,還有7個女兒,可見這位偉人在某方面出類拔萃的能力。所以曹操拉著袁紹去搶新娘。

曹操袁紹哥倆貓在宅子的角落裡商量著對策,那時的曹操就展現出了他傑出的戰略頭腦,想出一招調虎離山計來。哥倆一杯壯膽酒下肚,說幹就幹。

曹操突然大聲喊叫:“有賊啊!”這一嗓子喊得婚禮現場頓時亂成了一鍋粥,所有人都衝了出來,問曹操賊在哪,曹操隨手一指說那邊,一行人又浩浩蕩蕩地抓賊去了。

曹操做指揮,體力活就交給袁紹了,這會兒袁紹已然潛入洞房,把新娘用被子一卷,扛起就跑。過了一會兒眾人才發現新娘不見了,連忙又追了出去。曹操和袁紹也只是為了圖一刺激,真把新娘搶來了反倒緊張起來,望著身後火光沖天,叫罵聲不斷,更是冷汗直流。袁紹心理素質不過關,慌不擇路,一不留神就栽進了荊棘叢裡動彈不得。

袁紹絕望地喊叫:“孟德救我!”曹操是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心想自己去救他,保不齊兩人都被困在荊棘叢裡,聽得後方身響越來越近,曹操急中生智大喊:“偷新娘的賊就在這!”袁紹大驚,全力掙扎,還真跑出了灌木叢,兩人把新娘一放,逃之夭夭了。要不說人就是要逼自己一把,不然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曹操未出仕之前大抵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名氣不小,時人卻並未有對他有什麼特別的評價,曹操又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評價,希望能從別人的眼中來全面瞭解自己。

當時南陽有個叫許劭的,是個著名的人物評論家,看人眼光很準,入木三分。他搞了個脫口秀節目“月旦評”,每月一次,類似於金星秀一樣,或褒或貶,點評當代風雲人物,很有影響力,朝廷在基層選拔官吏都要參考許劭的評語。就連袁紹這種不可一世的公子哥,見了許劭也要規規矩矩,害怕他給自己一個差評,名聲就毀了。

曹操就很想得到許劭對自己的評價,可由於曹操是宦官之後,許劭對他不是很待見,三番五次拒絕了曹操的要求。曹操這個人,想要的東西他就一定要得到,不知道是用了什麼手段,可能是好一陣死纏爛打,逼得許劭無奈,終於說出了對曹操的評語:“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罷大笑而去。

這句評語幾經演繹到了曹操黑粉頭子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就成了那句著名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的奸雄之名就此坐實了。其實想想看,曹操是渴望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的,所以許劭說他是英雄才讓曹操哈哈大笑,如果許劭說的是奸雄,曹操還笑,那可不是缺心眼麼。

家裡有關係,19歲那年曹操就踏入仕途,當了個洛陽北部尉,也就是北城公安局局長。一當上官,曹操像是變了一個人,之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懲惡揚善,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的曹局長。

曹操處理的最出名的案子就是當朝大宦官蹇碩叔父蹇圖違禁夜行。古時候不像現在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都是有宵禁的,到了晚上不準出門,只有打更在那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違反了禁令是重罪。

可蹇圖可是蹇碩的叔父啊,漢靈帝時期宦官當權,十常侍亂政,蹇碩就是宦官頭子之一,誰敢得罪?曹操敢,初生牛犢不怕虎,用他親造的五色大棒,依法處死了蹇圖。一時間“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蹇碩雖然惱怒,但曹操的家世也擺在那,不是想動就能動的。幾個宦官一琢磨,洛陽不允許有這麼牛逼的人存在。經過一番運作,把曹操調離了洛陽。曹操也就此展開了他在宦海沉浮的生涯,

他雖有心匡亂反正,奈何個人力量有限,始終不得重用。

及至黃巾起義爆發,曹操終於找到了機會。曹操在政壇不得志,入了軍職卻是混得風生水起,屢立戰功。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曹操再回到朝廷裡,已經變了天地。漢靈帝去世,他的嫡長子時年十三歲的劉辯即位,史稱漢少帝。此時的大權掌握在了漢少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手中。何進作為外戚勢力,對宦官集團早欲除之而後快,於是招兵買馬商量對策。

