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祕它背後的故事

最近,由於臺灣在不存在雙方交換展品的情況下,主動擬將《祭侄文稿》帖等國寶級文物送出國門給日本博物館展出,國內輿論掀起軒然大波,上至學術界、文物界,下至普通網民,紛紛義憤填膺,也讓本來早就“沉寂”的《祭侄文稿》上了一次次熱搜。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顏真卿《祭侄文稿》

不過,由於《祭侄文稿》成稿太過久遠,在大浪淘沙的歷史中,也並未起到讓人刻骨銘心的影響,因此,普羅大眾對這個字帖本身代表了什麼意義並不熟悉,只知道,它是中國的,是中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的,是顏真卿祭祀侄子的,至於他的侄子是誰?人人都有侄子,為什麼只有他侄子被千古記錄?為什麼祭祀侄子一篇字帖,能成為當今的國寶?為什麼大家對該帖出國門,不再是驕傲地“讓全世界看到我們中國”,而是痛惜+憤怒+拒絕呢?

面對這些問題,或許,很多人都是一張問號臉。

當然,如此嚴肅的話題,以及話題背後如此沉重的歷史,不該用戲謔的態度來書寫,但,相信我吧,除了這裡我還能以輕鬆的筆調戲說一下,後面的情節,邊寫,我都邊要以紙巾備著。

上文提這麼多問號,不是蔑視大眾不懂歷史,而是術業有專攻,所以,囉嗦的我決定用最簡單的話,稍稍解釋一下《祭侄文稿》的意義。

1.《祭侄文稿》是啥

首先,眾所周知,這是顏真卿的字帖。在中國的書法國寶裡,人們做了一個前三甲排行,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二行書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蘇東坡的《寒食帖》。第一名,已經在唐朝遺失了,有人說,這個鍋得李世民背,《蘭亭集序》被他帶到自己墓裡去了,顯然這是空穴來風。昭陵被盜了又盜,根本就沒有《蘭亭集序》問世。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蘇軾《寒食帖》

換言之,在一個老大已經走丟的書法國寶界,可想而知《祭侄文稿》的重要性了。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現在擁有這“天下第二的行書”,在不久的將來,真跡也會慢慢消失。這是因為,紙張的壽命有限,中國有一句話叫“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寫在宣紙上的東西,保存得好可以1000年不朽爛,寫在絹上的東西,也有幾百年壽命。顏真卿是唐玄宗時期的人,寫《祭侄文稿》時,是758年,距今已經1200多年了。也就是說,即使用現代科技進行保存,《祭侄文稿》也已經進入“耄耋之年”了。

這,就是中國文物界嚴厲譴責它出國展的理由之一。

2.侄子是誰?

解決完了第一個問題,再看《祭侄文稿》的主角身份。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贊善大夫,是顏真卿侄子死後被朝廷追封的官職,屬於太子宮裡的人。季明,才是這位侄子的名字,他是顏真卿堂哥顏杲卿的兒子。

顏真卿寫這篇字帖時,對侄子輩,按理說本可以直呼其名,但卻特意將官職加上,也是有其用心的。一來是為了稱讚他高潔大義的行為,二也算為他高興,他做到了亞聖孟子說提倡的“捨生取義”,並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得到追封,是死得其所的一種褒獎。

那麼問題來了,顏季明小小年紀,為什麼早亡?顏真卿又為何對侄子的死如此耿耿於懷?這就涉及當時大唐的背景了。

顏真卿是文人出身,25歲就重了進士甲科,要知道,當時唐朝的科舉場流傳著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唐朝科考裡的明經科很好考,如果30歲才考上,都算年紀大的了,而進士科非常難,50歲考中,都是棒呆了。可見顏真卿的才華。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顏真卿

但,顏真卿沒有遇上好時代,他進入官場的時代,大唐的宰相早已不是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時代,而是庸才楊國忠了,和楊國忠搞不好關係,顏真卿很快被一腳踹出中央,到了平原郡當太守,棣屬安祿山統管。

3.安史之亂:雖千萬人吾往矣

就在大唐處在最繁盛的時代,“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爆發,這次大亂對整個中國歷史走向的影響不消多說,就當時而已,整個大唐帝國也震驚了。

