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小螞蟻10萬臺下線,誰在選擇?為何選擇?

奇瑞小螞蟻10萬臺下線,誰在選擇?為何選擇?

今天奇瑞新能源汽車官宣了一則消息,奇瑞小螞蟻10萬臺下線。這款在2017年3月上市的A00級車型,在奇瑞的車型序列中一直都是其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扛把子單品。在上市的第一年,該款車型就斬獲了3.6萬臺以上的單品銷量,而這其中有10000臺的訂單來自首汽GoFun的共享平臺。

據奇瑞官方發佈的2018年銷量數據顯示,去年小螞蟻的單品銷量也達到了4.4萬臺。當年奇瑞新能源累計銷量超過9萬臺,同比增長146%,其中單品小螞蟻同比增長123%。在整個A00級新能源汽車競品中,輿論紛紛以“驚豔”來讚歎小螞蟻的表現。這種小身材的大力量,估計也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螞蟻”本身的特點。

梳理公開報道,小螞蟻的大火被總結為三大因素:其一是輕量化技術,小螞蟻的車身採用了全鋁空間架構以及全複合材料外覆蓋件(這個一聽就來自官宣口徑),據報道消息稱,小螞蟻車身93%以上使用了高強度的鎂鋁合金,被稱為國內首款全鋁車身的新能源汽車(事實上消費者很難聽懂這些);其二,第三代全新的電動技術平臺;其三,就是當前談及新能源汽車必定要講的智能互聯。

奇瑞小螞蟻10萬臺下線,誰在選擇?為何選擇?

以上這三點分析,是一個很官方的分析。倒不是說這些努力無關緊要,相反它應該至關重要。但今天的用戶在選擇一款車型、消費一款車型時,這些關鍵技術帶來的體驗並不直接,如果單從消費的接受習慣分析,我們今天很難在市場上找到一位用戶樣本,決定其選擇一款車的要素是因為他看重這款車的鎂鋁合金車身。

安全有保障、性能很可靠、續航能接受、外觀很拉風、內飾很高調、價格挺合理,相比之下這些具象的東西依舊是人們選擇一款車核心的主觀因素。從這種消費現象來說,小螞蟻至少做得相對完美。至於車身輕量化、平臺專業化、車聯智能化,這些都是廠家要努力的事,消費者最終只關注最直觀的體驗。

新能源汽車到今天最主要的功能依舊侷限在短途代步上,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消費環境中,類似小螞蟻這種級別的車型很容易受到青睞。首先外觀和內飾在綜合設計上都足夠吸引眼球,解決了面子問題,自然先入為主的在用戶那裡佔據了C位(雖然量產的小螞蟻在概念車基礎上妥協了太多,實話實說如果完全按照概念車出小螞蟻估計很難有今天的銷量)。其次是續航,300公里的綜合續航里程,讓小螞蟻很容易在競品市場脫穎而出。對城市通勤來說,200-300公里的續航,足夠應付各類使用場景。

奇瑞小螞蟻10萬臺下線,誰在選擇?為何選擇?

無論今天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多紅火,至少在純電動領域,新能源汽車至今還只能成為輔助交通工具存在。這與今天國內的低速電動汽車市場的用戶需求是一致。在低速電動汽車受政策影響較大的市場環境裡,小螞蟻無疑成為此類需求用戶最好的選擇。至少在權衡路權優勢後,相當部分的低速車用戶會選擇超出預算2-3萬購置類似小螞蟻這樣車型,直接點講就是買了個路權。

如果不是受C2及以上駕照的限制,我相信小螞蟻的銷量還能再高點(當然這完全只是假設)。與大家分享個案例。

前幾天筆者在西安體驗了一把GoFun的共享汽車,車型就是小螞蟻。大概使用了30分鐘左右,就在一個路口被交警攔下。當時交警讓我出示駕照,出於限號擔憂,筆者就多諮詢了幾句。交警的回答是這樣:新能源汽車在西安不限號,但是用這個車的人很多都沒有駕照,所以我們格外關注一點。

從交警這句話中,我們能得到兩個信息:一,沒有駕照的人確實開過這個小螞蟻,至於數量多少不敢妄測;二,這種車型的使用的確相當簡單。

眾多周知,目前在國民出行這一塊,國內能談得上“國民車”的還是處於灰色地帶的低速車。如果按照工信部計劃,到2021年國內低速車將出臺標準,那對小螞蟻這樣級別的車型來說,壓力也是巨大的。低速車一旦通過某種途徑獲得路權,今天這些以城市通勤為主的A00級車型勢必都將迎來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否則很難在這一市場再續奇蹟。

然而無論如何,對近幾年頗多坎坷的奇瑞來講,還是送上祝福,小螞蟻確實值得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