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致種群破壞驟然發生

氣候變化或致種群破壞驟然發生

  科技日報北京4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並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環境危機有兩個彼此息息相關的要素: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反之,作為地球生命的基礎之一的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

  然而,隨著地球變暖,物種將逼近或超越它們的理想熱生態位極限,進入史無前例的溫度狀況。研究人員一直難以確定這種轉變發生的時間和速度,因為大部分預測都是基於單個時間點或單個物種。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轉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埃裡克斯·皮格特及其同事,詳細評估了3萬多種陸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當前的熱生態位,並估算了它們可能會在何時經歷前所未有的溫度。

  研究團隊利用1850年至2005年的年度氣候模型數據,確定了30652種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動植物經歷過的平均最暖溫度。隨後,他們利用最長到2100年的氣候預估,推斷全球100km網格內的物種可能會在何時經歷超過這些極限的溫度,且持續至少5年時間。

  研究團隊預計,隨著多個物種暴露在空前的溫度下,這些生態組合可能會同時迎來生物多樣性的突然破壞。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的場景下,熱帶海洋、熱帶雨林及高緯度地區預計分別在2030年和2050年達到這種前所未有的溫度狀況。

  不過,研究人員同時強調,如果升溫幅度控制在前工業化水平的2℃以下,這些生態組合中只有不到2%,會經歷突然的暴露事件。研究人員最後表示,想要延緩這種破壞,就需要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我們以為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會是歷史長河中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但實際上,變化可能就在瞬間。而當生物基因與物種水平發生改變,必然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也改變,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水、碳、氮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相互作用,亦隨之改變。千百萬年來,正是因為生物多樣性的存在,人類才能持有現今這般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正視氣候變化、盡最大努力保護物種種群,不但有利於生態平衡,還將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