安史叛軍如秋風掃落葉,聲勢一起,河北各地都舉白菜投降,沒遇到一處抵抗,全境淪陷。於是叛軍又以迅雷之勢,在一個月後,就拿下了河南洛陽,當時大唐的東都。接著,封常清和高仙芝在兩員大將“枉,枉,枉”的呼聲中被冤殺,潼關告急,壞消息一次次撞擊著大唐帝國脆弱的心靈。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高仙芝影視形象

那麼,棣屬安祿山管轄的顏真卿當時在幹啥呢?作為傳統儒家教育出來的人,也就是世人經常看不起的文人,顏真卿早就看出安祿山的反心了。在預測安祿山最終要行不臣之事時,顏真卿以天氣經常下雨為由,主動做了各種加強城市防禦的措施,防的,就是安祿山。而表面上,他還要裝作雲淡風輕,天天一副“酸腐文人”的做派,泛舟湖上,和朋友吟詩作對。

等安祿山一宣佈造反,顏真卿首先立即給皇帝打報告,至少,要讓朝廷做好全局佈置。接著,顏真卿在平原郡內到處募兵,招募到了之後,和將軍每次主政之前一樣,激勵士兵,慷慨陳詞,說著說著,不免真情流露,變成流著淚跟士兵們宣講這次反抗的必要性、關鍵性,和嚴峻性。

在國家的緊要關頭,不少忠君義士,用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做著“最美逆行”。周邊的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椲、鄴郡太守王燾等人,也紛紛帶著人馬來,請顏真卿帶領他們一起守家護國。(以上這些名字,都值得銘記。)

消息報到唐玄宗耳朵裡,雖然形式依然嚴峻,但唐玄宗終於心頭舒服了一點,感嘆說:“我以為河北二十四個郡,一個義士都沒有,沒想到,還有顏真卿這樣的人,可我竟然一點都不瞭解他。”從這裡也足見,曾經英明神武的唐玄宗當時有多惰政,被楊國忠等人一葉障目。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唐玄宗

與此同時,顏真卿又秘密聯繫當時假意歸附叛軍的堂兄顏杲卿,讓他策劃反水,從河北撕開口子,阻擋安史叛軍繼續前進攻打河南和潼關的步伐。顏杲卿本就一腔熱血,在步步驚心的環境裡,很快就聯絡廝殺成功,殺了叛軍首領,重新登高一呼,一時間,河北十七個郡一起再投靠朝廷,一幫大老爺們相見無言,紛紛喜極而泣。這一批河北聯合軍,一起推舉顏真卿做帶頭大哥,繼續與叛軍斡旋。

千萬別小看顏真卿等書生的行動,河北郡縣起來,第一,可以讓安史叛軍慌了神,因為老巢被端,沒有歸路;第二,則能牽制軍力,讓安史叛軍減緩禍禍他地的速度。

為了拉攏各路人馬,顏真卿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擔心北海太守賀蘭進明搖擺反叛,在自己這邊財政物資極度缺乏的情況下,還送去十餘萬軍費,並把十歲的兒子顏頗送去對方軍營做人質,以表誠心。同時,顏真卿還要不斷加強訓練士兵攻擊和守城的能力,日以繼夜。

想想當初他們聚在一起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互相激勵,互相安慰的情形,恐怕一千多年後的我們,看到抑制不住自己的熱血吧。

然而,正當河北形勢好轉的時候,本意就想吸引火力的河北眾,終於把大魔頭史思明引來了。安祿山得知河北又叛的消息,回派史思明來安定。這次,顏氏兄弟算是求仁得仁。

史思明首先選擇常山郡打。

常山郡,也就是顏杲卿所在的地方。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顏杲卿畫像,畫家大概把顏氏兄弟當真兄弟了,只是眉毛改了改……

雖然彼時河北人心安定,眾志成城,但擺在眼前最致命的問題——兵少糧缺。

顏杲卿想向外求救,但最近的王承業根本不願意來救,因為,前一次顏杲卿派人向朝廷報告河北情況,就被王承業阻撓,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了。

無奈,常山郡的人只有不睡覺、不歇息,日夜守城,拼死抵抗。

此時此刻,不得不煽情一下。投降和死守,哪個更難呢?顯然,投降容易,一句話就可以,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想溜。儘管每個人都深知,沒有救援,不會有奇蹟,這是一場找死之旅,拼的,就是“城在我在,城亡我亡”的千古義聲。

“不涉旬,賊急攻城。兵少,未及為守計,求救於河東,承業前已攘殺賊功,兵不出。 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矢盡,六日而陷,與履謙同執。”《新唐書》