曹操也參與其中,雖然他自己爺爺就是宦官,但他對這些禍國殃民的十常侍恨之入骨。三國迷都知道,演義裡面曹操早期最精彩的戲份就是獻刀刺董卓,說是曹操趁董卓睡覺,拔刀要刺,董卓突然醒了,曹操靈機一動說是來獻七星寶刀的,藉機溜了。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這一段故事自然是虛構的,但正史裡面還真有曹操行刺的記載,不過不是刺董卓,而正是刺十常侍之首張讓。曹操搞暗殺看來不是很在行,潛入張讓家裡又被別人發現了,不過曹操卻“乃舞手戟於庭,踰垣而出。”就是一路砍殺翻牆跑了。演義裡著重表現曹操之奸,而這裡則是表現曹操之勇。

在商量對付宦官過程中,袁紹又出了個餿主意,說把西涼軍閥董卓請來鎮鎮場子。曹操不同意,說宮廷內部鬥爭好解決,請來了外兵,那就是引狼入室。何進原本就是一殺豬的,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主見,覺得袁紹出身名門四世三公,聽他的準沒錯,於是廣招各地軍閥進京來討伐十常侍。

宦官集團那邊也不會坐以待斃,兩邊各懷鬼胎,宮廷內部風起雲湧,最終外戚和宦官勢力鬥了個兩敗俱傷。而坐收漁翁之利的,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紹,而是真正的豺狼惡虎董卓。

董卓一來,仗著兵多將廣,大權獨攬,擅行廢立。袁紹倒是爺們了一回,當面罵了董卓一句:“天下難道就你董卓一個人牛逼麼!”當然,罵完之後當天夜裡袁紹就跑路了。曹操也不會助紂為虐,直接就跑了。

董卓下令通緝曹操,曹操這一路上想必也是提心吊膽,誤殺了幫助他的呂伯奢一家也是真事。不過之後曹操說的話卻有點問題,《三國演義》是大家所熟知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的天,這還是人話麼,草菅人命還不知悔改,與天下人為敵,十足的反面典型。

而實際上曹操當時是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悽愴這兩個字很重要,表明曹操內心對於錯殺恩人還是非常痛苦的,而演義裡面則變成振振有詞的模樣。一來一回,形象大跌。

之後曹操來到陳留,散盡家財,正式起兵討伐董卓,成為眾諸侯的一員,這一年他34歲。歷經前半生戲劇般大起大落的人生,此時的曹操已然成熟,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開啟了他興復天下的傳奇人生。

34歲那年,曹操散盡家財,陳留起兵討伐董卓。當時各方討伐董卓勢力集結成關東聯軍,號稱十八路諸侯。關東就是指函谷關以東,至於大名鼎鼎的十八路諸侯,他們就是,算了,太多了,懶得數。

十八路諸侯的公推的盟主就是出身名門望族四世三公,正兒八經的高富帥袁紹。之前也提過,曹操和袁紹是發小,是一起搶過新娘的過命交情。仗著這層關係,曹操也被袁紹封了個代理將軍,勉強算作眾諸侯的一員。

當然這十八路諸侯有的言過其實,有的心懷鬼胎。在舉行完親切友好的會談之後,又組織了數場歌舞酒會來歌以詠志,以酒會友,進一步促進革命戰鬥友誼。當提到誰願做先鋒討伐董卓時,大家卻裝瘋賣傻,聊起了今天天氣如何,晚上吃什麼等高深莫測的話題。真正擁有堅定的信念討伐國賊拯救蒼生,身先士卒上戰場廝殺的,只有代理諸侯曹操和孫堅等少數幾位。

在演義和各類影視劇裡,討伐董卓主要戲份是劉關張三兄弟的,人家曹操有五千兵馬也只混了個代理將軍,劉備僅僅率大軍三人就當上了主角。先有關羽溫酒斬華雄,後有三英戰呂布,好不威風。實際上劉關張和討伐董卓關係不大,究竟參沒參與都不好說,真正拼了命在打的那還是曹操。

曹操的部隊在前線拼得頭破血流,本人還中了一箭命懸一線,最終還是寡不敵眾慘敗而歸。但曹操何許人也,亂世之奸雄,與曹操對決,這一仗你或許會有點小賺,但曹操永遠不虧。饒是經歷了一場慘敗,曹操卻探知了董卓大軍的虛實,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可諷刺的是,當曹操回到聯軍大營時,這些喝過酒拜過把子兄弟已經為了利益自相殘殺起來了。曹操怒罵各諸侯,拂袖而去,走上了一條自立自強的道路。

