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高端水果、進口水果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餐桌,進口車釐子128一斤,新西蘭佳沛奇異果15塊一個,“貴族水果”層出不窮,“車釐子自由”作為一種生活品質甚至是階層的象徵意向被人嚮往。

而砂糖橘、沃柑也曾經短暫的作為貴族水果走向市場。短暫的輝煌後,迅速走下神壇。2009年的春節前,上海市民突然蜂擁到超市搶購一種桔子。這種名為沙糖桔的新品種被超市塑封在果籃裡售賣,當時的沙糖桔往往“一擺上貨架就立刻被拿光”。

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秘書長袁亞祥對媒體回憶,“那時售價十五六元一斤,相當於現在四五十元一斤,吃沙糖桔相當於消費進口水果。”

2014年,沃柑被大規模推廣後,也曾打著“以色列引進”、“貴族柑橘”的旗號,批發價一度高達每斤20元。

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過去的中國人喜歡帶水果去醫院看望病人,或者去朋友家作客,但隨著水果越來越便宜,能滿足面子需求的“貴族水果”早晚是要出來的。沙糖桔恰好趕上了這個階段。

1.水果消費可衡量生活水平

1985年,北京一份雜誌介紹“香港人日吃水果百萬公斤”。從這篇文章,內地的不少讀者第一次聽到了“車釐子”三個字。

該雜誌編輯敏銳地意識到,衡量生活富足既不應該看溫飽必需品,也不看奢侈品,而是看遊走在必需與改善之間的商品,比如:水果。

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日吃水果百萬斤,今天看好像也沒什麼。但80年代初,內地居民平均每人一年才能吃上6公斤水果,而香港居民一年可以吃掉70公斤以上。

1978年,當中國開始全國大規模種植商品水果時,全國的水果總產量僅有657萬噸,人均水果消費量少的可憐;而同時期發達國家人均水果消費量已經快要超過100公斤。

不過,中國人對水果自由的渴望沒有多久就得到了滿足。到了1993年,中國的年度水果總產量就已超過印度、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時開始,水果開始走入平民餐桌,大家逐漸習慣了餐後有水果的生活。

根據《中國食物與營養髮展綱要(2014-2020 年)》預測,2020 年我國水果人均消費量將達到 60kg。在吃水果這件事上,中國人算是提前進入了共同富裕。不過,溫飽一旦滿足,總有人熱衷於尋求新的商品作為身份標誌。

來自多個電商的消費數據顯示,高品質車釐子成為暢銷產品。按照產地和大小,車釐子被分成了不同等級,最高的4J級別車釐子,價格曾經達到120元一斤,粗略估算,平均一顆車釐子4塊錢。

毫無疑問,二十年後,車釐子正逐漸走下“貴族水果”的寶座。如果拉長目光,中國最近十年的水果消費史上,貴族水果的寶座上擠滿了前赴後繼的犧牲者。

2.前赴後繼的貴族水果

車釐子之前,貴族水果的寶座曾屬於牛油果。2005年,牛油果被引入中國。但是在北京高端超市,有顧客問店員,“這是手雷嗎?”如果他們知道牛油果原名鱷梨,恐怕會更加迷惑。

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當時的牛油果,售價為80-100元人民幣一斤,一顆牛油果的價格差不多要三四十元。即便是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中國放開了進口,牛油果也要賣到20多元一顆。

從分類上看,市面上的貴族水果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進口水果,包括車釐子、牛油果等,都是因為出身和關稅,有時候也因為取對了名字,移民之後一舉進入貴族行列。另一種則是本土引進和試驗的新品種,被概念包裝後,以相對昂貴的價格面世,沙糖桔、沃柑等都屬於此類。

而在所有的貴族水果裡,讓許多中國人憤慨的當屬新西蘭奇異果。原來奇異果純屬中國特產,名字還特別土,叫獼猴桃。

中國是世界獼猴桃的起源地,早在1200年前就已經開始規模化種植獼猴桃。1904年,一位新西蘭傳教士從湖北宜昌引種了獼猴桃。經過半個世紀的栽培包裝之後,新西蘭奇異果反倒成了國際市場上的知名水果,併成功打回了中國本土,躋身“貴族”之列。

目前,一線城市的奇異果的價格是 3.5~5.2 元/個,而本土獼猴桃的最低批發價竟然只有1元錢左右。

2017年,原產於日本的香印青提(即陽光玫瑰),在中國試種栽培10多年後終於迎來爆發期。在一線城市超市,一串香印青提售價普遍幾百元。

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隨著貴族水果的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水果商人明白商機在哪裡:製造貴族水果,賣給中產階級。