白話一下:不到十天,史思明叛軍急切地攻城,顏杲卿兵少,也來不及想守城的辦法,只好再去求王承業。王承業不搭理,顏杲卿只好日夜戰鬥,到井水喝乾了,糧食斷絕了,弓箭也用盡了,城裡再沒有任何可以用的資源,終於城破被俘。

而之後,又是一段經典畫面:“賊脅使降,不應。取少子季明加刃頸上曰:‘降我,當活而子。’杲卿不答。遂並盧逖殺之。”

安史叛軍要求顏杲卿投降,顏杲卿不理,於是他們祭出早就被抓的顏杲卿小兒子顏季明,威脅說:“投降不?投降了就饒了你兒子。”此時此刻,分明已經是俘虜的顏杲卿依然……不答。不答一詞,最能體現柔腸百結的心聲。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回答,既想救幼子,又不願讓天子失望,忠君愛國,是他們畢生的信條啊。所以,糾結到最後,唯有沉默以對。而且,他也知道,這樣的態度,勢必導致兒子被殺。所以,不答,無言。

就這樣,《祭侄文稿》的主角顏季明,因為爹的大義,犧牲在了安史叛軍刀下。

顏杲卿被繼續帶到洛陽面見安祿山,安祿山怒氣衝衝:“你的常山郡太守還是我提拔的,你幹啥反我?我有啥對不起你的?”

這次,顏杲卿不再無言不答了。因為,他有太多道理要說。

於是,顏杲卿怒瞪雙目、義正詞嚴、鏗鏘有力地說:“我們顏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大唐的臣子,我們忠於皇上,恨不能殺了你報答皇上,還跟你造反?做夢吧!你的三鎮節度使還是天子提拔的,你怎麼反陛下?”

問得安祿山啞口無言,只有惱羞成怒,把顏杲卿綁在橋柱上,天天割他身上的肉吃。顏真卿破口大罵,於是安祿山又派人割了他的舌頭,羞辱道:“罵呀,看你還能罵嗎?”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胖到模糊的安祿山影視形象

當然要罵,舌頭雖然沒了,但發聲罵叛軍的意志還在,雖然他吐出的每個字都已經咿咿呀呀,含糊不清。最後,“杲卿含胡而絕,年六十五”,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他終於結束了痛苦,也堅守了畢生信仰,完成了使命。儘管,他最後的罵聲已經沒人聽得清了,於叛軍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他必須怒髮衝冠,必須以箭弩拔張的姿態,完成這最後一出對叛軍的蔑視和憤恨。而千載歷史回報給他的,是《新唐書·忠義傳》的榜上有名。

隨後,顏杲卿的長子,和宗族親戚全部被殺。

再插播一個袁履謙的故事。袁履謙是顏杲卿的長史,一直追隨顏杲卿,當初一起計殺安史叛軍的守將,收服17個郡,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常山郡陷落後,袁履謙也被俘虜。在叛軍中,袁履謙手腳被砍斷,恰好看見叛軍何千年的弟弟站在旁邊,袁履謙一咬牙,咬斷了自己的舌頭,咀嚼著血和肉,含著一大口血,怒氣衝衝地噴到他臉上。接著“賊臠之”,被亂刀砍死。看見的人無不流淚。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都做到了!

而在河南,有兩個叫張巡和許遠的書生,用自己的行動,也在演繹著忠義、悽婉、壯烈的故事!

雖然,他們最後都“壯哉”犧牲了,屬於“壯志未酬身先死”,但,正是由於這些名字的努力,才使得安史叛軍肆虐的腳步一次次被絆住,他們以自己的犧牲,減少了別處別人的生靈塗炭。

4.活該他們青史留名,永遠被人憧憬!

好了,故事說到這裡,已經差不多講完了。

後來,朝廷逐漸收服兩都,安史之亂歷經磨難也終於被平定。倖存的顏真卿去找尋親族的遺體,最後,只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顱。

在憤恨和無力中,顏真卿提筆,寫下了這篇《祭侄文稿》。那是怎樣一個天氣,怎樣一個時分,顏真卿懷著怎樣悲壯的情緒,顫抖著揮灑下了這篇祭文?

再看看《祭侄文稿》中反覆被塗抹的部分,你該知道,那時那刻,握著筆的顏真卿,內心有多撕扯和煎熬。

《祭侄文稿》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祭侄文稿》

現在,再來看看各界人士拒絕《祭侄文稿》的“出國遊”,是不是更能理解他們的憤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