出來自立門戶單幹這段時期曹操的勢力高速發展,破袁術,破陶謙,破呂布,有了自己穩固的地盤。更重要是曹操慧眼獨具,搶先拿到一張可於亂世之中縱橫睥睨的絕對王牌:漢獻帝。

當時董卓被王允利用貂蟬的美人計除掉之後其部下李傕郭汜作亂,漢獻帝作為人質專業戶,今天被這個綁明天被那個綁。好容易逃出魔爪,一行人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吃盡苦頭。期間漢獻帝聯絡各方諸侯前來勤王,可各諸侯忙著約架搶地盤,誰也沒把皇帝當回事。

還是曹操不遠千里迎漢獻帝遷都自己的大本營許昌,好吃好喝招待著。這一路來啃樹皮吃草根的漢獻帝捧著一碗肉湯,感動與委屈的淚水奪眶而出,心中感嘆曹操可真乃我大漢第一忠臣。漢獻帝殊不知,自己只是換了一種優雅的方式,繼續做人質而已

。而曹操真正目的,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然實際上曹操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因為當時的曹操也沒想過篡漢,就說他這一輩子也沒篡過漢。不過鑑於曹操的黑粉比較多,傳來傳去,覺得“挾”字顯然更符合曹操的氣質。

這一時期曹操春風得意,沒事就下個聖旨管管這個管管那個。誰要是不聽話,就是違抗君命。那年頭打仗講究一個師出有名,曹操可以做到無所顧忌征戰四方。可好景不長,曹操很快遭到了人生最慘痛的一次失敗。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一個美女引發的血案。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建安二年(197年),42歲的曹操正處於人生最生猛的階段,率三路大軍討伐宛城軍閥張繡。這個張繡不值一提,真正要說的是張繡麾下,號稱天下第一毒士的賈詡。當年在董卓死後獻計其殘部李傕郭汜出兵長安,引爆天下大亂的人就是他。賈詡是一個非常迷人的角色,島主日後會專為他寫一篇文章。

在賈詡的建議下,面對來勢洶洶氣勢如虹的曹操,張繡勇敢地做出決定,投降了。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又拿下一場勝利,志滿意得,在宛城開啟了狂歡。

曹操這一生極少犯錯誤,面對美女的時候除外。具體情況史書沒有記載,用《三國演義》的話說是,有一天曹操喝了酒屏退左右,神秘兮兮地問了他的侄兒曹安民一句“此城中有妓女否?”曹安民也是老司機了,一聽這話立刻秒懂,在曹操耳邊訴說如此這般。曹操聽罷,激動地握住了曹安民的手,叔侄倆曖昧地相視一笑。

當天晚上,曹操正式宣佈納下宛城第一美人鄒氏為妾。而這個鄒氏,則是張繡的嬸嬸,前不久戰死的張濟的遺孀。張繡聽聞這個消息,感覺無比的恥辱,城池丟了也就罷了,連自己貌美如花的嬸嬸都保護不了,算什麼男人?當下決議反曹,賈詡見張繡心意已決,便為其精心策劃了反曹大計。

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毫無防備的曹操依舊沉浸在美酒在手美人在懷的溫柔鄉里。忽見寨外火光四起,曹操十分鎮定,還安撫眾將士,可能是哪裡失火了吧。再聽得殺聲震天,曹操發現不對勁了,出帳外一看,只見有千軍萬馬如狂風驟雨之勢向曹營襲來。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主公快走,我斷後!”喊這話的是曹操的貼身護衛,曾逐虎過澗的曹營第一猛將“古之惡來”典韋。曹操只得領數騎先撤,而典韋立於寨門,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饒是張繡西涼精兵也近身不得。典韋揮舞戰戟以一當十,直殺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兵器斷了,身受數十創,典韋不曾退後分毫,左右手各提一個敵軍,當作武器繼續砍殺,寨門口的屍體堆成了一座小山,張繡軍皆心驚膽寒。

