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玉樹“4.14抗震救災”十週年斷想

日子過得急匆匆,4.14玉樹地震即將走過十年。

十年,有太多的風霜與雪雨

十年,有太多的辛勞與付出

十年,有太多的的溫情與感動

……

落筆之時,黯然神傷,且又為新玉樹的崛起感同身受。

因為,在我的記憶深處始終抹不去的是在玉樹工作生活的6個年頭,時間雖短,但在我的人生當中它卻是最重要的一筆財富,“感恩,自強,包容,創新,和美”的新玉樹精神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記憶的斷片重新拉扯到2010年的8月。

本人作為一名在新聞戰線上奮戰了16年的“老記”,在4.14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後,挺身而出,堅定地投入到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宣傳報道中,很好地履行了媒體人的神聖職責和崇高使命。

2010年8月,省委組織部決定從西寧晚報社抽調一名文字功底強、作風紮實的記者赴玉樹加強災後重建宣傳報道力度,報社領導找到我談話,我二話沒說,把年僅3歲的女兒匆匆丟給妻子,隨西寧市3名專業技術援建幹部一道緊急馳援災區。

到了玉樹,根據州上需要,我被安排到三江源報社。三江源報是玉樹州委機關報,曾幾度停刊,玉樹地震後再次復刊,報社人員由州內、外抽調,大學生志願者十幾人組成,在繁重的災後重建報道任務面前,顯得捉襟見肘。起初幾天,我克服缺氧、氣候多變引起的感冒不適等症狀,熟悉情況,掌握災後重建相關政策、農牧民群眾所想所盼及宣傳報道重點,繼而和報社領導、同事一道融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作為從省上下派的幹部,我從來沒有抬高自己,而是主動融入到這個集體,和大家一同進步、成長,見證玉樹災後重建的歷程。

掛職的一年來,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災區的角角落落,在玉樹州六縣,在各管委會,在四大央企,在重建施工現場,都留下了忙碌的身影……在繁重的採訪任務之餘,我還承擔起稿件的編排、審稿、策劃、發行、手機報等工作。先後參與了災後重大節日、4.14一週年祭系列活動報道策劃,主動承擔稿件採寫任務。2010年11月隨州委黨政慰問團赴9省區和省內慰問轉移學生,及時發回了《玉樹——都江堰:心手相牽 共度難關》、《所到之處,感動包圍著我們》等十幾篇稿件和幾十副圖片,向全國人民和轉移安置接收地政府表達了全州各族人民濃濃的感恩之情。連續近一個月的採訪結束後,顧不上休息,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對此,我絲毫沒有怨言,在援建工作中和在原單位一樣,兢兢業業,不知疲倦。

做好組織交給的援建工作的同時,我還主動承擔起西寧晚報的採訪任務,使玉樹災後重建的動態在西寧晚報得到了及時反映。身兼數職,我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覺得這是一種鍛鍊,一份收穫——“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經歷,一次足以終身受用。”

2011年12月,我正式調入三江源報社工作,擔任副總編一職,負責報社業務工作。工作的環境變了,但記者的使命和責任沒有改變,反而愈來愈強烈。

2012年3月16日晚,一場意外打破了州委、州政府德卓灘臨時辦公點的寧靜——三江源報社板房著火!災難中艱難起步的報社再遭劫難。緊急關頭,我帶領在辦公室的3名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報社財產,使幾百萬的排版系統順利搶出,挽回了經濟損失。辦公板房沒有了,但還有救災帳篷,報社所有人員沒有被災難打倒,反而更加凝聚。時值玉樹州兩會,我們在處理災難後續工作的同時,召開編前會鼓勁、打氣,“越在這個時刻越要堅強,更要全力做好宣傳報道工作,展現報社是一個堅強、凝聚、團結的集體。”之後的幾天,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在架著火爐的帳篷辦公室裡,一篇篇會議消息、深度報道、圖片新聞在我們所有采編人員的辛勞付出中,發到了玉樹新聞網,登上了三江源報,第一時間呈現給了玉樹人民。高速的效率、高質量的稿件,得到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

“缺氧不缺精神,風雨強鬥志更強”。我為這個職業而自豪,為身在這個集體無限光榮。

而今離開玉樹已四年有餘,玉樹的一草一木,山川大河(江),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人民生活的富足康順,無不讓我歡欣鼓舞,喜上眉梢!

鳳凰涅槃,玉樹重生。玉樹,作為我的第二故鄉,《三江源報》社作為我的孃家人,我在千里之外的西寧遙祝你們——在生態發展優先的戰略佈局下,營造一個“天更藍,水更清,城市發展獨具藏民族特色,全省民族團結示範區,人民安居樂業”的高原新城;祝福《三江源報》越辦越好,特色鮮明,形式多樣,更好地發揮黨報的宣傳、示範和引領作用,為新玉樹的發展更好地鼓與呼!

新玉樹,祝福您——扎西德勒!

(作者 餘海軍 三江源報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