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白馬非馬”是個著名的哲學命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由戰國時邏輯學家公孫龍提出。大意為“白”是顏色,“馬”是動物的形狀。白是白,馬是馬,“白”色和“馬”形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規定組合起來,“白馬”當然“非馬”。此論誇大了區別,割斷了聯繫,為詭辯之術,公孫龍因此而出名,成了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

既然白馬不是馬,白馬是什麼?白馬是個“關”,就叫“白馬關”。

白馬關歷史悠久,因三國時劉備軍師龐統騎著名為“的盧”的白馬攻打雒城(今四川廣漢)中箭身亡而得名。漢代以來,由秦入蜀,或者由蜀入秦,要經過五個關口,號稱“劍南五關”,分別是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和白馬關。

白馬關為“出蜀第一關”,當然也是入蜀最後一關。此關是東西兩川的分界線、成都平原的屏障,冷兵器時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站在關樓上住北看,山連山,所謂層巒疊障;向南望,成都平原就在腳下,一馬平川。軍事上講,攻下白馬關,往南破成都指日可待,向北打西安遙不可期。白馬關內,有劉備、張飛為龐統所選的埋骨之所。

深秋時節,某一日天氣晴好,我們從成都上高速,向東北到四川德陽羅江縣境內白馬關出口下來,往前轉彎,再轉彎,然後上坡,白馬關就到了。人也不多,山也不高,我們向關內愜意走去,歷史向我們慢慢走來……

1、白馬關城樓。“白馬關”三字為蘇東坡所書。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2、買票,壓圖為老照片,背後有陸游詩《鹿頭山 過龐士元墓》。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3、進入關樓後的兩個標誌,歷史感十分強烈。不一般的人,不一般的路。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4、龐統祠墓大門及規制圖。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5、龐統中箭身亡之地“落鳳坡”。位於白馬關外的古道上,兩級上坡路。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6、秦蜀大道邊上的“示我周行(音hang)”碑石。左為清時殘碑,右為後期仿製。語出《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意為“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那麼,歷史就在眼前了…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7、陽光下的古道。


白馬非馬,“白馬”是個關之白馬關(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