終於,典韋力竭,渾身血流如注,雙眼怒視前方,雙手把住門口,依舊不動如松,彷彿立於天地之間。再細看,典韋,卻是已死了。過了半晌,仍沒有人敢從他身邊經過。

另一頭曹操騎著與赤兔馬齊名的良馬絕影一路狂飆,後方箭如雨下,曹操又中了箭,絕影也身中數箭,堅持馱著曹操跑了一陣,力竭而亡。好在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趕到,曹昂將自己的馬讓給了曹操讓其先走,而這可憐的兩兄弟卻死於亂軍叢中。

宛城之戰的慘敗,對曹操來說是當頭棒喝,不僅損失了愛將典韋,侄兒曹安民,良駒絕影,

最關鍵的是曹操一手培養出來最理想的接班人長子曹昂也戰死。要是曹昂還在,也就沒曹丕什麼事了。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說到曹丕,倒是有個有意思的事。日後曹丕寫《典論.自敘》的時候提到,宛城之戰他也在,而且年僅十歲的他竟然搶了一匹馬給跑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吹牛逼。不過這一戰過後,一手將曹昂養大的曹操正室丁夫人傷心欲絕,離開了曹操。而曹丕的母親卞夫人被扶正,曹丕日後也以嫡長子身份做了太子,最後當了皇帝,如此看來,曹丕著實是最大的勝利者。

關於這事馬伯庸曾在他的散文《宛城驚變》中提過一個陰謀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說到馬伯庸島主最近在追一部電視劇,就是根據馬伯庸作品改編的《三國機密》,該劇以漢獻帝的角度再現三國亂世,腦洞大開,卻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值得一看。

而說到漢獻帝,真實的漢獻帝怕是沒有這個做主角的機會了。呆在許昌的他終於發現自己是個傀儡,也曾暗下誅殺曹操的衣帶詔放手一搏以期力挽狂瀾,劉備當時就參與其中,結果和曹操青梅煮酒的時候被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給嚇跑了。漢獻帝也終究不是老謀深算的曹操對手,衣帶詔事件失敗,漢獻帝心腹被盡誅,從此再無翻身之日。

這也不能怪漢獻帝無能,

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進化到完全體的曹操。宛城之敗後的曹操深刻吸取了教訓,各方面能力又精進不少,城府之深到了可怕的地步。就說日後張繡在賈詡的建議下再次投降曹操,面對如此血海深仇,曹操依舊能顧全大局,做到盡棄前嫌重用張繡,不簡單。曹操就是這樣一步步煉成的啊。歷經這最痛一敗,曹操當著百官面立下了誓言:“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

而曹操的下一個對手,就是當今天下第一大諸侯,和曹操從小一起長大的鐵哥們,袁紹。

袁紹這個人也並非一無是處。

當年董卓兵臨城下,獨攬朝綱之際。所有大臣對於董卓的惡行敢怒不敢言,袁紹是唯一一個站出來敢在朝堂之上和董卓對罵的人。當然袁紹也不是匹夫之勇呈口舌之快,罵完當天夜裡就溜了,沒過多久就組織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號召領導能力可見一斑。

另外袁紹能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

一方面他能夠折節下士,吸引很多才幹聚集在他身邊。另一方面他個人是極富感染力的勇者。就拿袁紹統一河北的過程中與公孫瓚的大戰來說,當時袁紹遭騎兵突襲,眾將士要護送他躲在牆後,袁紹豪情萬丈道:“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袁紹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在他的鼓舞下袁軍士氣大漲,大勝而歸。

袁紹的優點大概能說這麼多,至於缺點可以說個三天三夜。

官渡之戰中曹操帳下五謀臣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戰爭前夕,賈詡就代其主張繡拒絕了袁紹拋出的橄欖枝,分析了曹操的優勢,果斷說服張繡投靠了曹操,為曹操加了一支生力軍。

而在曹操做戰前動員的時候,荀彧又精準列出了袁紹四大缺點:

1.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

2. 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

3. 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

4.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荀彧從度量,謀略,武力,道德四個方面將袁紹抨擊得體無完膚,不僅袁紹,袁紹帳下那些謀士武將,荀彧也是瞭若指掌,知道其各自的缺陷。忘了說了,荀彧當年是從袁紹帳下轉投曹操的,看來是早就對袁紹集團不待見了。

島主覺得袁紹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小看曹操。

袁紹,四世三公後代,曹操,宦官後代。雖然兩人是發小從小玩到大,可袁紹心裡是一直存在著優越感。儘管曹操在膽識才能各方面明顯勝過袁紹,可狂妄自大的袁紹總把曹操當作自己的一個小弟在看。

