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三個月存款6.5萬”

2020年,你有被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折磨到六親不認嗎?

網上看到一個案例,一個小夥復工後,剛到公司,老闆就給了3個選擇:要麼自願降薪,要麼工資延後3個月發,要麼走人。

老闆說得很直接,公司賬上的錢只能支撐一個月,但看眼下情形,業務恢復至少要到五一以後。

因此他給了全體員工3個選項,不願意的也理解,直接辦手續就行,但只能結清本月工資,沒有餘力賠付,大家想告就去告吧 。

遇到這樣的不可抗力,老闆不容易,小夥完全理解老闆的處境,只是平時從不存錢的他,一下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推遲復工,企業降薪裁員,行業龍頭破產……

受疫情影響,企業的一系列無奈之舉,讓許多原本就沒有多少存款的年輕人一下子慌了神。

然而,早已習慣超前消費的年輕人,怎麼去控制自己那雙忍不住買買買的手和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呢?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三個月存款6.5萬”


這個時代,各種網絡平臺、媒體、APP都在鼓勵高消費:

《別在該買買買的年紀談省錢》、《你購物車裡的東西太LOW,配不上你的人生》、《不給你買iPhonex的男人,不配說愛你》……

這些經過精心打造的廣告軟文,背後都有一個團隊,每天研究如何擊潰你的意志力。

他們使用各種技術,研究你的喜好、需求,把五花八門的商品、內容推送到你面前,引導你今天剁手,明天后悔,卻依然樂此不疲。

顯然,他們的目的達到了,但他們鼓勵你消費,會管你突然失業了怎麼辦,家人生病了怎麼辦,孩子沒錢去培訓了怎麼辦嗎?

不會。你只有老老實實地存錢,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你不能保證,隨時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會不會瞬間擊垮你脆弱的經濟防線。

有存款,才有了抵禦風險的能力。能省錢,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

前幾天,某知名科學博主說,中國能扛過這次疫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多數中國人有存錢的觀念,即使暫時停工一段時間,也能勉強撐過去。

而西方人靠信用消費,停工就會帶來很大的損失。

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

雖然這屆年輕人大多存款為0,還債臺高築,但在節儉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大多中國人還是有點存款的。

存款怎麼來?控制消費。

一位大V轉發了這個博主的微博,說:這兩個月宅在家沒用上的“日用品”其實都不是“必需品”,以後可以從消費清單裡儘量劃掉了。

這條微博下,有一條醒目的評論:樓主說他因為疫情,3個月沒消費,多了6.5W的存款。

當然,這和樓主本人的高工資和理財能力脫不開關係。

但這似乎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控制消費慾,是增加存款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三個月存款6.5萬”


這方面,我媽媽就做得很好。

嫁給爸爸的時候,家裡還住著用泥土築的土房子,還有很多因結婚欠下的債要還。於是,爸爸每月的收入幾乎都拿去還債,媽媽幾年都沒買過新衣服、新鞋子。

印象中,我和姐姐從小就沒有零花錢,更別說去吃零食或是小吃了。姐姐的衣服是別人家給的,我的衣服是姐姐穿剩的。

就連水果,好像也是從十幾歲才開始吃的。以往街上走過一個賣水果的小車,鄰居都會買給自己孩子吃,我和姐姐只有流口水的份兒。

十五年後,媽媽突然說要蓋新房子。我很疑惑,家裡不是很窮嗎,哪裡還有錢蓋房子?

不想老媽湊了湊,又問親戚借了點,還真的把新房子蓋起來了。

我本以為,這輩子能住上新房子就已經很滿足了,住樓房是不可能的事情,父母都老了,哪裡還有精力再去買樓房呢?

