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01

月入過萬

卻要開口借2000元


前幾天,有個平時沒怎麼聯繫的大學同學,突然跑來找我借錢,我一下子驚呆了。


我之所以會吃驚,是因為這同學平時總是在朋友圈曬自己旅遊打卡、各種名牌包包,看著很有錢的樣子,怎麼需要找我借錢——而且還是區區2000元?


一問才知道,這同學所在的公司受疫情影響,生意沒得做,她的工資也發不出來。


偏偏她的花唄信用卡都要還了,房租吃飯也要錢,只能找人借錢了。


也正是這位朋友,之前曾在朋友圈說:


“錢賺來就是拿來花的,存著利息又不高,還不如花掉算了。”


畢業3年,她已經月入過萬,但一分錢存款也沒有,賺的錢全部拿來享受生活——到處旅遊、打卡網紅點、買名牌口紅包包......


結果一場疫情襲來,她只是延發一個月工資,生活就無以為繼,連2000元都要開口找人借。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我不得不感慨:災難面前,有存款和沒存款,區別真的太大了。


之前我和家裡一位表姐電話聊天,她說自己的公司因為疫情倒閉了,她已經3個月沒收入了,平時就在家待著。


但聽她的語氣,她卻顯得非常輕鬆,我一問才知道,原來她畢業5年存了20萬,哪怕2年沒收入也能撐下去。


每月一拿到工資,她就堅持存下30%,哪怕一度窮到要喝白粥度日,她也咬牙堅持了下來,才有現在的從容和鎮定。


大家都知道,存錢能夠抵禦風險,但很多人日子過得太順利了,覺得自己的人生總能一帆風順,不存錢也能活下去。


結果一場疫情,讓他們的光鮮生活露出原型,他們其實一直在小心翼翼走鋼絲,根本沒有任何抵禦風險的能力。


一個大浪襲來,沒有存款就是連個救生圈都沒有,最後結果不言而喻。


成年人,沒啥事就多存錢吧。


你買的包包、口紅,並不能幫你付房租、吃飯,只有銀行戶口裡的餘額,才能給你最踏實的保障。


02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之前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在南昌的一家醫院裡,一名男子衝進重症監護室,想拔掉一名女子的氧氣罩。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醫務人員及時制止並報警,女子才沒有生命危險。


這男子不是別人,正是女子的丈夫。


女子患有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氣腫,已經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了。


為了給妻子治病,男子已經花光了家中的積蓄,甚至負債累累。


眼看妻子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甚至還日漸加重,再加上天文數字般的債務,都讓這男子心灰意冷。


一時衝動之下,他衝進監護室,想放棄治療。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嫁的是人是鬼,生一場病就知道了。


但更多人會說,這背後有個更殘酷的現實: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


《我不是藥神》裡有句話說得好:


“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錢就是命,有時候甚至比命重要,一分錢逼死好漢,這是生活常態。


並不是為了這個男的辯護,而是這件事很讓人唏噓,一場重病就能湮滅家庭的溫情,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


知乎上有個話題, “沒錢(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有人為了省500塊房租,一個人住在曾經發生過兇案的“凶宅”裡;


有人裸辭之後,在青旅和24個陌生人同居了小半年;


有人10塊錢用了一週,每天用一塊錢買四個餅分三頓吃,撐到發工資的時候公司又拖著不發,只能到廁所灌自來水充飢。


有位網友是醫生,某天接診了一位工人,手指在工作時被鋸斷。


接回來需要3000,而且不影響手指的功能;完全切除只需要300。


工人想都沒想:手指切掉吧。


就為了省這幾千塊錢,他連自己的手指都不要了。


缺錢的時候,人真的沒辦法有尊嚴地活著,甚至沒有選擇的餘地和空間。


你沒窮過,你就沒辦法理解這一切。


有句話說得好:


“貧窮最悲哀的地方,是總覺得什麼事情,只能拿命擋,命比紙還賤。”


03

你存的不是錢

是你生命的選擇權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曾在《圓桌派》中分享過一個故事,他以前從來不和別人談錢,也不想多賺錢,總覺得這很市儈。


直到他去美國留學,一位猶太朋友改變了他的觀念。


這位猶太朋友告訴丁學良,以前自己也會因為談錢而羞愧,但父親一句話讓他明白了為什麼猶太人要拼命賺錢。


他的父親說:


“在困難的過往,我們遇到迫害的時候,無論什麼原因,能把一家人的命買下來的,就是錢。”


二戰時期,無數猶太人在德國遭到迫害,能夠逃離德國活下來的,都是那些有點錢的家庭。


比如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是在朋友的資助下,靠砸錢上下打點,才得以逃到英國。


可以說,你存的不是錢,是你面對生活種種困難的勇氣。


如果你沒一點積蓄,你的人生根本沒有任何容錯的概率。


只要一點小意外,你慣常的生活就會煙消雲散。


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些平時有存錢習慣的人,哪怕停工幾個月也不愁,畢竟能靠積蓄過日子;