以至於袁紹會在組十八路諸侯時封曹操一個代理將軍;以至於袁紹會把自己的日後的戰略計劃大大咧咧地講給曹操聽;以至於對曹操竭力想要挾天子,袁紹卻毫不在意,想著另立皇帝;以至於袁紹被任命為太尉,卻因官位在曹操大將軍之下,怒而不受,逼著曹操將大將軍之位讓給了他。從頭到尾袁紹都是把曹操當作一個需要自己照顧的小弟看待,卻沒想到他發展勢頭如此迅猛,已然一發不可收拾。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曹操與袁紹基本掃清北方後,一場成王敗寇的生死決戰避無可避。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前期袁紹率兵南渡黃河之際,程昱僅領七百守兵駐守鄄城,袁軍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程昱等人給淹沒了,眼看就要吃下首敗。曹操心急如焚,想要加派人馬支援鄄城。程昱卻說不用,說袁紹這人坐擁十萬大軍,自以為天下無敵,見我這裡兵少將寡,都不屑於來攻。

結果還真被程昱說中了,袁紹就這麼自顧自的饒了過去。也不知道為何,曹操手下的幾謀士對於袁紹的星座血型生辰八字興趣愛好都門清,輕易就能判斷出他的下一步,可能這就是天王巨星的明星效應吧。

官渡前哨戰白馬之戰打響,袁紹令大將顏良為先鋒直撲黃河南岸的戰略要地白馬。荀攸向曹操建議來一招聲東擊西,佯裝放棄白馬,在延津渡河,做出一副要繞袁軍之後的假象。袁紹果然中計,分兵前往延津。曹操的精兵立刻調轉馬頭,奇襲白馬。

先鋒顏良忽見曹操大軍如神兵天降,大驚失色。只見曹軍為首一大將,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提青龍偃月刀,腳跨嘶風赤兔馬,一如排山倒海之勢在亂軍叢中撕開了一道裂縫,風馳電掣般向自己疾馳而來。

顏良急問:“來者何人?報上…”話音未落,半邊腦袋已經被削去了。袁軍群龍無首,曹操乘勢下令追擊,殺得袁軍丟盔棄甲而逃。

想必三國迷們已經看出來了,曹軍為首這位所向披靡的大將,

可不正是關雲長關公麼!這是個什麼情況?

時間往回撥一點,前一篇文章說過,劉備在許都待過一陣。當時郭嘉和程昱都說劉備乃人中之龍,遲早非池中之物,勸曹操殺了他。曹操竟然難得的心軟了,不僅沒殺,還來了一出青梅煮酒把劉備嚇跑了,這可能是曹操一生最後悔的事。

這回放了劉備對於曹操來說無異於放虎歸山,果不其然,劉備前腳剛走,後腳就在徐州反了曹操。曹操不敢怠慢,袁紹大軍壓境都不在乎了,決議率軍直撲劉備。當時有人懼怕袁紹趁火打劫,郭嘉卻依然建議先打劉備,曹操也是成竹在胸,袁紹這老大哥他太瞭解了,反應比一般人慢半拍,我這邊打完了劉備他都不一定反應得過來。

袁紹確實沒這個反應,不過他手下的謀士田豐有,田豐勸袁紹趁機出兵襲取曹操後方。袁紹用一個奇葩的理由拒絕了,兒子病了,不宜遠征,還表現出一副父愛如山的偉岸形象,讓人肅然起敬。

以上行為可以歸結為袁紹在官渡時期練成的絕技,

就是完美地錯過所有正確的道路,而去選擇錯誤的,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容易。

曹操很快打敗了劉備,但還是沒抓住他。論逃跑劉備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不過劉備這回雖逃到了袁紹處,關羽卻因寡不敵眾被俘。曹操愛才之人,關羽忠義之士,兩人惺惺相惜。關羽終不會背叛劉備,但為報曹操厚待禮遇之恩,便決定為其解白馬之圍,這就有了前面那一出萬軍叢中力斬顏良的好戲。

