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

有人說“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孩子摔倒了不能扶,要不然以後不長記性,也有人說對孩子不能太仁慈,要不然得寸進尺……

這種說法我不能贊同,因為本質上它就沒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對於挫折教育我們有哪些誤區?

誤區1:以為孩子的世界缺少挫折

有的父母覺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擔心孩子長大了經受不了挫折的打擊。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面臨很多狀況:玩具丟了、跌倒了、小朋友不跟他玩、今天沒得到小紅花……

這些在大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天大的挫折。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裡,小男孩左左發現自己在學校裡得到的小星星少了,於是求助姥姥幫忙,當姥姥說找不到時,他就大哭一場。因為在左左心裡,老師獎勵的小星星是一種榮譽,失去了小星星就等於失去了自己的寶貝。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用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的感受,卻看不到孩子的無助。其實,不論哪個時代的孩子,他們的世界都會遇到自己“難題”,孩子的生活裡不會因為單純物質條件變好就沒了挫折。

誤區2:以為“挫折教育”就要給孩子製造麻煩

武志紅在《家為何會傷人》裡說過:“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去年冬天,上海有個爸爸因為孩子沒寫完作業,一氣之下,在凌晨3點多把孩子扔到了火車站,給了一個討飯的碗,讓他跪在那裡討飯,想讓孩子認識錯誤,體驗生活的不易。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可想而知,孩子當時有多害怕。挫折教育不是人為讓孩子吃苦、受冷遇,甚至刻意製造艱苦環境,而是在孩子面對自然挫折時,能夠充分認識挫折,並有對抗挫折的勇氣。

誤區3:吝嗇讚美,喜歡講大道理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哭著對爸爸說:“爸爸,你有時候會讓人不開心,這個缺點,你能改掉嗎?”

可爸爸卻說:“不能,”他告訴女兒:“小孩子就像溫室裡被精心照顧的花朵,看上去很漂亮,一到外面經歷風吹日曬就完蛋,所以得在家裡鍛鍊一下。”

但女兒卻不認同爸爸的觀點,委屈地說,“如果小孩子總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叫“不開心”的病,也不會健康長大。”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這位爸爸的出發點是愛女兒,怕她長大後不能適應社會冰冷的一面。但這種做法未必可取,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在最應該有幸福感的家裡都得不到足夠的愛,又怎麼指望她在外面尋求到快樂呢?

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害,所以我們就先去傷害孩子,讓他們習慣。這個邏輯我相信大家都不能認可吧。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培養孩子的逆商,父母應該怎麼做?

其實,真正的“挫折教育”,重點不是讓孩子去體驗挫折,而是學會怎麼戰勝挫折,也就是要培養孩子的“逆商”。我們可以這樣做:

01

認同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突發意外,我們別急著指責、否定孩子。不妨先認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明白有這樣的反應並沒有錯。

有次,我陪兒子在樓下騎自行車,沒想到中途接個電話的功夫,兒子就撞到了花壇上。

他哇的一聲就哭出聲,我趕緊跑過去查看他有沒有受傷,嘴裡還唸叨著:“沒事,每個剛學騎車的人都會摔倒的,我知道你有點怕,現在你是哭一會還是再試一次?”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兒子聽了我的話,抹了把眼淚,點點頭,從我懷裡掙脫出來,又騎上了車子……

小孩子往往會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挫折,這時我們不要責怪他,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大家第一次騎車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很正常。

認同他的情緒,然後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令孩子感到安全而輕鬆,就這樣用共情建立了與孩子相互信賴的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的不是挫折,而是遭遇挫折時家長的態度。

02

教會孩子退一步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困難,通常會說:“再試一下,繼續努力就會成功了。”

可實際上,當一個人感到困難時,大多已經失去了耐性。如果還強迫自己去嘗試,就會把情緒越陷越深,越來越生氣。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境,不如讓他先離開一下,去做別的事情,比如去看看電視,聽聽音樂,再接著嘗試。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有個媽媽說,她孩子剛學綁鞋帶時,總是綁不好,結果越綁越沮喪,越來越生氣。

她發現,當孩子生氣時,身體緊繃動作變得更加笨拙,非但沒有進步,反而更加綁不好,最後,孩子氣得哭著扔了鞋子……

後來這位媽媽讓孩子休息會,玩會玩具放鬆下,等孩子開心了再回來繼續練習。果然,孩子很快就把鞋帶綁好了。

當孩子感到疲累時,就很容易被挫折打敗;而當他們狀態良好時,就很有耐心去解決問題。

03

給足安全感,陪孩子一起面對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鷸寶寶像往常一樣等著媽媽餵食,而媽媽循循善誘帶她出窩,想讓她自己學會捕食。

鷸寶寶多次被迎面而來的海浪撲倒,嚇得往回躲: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這時,媽媽做得最多的不是斥責、逼迫,而是鼓勵、觀察等待。

鼓勵鷸寶寶不要退縮,等待鷸寶寶慢慢適應,觀察並確定它在海浪下找到自己的生活。

《教育的選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的每一次鼓勵都會讓他們勇敢地向前走一大步,每一句安慰都會讓他們感到安心。這樣長大的孩子,在順境中可以泰然處之,逆境中也能坦然面對。

04

推薦幾個有用的繪本和親子游戲

生活裡,困難、挫折無處不在,我們不妨從繪本開始,通過親子共讀和孩子一起了解什麼是挫折,探討如何應對挫折。

比如

《不哭不哭打敗挫折》,通過小熊維尼和它的小夥伴在一起發生的小故事,告訴孩子怎麼處理那些讓我們不開心的事情——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鞋子裡的鹽》裡,球星喬丹的媽媽用一把鹽解決了長不高的困惑,讓我們看到誰的成長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重要的是面對困難時要選擇了迎難而上,絕不退縮——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盧卡的新朋友》則教會孩子怎麼克服自己的缺點去交到新朋友——

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

“困難像彈簧,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當孩子們明白了挫折是可以克服的,他們自然就有了對抗的勇氣。

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小遊戲,比如《小護士》的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扮演小護士,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模仿護士的行動,扮演“病人”的家長可以創設很多的困難情境,像呼吸不暢、肚子痛、口渴,引導孩子不怕苦不怕累去照顧他人。這不僅是抗挫折訓練,也同時培養了耐心和同理心。

或者帶領孩子一起去戶外玩探險遊戲,注意在遊戲時不要故意讓著孩子,要讓他們知道輸贏都是常事,贏了就再接再厲,輸了就總結教訓。

如果你想要一個抗挫能力強的孩子,就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給他滿滿的鼓勵和愛吧。愛和鼓勵才是孩子對抗挫折最大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