那些平時只愛買買買,賺多少就花多少的人,一下子就慌了。


沒有收入,別說還花唄信用卡,就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有句話說得好:


“富人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活容錯率高,不管做錯了什麼都能夠及時彌補。


不像普通的生活容錯率太低,稍有差錯下個月的房租房貸就不知道從哪裡出。”


作為普通人,我們沒多少錢,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多存點錢。


多一點存款,你就多一點面對艱難生活的勇氣,才能經受住生活突如其來的暴擊。


請記住一句話: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04

想存錢

這些“心理開關”你必須知道


或許有朋友會說,我知道存錢很重要,但就是存不下錢,這是怎麼回事?


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做就能做成,人的內心有很多“心理開關”,控制著我們的行為。


我們之所以存不下錢,往往就是因為這些“心理開關”:


1、拿鐵因子


美國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 · 巴赫曾觀察過一對夫妻的生活,發現他們每天早上都會喝一杯拿鐵咖啡。


一杯咖啡,貌似是很小的花費,但累計30年,總花銷居然高達70萬美元。


巴赫就把那些數額不大,但長時間累積起來數目也很可觀的支出,稱為“拿鐵因子”。


不少人在經常在拼多多買個十幾塊的東西,但一個月下來買了上千塊;


有些人喜歡喝奶茶,一天喝一杯,一杯10幾塊,一個月下來就要支出好幾百。


哪怕支出再小,積少成多,也會成為我們無法承受的龐大支出。


2、補償心理


不少人拿了工資,不是想著存下來,而是想著自己辛辛苦苦一個月,終於可以犒勞自己一下了!


別人買了新手機,沒關係,我發了工資,我也來一臺!


前段時間都在吃土,發了工資必須要吃一頓大餐!


好久沒去旅遊了,終於攢了點錢,去旅遊吧!


這就是萬惡的補償心理——只要有一點點小成就,就會覺得自己過去的付出太龐大,必須要好好補償一下自己。


適當消費還可以,可不少人的“補償”卻沒有盡頭,反正就是隨心所欲地買買買。


結果賬單出來,好不容易存的錢又花光了,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3、即時滿足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3位研究“貧窮的本質”的經濟學家。


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最後獲獎的成果是——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只關注當下,對未來沒有規劃。


他們從不把資源放在自身和家庭的發展上,有了錢立刻滿足自己的慾望,吃大餐或者買衣服,而不是用在學習上。


最後,他們往往是錢花光了,自身也沒得到提高,就會一直窮下去。


05

想存錢

其實沒那麼難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成存錢的習慣?


1、堅持記賬,找出自己的拿鐵因子是什麼


現在有很多種手機APP可以用於記賬,微信和支付寶也有記賬功能。


只有堅持記賬,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在哪裡,然後提醒自己,那些沒必要的錢,真的可以省下來。


2、認清現實的殘酷


很多人之所以不愛存錢,是不想委屈自己,因為他們總有一種僥倖心理。


他們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黴,意外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哪怕意外發生,也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可惜,這種僥倖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災難說來就來,不給你一絲絲幻想的空間。


工作沒了,收入沒了,存款一點沒有,那邊花唄信用卡還等著還,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沒經受過生活的毒打,是不可能咬緊牙關存錢的。


希望這一次的疫情,能讓你認清楚現實的殘酷,倒逼你養成存錢的習慣。


3、不要被外界定義


大家出來工作,無非就是想賺錢過點好日子,這本來無可厚非。


但很多人卻死要面子,全然不顧自己的經濟情況,月薪5000卻要過著月薪50000的生活。


你要記住,你就是你自己,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定義,沒有什麼“精緻生活”是非過不可的。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隨波逐流,把錢都花在別人的認可之中。


4、10%強制儲蓄


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自制力沒信心,可以開通自動轉賬功能。


每個月工資一到,就把10%的收入轉賬到自己的儲蓄賬戶中,這樣就能存下錢了。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曾經一篇刷屏爆文這麼說:


社會不會因為你一句“我沒錢”就對你網開一面,命運也不會因為你一句“我很窮”就給你格外開恩。


設想一下:


到了30歲,你不敢生病,因為一生病就會花掉了所有錢;


40歲,父母急病住院,你卻因為囊中羞澀,把進口藥換成了國產藥;


50歲,你沒辦法靠自己生活,只能靠兒女養活......


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你想過的嗎?


你真的願意為了一時的歡愉,毀掉你大半生的幸福?


正如大文豪王爾德說的:


“我年輕時還以為金錢最重要,如今年紀大了,發現那句話一點不假。”


祝大家都能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早日存下一筆可觀的存款。


“我月入過萬,卻哭著借2000塊”: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