白馬之戰過後,曹操緊急回兵,又打響了延津之戰。袁紹這邊領軍的是大將文丑和剛剛歸順的劉備,當時曹操令600騎兵打頭陣,佯敗撤退,誘敵深入。文丑劉備領6000人馬來追,一路上盡是曹軍故意遺落的輜重,文丑治軍不嚴,屬下開始哄搶財物。正在這時曹軍突然殺了個回馬槍,打得袁軍措手不及,文丑戰死,袁軍敗退,曹操又上演了以少勝多的好戲。

文丑具體是誰殺的沒有記載,不過顏良文丑作為袁紹帳下哼哈二將般存在的名將,死在無名小卒手裡也說不過去。所以演義裡文丑也是死於關公之手,這也不無可能,能夠領600騎兵於6000敵軍中取敵方主將首級的,萬人敵關公算一個。

而且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明明文丑是和劉備一起領軍,偏偏打著打著劉備又沒影了,說不定劉備就是發現敵方主將是關羽,為避免手足相殘,先行撤了。

這之後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也辭別曹操,踏上了尋找劉備之路,當時曹操是很痛快地就放了人。不過民間傳說裡為了神話關羽,這一段為他量身定做了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年度史詩動作大戲。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言歸正傳,曹操退守官渡,與袁紹進入了相持階段。雖然前期依靠奇襲贏了幾陣,但畢竟實力相差懸殊,袁紹坐擁十一萬大軍,曹操充其量不過兩三萬,別說一舉殲滅袁紹,曹操能夠勉強守住攻勢,島主都覺得很了不起了。

雙方將各種戰術手段運用到了極致。袁紹打消耗戰,建高臺俯射曹營,曹操立即造霹靂車應對,投石破高臺。袁紹轉打地道戰,挖地道想要偷襲,曹操又掘長塹以阻擋,可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兩軍相持數月。

袁紹帳下頭號謀士沮授建議袁紹打持久戰,把曹操耗死。但不可一世的袁紹哪聽得進這個,一味下令猛攻。此時官渡大戰的最為關鍵的人物登場:袁紹的謀士許攸。

許攸也是從小和曹操袁紹一起玩大的主,他建議袁紹既然想速戰速決,不如分兵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許都,袁紹也是不聽。他小看曹操的心理還在作祟,他要正面打敗曹操,打得曹操心服口服,告訴曹操你老大永遠是你老大。

許攸計謀不被採納,心中煩悶,恰巧又聽聞身在袁紹大本營鄴城的家人因犯法被拘捕了。許攸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

曹操與許攸的見面相當有意思,當時曹操正洗著腳,聽說老相識許攸來了,知道大事可成,光著腳就出來迎接。

許攸問曹操還有多少糧食,曹操回答還能撐一年。

許攸:“說實話。”

曹操回答還能撐半年。

許攸:“說實話。”

曹操尷尬一笑,老老實實地說只夠這個月的了。許攸這才獻上一計,讓曹操領精兵去偷襲袁紹屯房糧草的大營烏巢,那裡守衛不嚴,破了烏巢,袁軍必亂。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曹操當機立斷,親率騎兵5000直撲烏巢,一路上冒充袁軍,還真沒被識破。曹操成功火燒烏巢,另一頭袁紹還在官渡叫囂著讓曹操出來決一死戰,突然傳來消息烏巢沒了。袁紹執迷不悟,繼續下令猛攻官渡,結果首尾不能相顧,軍心大亂,陣型四分五裂,曹操大軍勢如破竹,個個以一當十,袁紹潰敗,僅帶領八百騎兵出逃。

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決戰,竟然就在一瞬之間分出了勝負。官渡之戰後一代雄主袁紹一病不起,幾個兒子也鬧起了分裂,袁氏集團土崩瓦解一蹶不振。曹操統一北方之路已經變得清晰無比。

官渡之戰的勝利,不僅在於兩軍戰略戰術上的交鋒,更重要的是曹操個人對袁紹的勝利。袁紹剛愎自用,疑心重重,多次拒絕對其有益的建議。反觀曹操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對於敵方來投的許攸也是用人不疑。再者袁紹自始至終存在的對曹操的優越感,讓他狂妄自大,想要在正面戰場擊敗曹操,導致不懂變通驕兵必敗,而曹操卻深知兵不厭詐,避其鋒芒,屢屢用奇襲取得勝利。

袁紹啊袁紹,你當真還以為曹操還是那個跟在你身後俯首稱臣的可靠小弟?

