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命名為“竺可楨石”

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命名為“竺可楨石”

  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近日,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英文名為Chukochenite,國際礦物學會編號為IMA 2018-132a,國家博物館藏號為M13818。

  竺可楨石是科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晶體結構,在摻入其他雜質後能夠發光產生特殊的光學效應,對於開發新興稀土發光材料具有積極的科學價值。

  2017年以來,饒燦課題組一直在湖南香花嶺地區對花崗岩及周圍矽卡巖進行稀有金屬礦物學研究。新礦物竺可楨石正產於此地,是癩子嶺花崗岩侵入過程中與周圍碳酸岩圍巖反應的產物,其形成時間約155百萬年前。

  在對新礦物進行電子探針化學成分分析過程中,課題組發現這種礦物的總量僅有96wt.%左右,與國際已承認的礦物相差甚遠,經過計算發現此礦物中陰陽離子很難配平,陽離子偏少,可能含超輕金屬元素。“在化學成分總量不足的情況下,有多種可能;現有的電子探針暫時不能分析鋰元素,很難直接獲得其化學成分。這兩個問題一開始困擾著我們。”通過持續研究,課題組證實了該礦物中金屬鋰的存在並確定其晶體結構,成功發現了新礦物竺可楨石。

  竺可楨石的發現,為深入瞭解鋰的地球化學行為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竺可楨石與螢石、雲母、金綠寶石、尼日利亞石等礦物一起產出,對鈹礦、錫礦等關鍵金屬礦產的找礦也有重要指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