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館》的“雅”“俗”融合,贏得展播開門紅

廣電總局主辦的 “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啟動儀式結束後,《老酒館》於第二天首批開播。這是一部劇情跨度21年的年代劇,聚焦動亂年代東北大連的小人物們,在生存、大義、生意、黨派、民族存亡、日本欺凌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思想活動與身體力行的故事。從目前的火熱程度看,《老酒館》贏得了展播開門紅。本文我們來談談劇集中大俗與大雅文化,給《老酒館》增添了哪些人文色彩。


《老酒館》的“雅”“俗”融合,贏得展播開門紅


大俗即是人情味真誠搬上熒幕

為什麼筆者說《老酒館》的臺詞 “大俗”,這裡有人人都能聽得懂的粗淺道理、身上的精氣神兒和在直接中流露的人情味,體現著實打實的真誠。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人與山東人在歷史的風雲際會中,養成了獨特的民俗融合文化特質。《老酒館》的臺詞中,動不動就有“摘你口條”“立棍兒”“滿臉的老褶子跟擰了皮的包子一樣”“擰腦瓜子摔響兒”等地域和生活氣息很濃郁的話語,可也就在這種接地氣中,觀眾能感受到獨特的人味兒,帶著點藝術與生活大雜燴的意味。其中,張冠李戴的諧音藝術在電視劇效果裡令讓觀眾大飽眼福,也是其迅速被圈粉的原因。陳懷海與金小手的家鄉對詞,同樣給觀眾留下細細琢磨與品味的餘地。


《老酒館》的“雅”“俗”融合,贏得展播開門紅


不僅臺詞足夠通俗,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也淺顯易懂,賀家父子、說書先生、聾啞夥計可以說是撐起了整部電視劇的笑點,讓人哭笑不得,並從中窺見世俗百姓的生活狀態,在被逗笑的同時感受其悲哀,在憤慨人物之外又能找到理解的理由,品賞不同角色,解不同人生味道。如今東北人的幽默風趣、大大咧咧的性格,源於闖關東的歷史演變。人們樂於在苦中作樂,樂於車到山前的豁達。在歷史的變遷中,地道東北人與山東人在民俗生活的文化中相互滲透,取長補短,共生共計是那個年代的無奈之舉,也是那個時代的傑作。現代人們尋根溯源,更多的是對待這種特殊文化的一種包容,並運用這份特殊“俗氣文化”看開世事百態,苦中作樂也是一種藝術。


《老酒館》的“雅”“俗”融合,贏得展播開門紅


大雅也得接地氣雅俗共賞才是民俗

為什麼筆者說《老酒館》的文化存在接地氣的“大雅”,文化產於民,賞於民,只要傳播出其中的人情味兒、道義恩情、家國大義,所有層次的人均能理解這份道理,便是雅俗共賞的境界。《老酒館》再現評書藝術,顯得尤為驚豔,民俗與高雅有衝突,卻不失和諧,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不停地調和、在隨時世適應與變遷進化中演變。劇中陸先生的評書中,既包含了以成本大套的傳統《水滸傳》為代表的正統書,又有“金小手”的民間故事,也有廣告式的精彩“貫口”,鞏漢林老師在其中“說說山東老酒館”時,著實驚豔了觀眾,將傳統藝術與當地幽默風趣結合,使得評書在東北的文藝中是極具代表性的存在。


《老酒館》的“雅”“俗”融合,贏得展播開門紅


除了評書藝術,還有中國武術,東北民俗特色的街道佈置、穿衣風格、百姓精神等地域特色,國粹京劇在《老酒館》裡也有精彩片段流出。亂世中,金錢與活命最大,作為雅緻古典的各類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往往為了襯托無為無思想的人用來麻痺自己的“走形式”與”擺場面”,而不是太平盛世帶給人們欣賞清玩的存在。《老酒館》將東北的逗樂歇後語、雅緻評書、京劇藝術等大雅燉進一鍋湯,在小酒館的方寸間,在喧鬧的風趣中,串聯起小人物們的故事,在社會動亂的大背景下,小人物們崇尚的雅俗共賞的民俗文化,也在指導他們思維格局的走向,及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同選擇。


《老酒館》的“雅”“俗”融合,贏得展播開門紅


《老酒館》能再現傳統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試煉,給逐漸沒落的文化再多一次重現鏡頭的機會,正是主創團隊的用心之處。上個世紀評書在東北的文化需求中佔比較大,如今東北最著名的特產便是“網紅”與“短視頻製作者”,這也許就是地域文化的一脈相承,只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在變,人們對於內容的渴望卻沒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