順帶提一句,在官渡之戰立下為曹操立下大功的許攸,日後居功自傲,多次當眾直呼曹操的小時候的乳名阿瞞,曹操如此身份地位,自然相當討厭別人這麼喊他,許攸最終就被處死了。島主覺得,小時候互相之間一些不成熟的玩笑,長大了可不能隨便開,不要覺得只是玩笑啊怎麼這麼較真之類的,每個人都是會成長改變的,都想要被尊重。更況且在曹操眼裡,一切都只是他的棋子而已,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那就去死吧。

說一說晚年曹操比較重要的幾件事。

先是建安十五年(210年),赤壁大戰失敗之後,曹操的聲望受到了一定影響。當時劉備孫權組成水軍聯盟,發起了一輪針對曹操的輿論攻擊,重點就在於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朝野之上也偶有閒言碎語。

曹操雖然隻手遮天,但輿論的力量有多恐怖生活在信息時代的我們應該更加深有體會。所以曹操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緊急公關,做出回應,

發佈了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這一文瞬間成了年度爆文,紅遍大江南北,成功挽回了頹勢。

這是曹操唯一一篇自敘性質的文章,前半段大概介紹了一下自己這些年的宦海浮沉與功績,說是本來的志向只想為國效力,當一個徵西將軍。後來生逢亂世,自己又恰巧天命所歸越做越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步。當然曹操裡面有一句話說的確實挺靠譜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後半段就主要是辯解自己沒有代漢自立稱帝的意思,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了,還主動退還了朝廷的部分封邑,以表心意。

這裡我們就要討論一個千古疑問,那就是曹操到底有沒有稱帝之心?

早期的曹操肯定是沒有的,不像董卓袁術之流動輒換皇帝自立。挾天子令諸侯以後曹操的心態開始慢慢變化,尤其戰勝袁紹統一北方,更是給曹操打了一針強心劑。曹操的野心是隨著實力增長而膨脹的。

不過曹操倒是從未表露過稱帝之心,上面提到的自敘就不說了,曹操之前寫過一首《短歌行》,最後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自比周公,字裡行間都是說要一心輔政。如果說是裝的也實在裝得很像了。

赤壁大戰應該又是一個轉折點,如果曹操一舉吞併劉備孫權,島主個人看來稱帝之事八九不離十了。就連輸了之後,流言四起,曹操寫了這篇自敘緩和了一下氣氛。可沒過兩年又“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冊封魏公,加封九錫,這已經位極人臣了,而且可以世襲。曹操似乎有意在鋪平稱帝之路。

不過這時候曹魏政權內部傳來不同的聲音,首當其衝的就是曹操的“子房”荀彧。荀彧作為曹操最重要的謀士,追隨他幾十年,對曹魏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可荀彧卻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的志向是輔佐曹操匡扶亂世,重整漢室河山。當荀彧看見曹操被封為魏公之後,他知道自己一直以來的信念崩塌了。其實以荀彧的聰明才智,他能看不到曹操的變化麼,不過一直是在騙自己罷了。最後那一個空食盒,是他無奈的歸宿。

荀彧的死想必是震動了曹操,就算我們把曹操歸為鐵石心腸的人,拋開荀彧之死。我們發現問題所在是,儘管曹操做的和說的不太一樣,但畢竟話是放出去了,全天下人都聽見了,怎麼能食言呢?

所以曹操最後改口也說明了一切:“若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從周公變成了周文王,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可是在父親建立的基礎上,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這個基本上是曹操的明示,自立這事,還是交給下一輩吧。

所以我們可以接著談第二個問題,關於曹操兒子們的世子之爭。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有時候男人太操勞了也不好,就比如曹操生下了這個25個兒子。要是曹操沒有在宛城來這一出回家的誘惑還好說,長子曹昂感人的年度大戲獻馬救父,自己則死在亂軍叢中。曹昂是曹操一手培養出來的接班人,能力品行這方面自然不會差,可惜就這麼沒了。

曹昂一死,這個曹魏世子之爭就有點撲朔迷離的意思。先說一個被提前淘汰的,曹操最寵愛的兒子,曹衝。曹衝是個神童,就是稱象的那個,少年老成前途無量。可惜這孩子十三那年就病逝了。曹丕安慰曹操的時候,曹操悲痛的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可見他對曹衝寄予的厚望。

