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人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這個世界有多少人通過失敗汲取了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

現實是,在我們周圍,從失敗中汲取不了教訓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張三從小想上北大,可從初中開始就屢遭挫折,最後只上了個技校;李四想當科學家,結果卻成了廚師;王五立志30歲前要掙一千萬,可他35歲了還天天吃泡麵……。可見,教訓並不是那麼容易汲取的,失敗並不是那麼輕易地轉換為成功的。所以,這個世界到處都是loser。真正能實現自己一開始就定下的理想和目標的,可能連10%都達不到!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成功之路並不擁擠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個世界真正大行其道的真相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大量的人,就是因為認識不到這一點,不知不覺、懵懵懂懂、自得其樂、心甘情願地滑向了失敗。

成功之所以會成為失敗之母,是因為人的思維和行動具有很強的慣性,說白了也是一種惰性。一個人某段時間在某件事上做得不錯,得到點兒好處,就容易形成某種成功的心得體會。以後,這個人就會把這種心得體會沿用,用以處理類似的或者其它事情上,最終毫無警覺地被引到另一條岔道上。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選擇舊路更穩當

也就是說,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之為"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這是經濟社會生活中人們廣泛存在的現象,提出並分析這種現象的人甚至於1993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路徑依賴”理論提出者道格拉斯·諾思

其實,這個道理,老祖宗很早就通過寓言警示過我們。著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講的就是農夫在種田時,看到兔子跑到木樁上撞死了,白撿一隻兔子,輕鬆地獲得了的成功。比起辛苦種田,這種成功太輕鬆了,於是,農夫轉而放棄種田,守在木樁前,希望再撿一隻兔子,結果不但兔子沒有撿到,田地也荒蕪了。這就是 "路徑依賴",開始的成功導致最終的失敗的典型案例。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守株待兔:成功導致的失敗

儘管有老祖宗的警示、科學家的發現,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還是很難擺脫這一定式和慣性,由成功最終走向失敗的例子仍然一再反覆發生。

比如,學生在考試前臨時背了幾篇作文迎考,獲得高分,於是把背作文作為基本考試策略,最終寫作水平難以提高。某人本來立志獻身科學,後來發現請人吃飯更好辦事,於是改換門路,最終成為公關高手。某人在超市趁人不注意白拿商品不付錢,感覺佔了便宜,於是形成習慣,最終成為小偷……。這樣的事例太多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成功形成“成規”

其實,不僅個人容易這樣,大的社會組織,包括國家,也極易陷入某種成功的既得經驗而難以自拔。上一次的成功經驗,下一次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接著用。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依靠堅固的塹壕耗贏了德國,於是繼續投入重金搞出了"馬奇諾防線",等到二戰發生時,"馬奇諾防線"毫無用處,導致迅速敗亡,成為全世界的笑柄。20世紀,美國柯達公司在膠捲相機時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柯達卻仍執迷於傳統技術的成功而不願轉型,最終走向破產。沙特阿拉伯獨立後依靠豐富石油資源迅速致富,結果卻患上了石油依賴症,其它工農業發展幾乎一無是處,連淡水都需要進口。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柯達破產,最後一張膠片留給自己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人是典型的經驗動物。人的聰明之處在於善於總結經驗應對新挑戰,但與此同時,人的愚蠢之處也在於以為過去的經驗可以應對一切新挑戰。特別是在今天,時代發展變化如此迅速,"成功是失敗之母"在我們生活中變得更加普遍。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