又過了十年,我還在上大學,父母突然告訴我,家裡買了一套樓房。

我又驚又喜。

雖然這套樓房是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買的,實際支付的價格也比樓房本身的價格低,但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這已經是又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了。

這個時候我也長大了,瞭解父母賺錢有多不容易,也知道蓋新房和買樓房的這些錢,並不能說是賺的,而是媽媽一點一點攢下來的。

直到現在,媽媽穿著的秋衣秋褲還是十年前買的;衣櫃的鏡子已經打壞十幾年了,從來沒換過;家裡用了十多年的鋁鍋,已經磨得鋥亮鋥亮了。

按照媽媽的話來講,她一年基本上沒有開銷。

家裡吃的蔬菜要麼是自家院子裡種的,要麼是親戚給的,從來不用去菜市場買;偶爾買些水果,一個人在家的她能吃好久;衣服也不買,穿我和姐姐不穿了的。

一到冬天,媽媽就穿上了那雙我穿過的運動鞋。大約是我高一的時候買的,已經八年了,我穿了兩年就沒再穿,然後媽媽一直穿到了現在。

所以買樓房的錢、我們三個孩子上大學的錢,都是媽媽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在她身上,我也實實在在看到了省的力量。

能省錢,是一個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三個月存款6.5萬”


很多人會用“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駁斥這個觀點,認為只要賺的錢夠花了,不用剋制也能存下錢。

但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情況往往是:月薪3000,月光;月薪7000,月光;月薪1萬,月光;月薪1.5萬,還是月光。

如果你覺得現在賺的錢不夠用,那麼就算你賺到比現在多兩倍的錢,還是不夠用。

生活中不是你沒錢可存,而是你沒有這個意識和習慣去做這件事。

那個被許多人奉為“富人思維”的觀點,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巴菲特是說過,一旦你有了省錢的腦子,就不會有精力培養一個掙錢的腦袋。但巴菲特還說過,自己的財富秘訣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所以當他還是個報童的時候,就開始存錢了。

《富人的28個理財習慣》裡也有這樣一段話:

掙錢有時候就像賽跑,要想參加賽跑,就得有賽跑的資格,比如需要鞋子、體力等。什麼是賽跑的資格?就是首先得有一筆儲蓄。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維”?

真正的富人思維,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擁有儲蓄能力,並學會投資“思想”。

“貧窮陷阱”的根本原因在於窮人沒有有效地利用資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該被用作未來發展的資本開支被浪費了,因此最終陷入了貧窮之中。

有研究者發現,非洲的農民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沒錢投入再生產,而是把很多積蓄用在購買電視機和葬禮上;要不就是因為不願給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後花更多的錢治療疾病。

你可能會說,富人思維,說的是要學會花錢省時間。

但富人通過投資時間,是為了產生更高的價值。比如,為了把消耗在家務事上的時間用來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於是買了洗碗機和掃地機器人。

如果你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在閱讀學習這些讓自己增值的事上,那這個錢該花,但如果你是用在看劇刷手機上,那花的就是冤枉錢。

極少有人能一開始就花錢買時間,大多數年輕人都要先拿時間換錢,提升時間的利用率,當自己的時間產值越來越高時,才有底氣花錢買時間。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三個月存款6.5萬”


從去年十月份第一次漲工資,我就開始了每週存錢的計劃。支付寶上的螞蟻星願很方便,我從一開始的100、200,到現在每週存500。

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我就存到了小几千,隨即就加上了每月工資理財、基金定投、筆筆攢。

筆筆攢的效果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我設置了每支出一次就攢入10塊錢的自動攢錢模式,結果還沒到一個月,我就攢了500塊錢。

原來我一個月的消費次數已經超過五十次了,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於是,錢不知不覺就這麼省下來了。

現在看看自己的支付寶,也有一丟丟存款,雖然金額不大,但是比起其他還在每月負債的人來說,我也有些得意了。

至少,我不是卡奴。

有人說,當我們在說錢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說的是換來的爽。

錢,是所有慾望的外在凝結,我拿著它感覺爽,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各種各樣的慾望。

不省錢的時候,人就陷入到了身邊無數慾望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而省錢,就是在倡導一種剋制慾望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會讓我們不淪為慾望的奴隸,成為自己的主人。

成為自己的主人,比不知所以地消費,爽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