再之後就是最為激烈的爭奪,曹丕對上曹植。

本來曹丕作為嫡長子做世子理所當然,可曹操卻猶豫了。這一猶豫,許多人看到了機會,瞬間就形成了曹丕黨和曹植黨。兩邊人馬明爭暗鬥,賭一個明天。

曹植的優勢在哪呢,文采飛揚才華橫溢,是個天才。俗話說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曹操也是個文藝愛好者,曹植的才思十分受曹操的欣賞,其實曹丕的也盡力在文學上下了苦工,頗有成就,可惜還是達不到曹植的地步。當年銅雀臺正式建成的時候,18歲曹植上來大筆一揮就是一篇《銅雀臺賦》,馬屁拍得驚天響,讓曹操心花怒放。

這之後曹植也明顯受到了曹操的青睞,比如眾兄弟中第一個封侯,曹操臨出征之際的循循教誨,並給予留守重任等等。

不過曹植的優勢也是他的劣勢,就是他書生意氣太重,太不適合做帝王了。曹植恃才傲物,放浪形骸之外。經常飲酒誤事不說,有一次趁著酒興竟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策馬奔騰,這哥們是玩high了,但是引得曹操大怒。曹植在意的似乎只有詩和遠方,一手好牌完全是被自己打爛的

再說曹植黨的人,比較著名如楊修,也是大才子。以前中學課本上有一篇《楊修之死》,大夥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楊修因為總是賣弄才學,最後被嫉賢妒能的曹操以“雞肋”事件為由給處死。

當然真實情況曹操肯定是不會嫉妒楊修的,楊修是由於牽扯世子之爭太深,而且他也確實有才學,雖然看上去曹植和楊修這兩個“書呆子”掀起不了什麼風浪,完全不是曹丕黨那群老油條的對手,不過曹操為了以防自己死後發生內亂,乾脆就把他處死了。

支持曹丕的又有誰呢,比如說賈詡,司馬懿,對手是這樣的人,曹植想贏太難了。提到司馬懿這個敏感人物有必要多說兩句。曹操跟司馬家淵源很深,當初曹操任洛陽北部尉就是司馬懿的老爹司馬防推薦的。曹操功成名就之後一直求賢若渴,荀彧就把司馬家最有出息的司馬懿推薦給了曹操,這也算得上冥冥之中荀彧最後的抵抗吧。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曹操是半威脅似的徵辟了司馬懿,可一見司馬懿曹操就後悔了,因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這個詞大家都聽過,指狼回頭的樣子,代指心懷不軌,深不可測之人。具體什麼樣子可能還有不瞭解的朋友。島主分析了一下,這“狼顧之相”可以理解為一種雜技,就是說可以身子不動,腦袋往後轉。

曹操還特意試過司馬懿,趁著司馬懿在前面走曹操突然喊他,司馬懿就回敬了一出“狼顧之相”。當時曹操有心除之,可司馬懿正好是曹丕黨,被曹丕力保,倖免於難。

最後關於世子的確定,是賈詡給曹操打了個啞謎,讓他想想袁紹劉表那兩家子,廢長立幼肯定是會出事的。曹操也不再糾結,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式立曹丕為世子。


曹操這一生教會了我們什麼

後事基本確立之後,曹操也沒什麼後顧之憂了,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

說到曹操的去世還有一點小事可以說。先是曹操著名的“分香賣履”遺言,曹操臨終前沒談一點國家大事,都是一些婆婆媽媽的家務事,給自己那麼多老婆都安排好了今後的路,展現了其俠骨柔情的一面。曹操雖然好色,卻是個有擔當的好男人啊。其實也不難理解,軍國大事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了。

還有一事,曹操提倡薄葬,隨便找一地埋了就行,不要侵佔良田,不要搞什麼金銀財寶陪葬,一切從簡。漢代的時候厚葬陋習盛行,盜墓賊最喜歡的就是漢墓,只要挖到一漢墓那就發達了。就說咱現在也有“死不起”的問題,殯葬費用那麼高,都沒曹操覺悟高。

絮絮叨叨聊了這麼久曹操,總算完結了,許多部分有島主自由發揮的痕跡,不夠嚴謹,各位也請見諒了。結尾就用《新三國》裡曹操的獨白吧:

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凌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能夠實現自己抱負的奸雄,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能夠從表面就能看得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錯看了我曹操,現在又看錯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錯看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