3.高價不等於高質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貴族水果?雖然市場對高價水果存在需求,但客觀地說,市場對水果的需求並不是高價,而是高質。

事實上,被製造出來的貴族水果恰好利用了消費心理的漏洞。在很多人的消費心理中,“高價”經常被等於“高質”,尤其是一些水果,如果加上“產地”、“營養價值”等等包裝,就容易賣出高價。

正如鳳梨之於菠蘿、羽衣甘藍之於包菜、奇異果之於獼猴桃、車釐子之於大櫻桃等等,這些被包裝出來的貴族水果,或許的確存在著供給上的稀缺性。但作為水果,其核心價值卻要遠遠低於營銷價值。

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國產車釐子或許最委屈。上世紀80年代,山東就已經從國外引進了車釐子品種,但長期以來,這種水果一直被稱為“山東大櫻桃”。國內有家測評機構對同等級的國產大櫻桃和美國車釐子做過一次大數據比較,得分分別是83和85分。而價格上,國產車釐子是58元一盒,美國車釐子是158元一盒。兩分的口感差距,三倍的溢價!這是關於營銷學和中間商的利益計算。

貴族水果利用了中國水果市場的信息鴻溝。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在水果購買行為中缺乏明確的質量判斷標準,因此,價格、產地等就成為了最主要的參照。

對於高質低價的同等水果來說,又因為缺乏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渠道,無法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只能在低價市場上進行惡性競爭。因此,原本是追求高質量的消費者,被引導著變成了追求“高價”,水果價格因此出現了一塊被人為抬價的空間。

4.縮短流通渠道,讓高價迴歸高質

長期以來,中國的水果市場存在一個奇怪的難題,消費者“買難”而果農“賣難”、消費者買得貴而果農賣得賤。華中農業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水果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其價值。當前,中國70%的農產品要嚴重依賴傳統的線下渠道。具體來說,一份長在田裡的水果想要達到城市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基地、購銷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再到消費者手中。

這就意味著,消費者為“貴族水果”付出的,並非水果的真實價值,而是夾雜了各種中間商利潤和營銷費用。

與此同時,價格也扭曲了市場。當一個進城務工的青年發現城市裡某種水果價格很高決定回鄉創業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價格不是市場價值的真實反映。因為高價誤導,短期內會有大量果農一擁而上,結果供給過剩,在渠道匱乏的情況下,釀成水果滯銷。

貴族水果走到最後,往往都變成了一場虛假繁榮,成為商業營銷製造出來的潮汐商品,昨天還高高在上,轉眼就跌落谷底。

貴族水果起於高價,但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是高質。供需不匹配,造成了水果產業存在灰色地帶,北上廣深的白領們或許只是想吃一點放心的水果,卻要在超市和傳統電商平臺製造的概念裡,強行被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是體驗的平等,是質量更好而不是價格更貴。鄰國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提出,日本已經告別了追求過度消費的第三消費時代,奉行追求性價比、好的商品並不昂貴等理念。優衣庫、無印良品都是第四消費時代的產物。貴族水果正是中國第三消費時代的標誌。


砂糖橘曾是貴族水果,比肩車釐子,為什麼迅速走下了神壇?


拼多多幫助貴族水果變身

但轉機也在出現。最典型的例子是,拼多多如今非常擅長幫“貴族水果”脫去貴族身份。今天,如果你在拼多多上購買牛油果,墨西哥進口的大牛油果,價格是17.9元兩個,包郵。去年9月,相關數據顯示,拼多多一二線城市用戶的佔比接近50%,他們認可拼多多“便宜有好貨”的理念,追求高性價比。

今年初,拼多多發佈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數億農民通過平臺一共賣出653億元的農貨。中國消費者對性價比的真實需求,遠比貴族水果製造出的虛假繁榮更強烈。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城市農貿市場改建成超市”,“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幵展農超對接”。這種被稱為“農超對接”的新模式,實質上就是為了消除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讓農產品生產者與零售消費者進行直接對接。

只有讓生產者直接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對接,水果的真實價值才能凸顯,農戶才能根據真實需求進行產業升級。

過去的四十年裡,中國人經歷了“水果溫飽”和“貴族水果”兩個階段。前二十年是基本需求滿足,後二十年則是為概念買單。

從讓人痴迷二十年的車釐子,到牛油果、沃柑兩三年就過氣,利用信息差製造出來的貴族水果平民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是互聯網和渠道變革的故事,也是市場經濟關於平等的自我完善。

而消費者終將弄明白一件事,在市場經濟裡,好的生活,從來都不應當昂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