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 非洲研究院進行學科建設大討論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非洲研究院進行學科建設大討論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應當成為非洲研究院今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2020年3月12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在研究院班子務虛會議上說道。

劉鴻武遠在非洲研究院召開學科建設大討論視頻會議做總結講話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 非洲研究院進行學科建設大討論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 非洲研究院進行學科建設大討論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 非洲研究院進行學科建設大討論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 非洲研究院進行學科建設大討論

劉鴻武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全球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以及中非合作日益走實走深,傳統的政治學學科領域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區域國別研究、國際政治和比較政治學三大領域作用日漸凸顯,成為未來政治學發展新方向的趨勢逐漸明顯。

目前中國的區域國別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體系,創新空間大,挑戰也很明鮮。非洲研究院的“非洲學”建設理念及實踐是目前國內區域國別研究中最具學科建構系統性、學理性、實踐性的成果。出版了國內首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非洲學”著作《非洲學發凡》,國內首部基於我國對非實踐的比較政治學著作《從中國邊疆到非洲大陸——跨文化行與思》,以及以《非洲研究文庫》大型系列叢書為代表的著作百餘種,形成了從學科理念、學術概念、理論體系等較為完整的“非洲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案例。

圍繞中非合作戰略,研究院還創辦了中非智庫論壇及其他一些輔助性論壇,形成了“論壇、智庫與學科”相配合,集系統性、操作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學科發展新格局。劉鴻武說,“這表明非洲研究院的政治學學科建設已經從純理論研究走向具體實踐,是學科建設趨於成熟的必由之路。”

劉鴻武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們面臨二次創業,要以學科為主提出新的思路,確定新的發展目標,即在原有的眾多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跨國別的學術佈局之上,繼續發揮各自學科特色,同時將多學科、跨學科的視野與方法聚焦於非洲研究這一特定領域,圍繞‘當代非洲發展問題和中非發展合作’兩大重大攻關命題,逐漸形成交叉與整合、多樣與融合的日漸統一的具有整體性與創新性的‘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式的新政治學’”。

一石激起千層浪。“開放式的新政治學”一經提出,在院內掀起了全員大討論的熱烈氣氛,多次刷屏微信群、QQ群。一週後的3月18日,非洲研究院專門召開了學科建設大討論視頻會議,大家圍繞“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如何建設暢所欲言,一時間觀點碰撞,湧現了許多真建議、真觀點。視頻會議由非洲研究院黨總支書記王珩教授主持,研究院領導班子、各所、中心負責人與其他科研老師紛紛發言。

非洲研究院召開學科建設大討論視頻會議

非洲研究院副院長徐薇博士表示,“開放式的新政治學”的提出是主動適應時代和學科發展需要的學科建設理念提升。非洲研究院十多年前開始佈局,在創新性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具有原創性和操作性的學科建設道路,首次提出有中國特色的非洲學學科概念並付諸實踐,形成了一個多學科、跨學科,中非學者協同合作的研究團隊,各學科既各有特色,又同時聚焦非洲,學科特色顯示度十分突出,在國內同類機構獨樹一幟。

“非洲學”作為區域國別研究領域,短期內無法突破傳統學科設置,仍需依託一級“政治學”做支撐。徐薇認為,以非洲學為特色的新政治學是研究院政治學學科建設的突破口,政治學與宗教學、民族學、人類學、影視學、經濟學等負責人需要拓展學科意識,再次審視學科規劃和學術方向,以原創性的學術理論為目標,積極探索本學科與政治學的接入口,打破學科傳統,保持縱橫“比較”特色,培育跨界、跨文化“交叉”能力,形成開放包容平衡的新政治學學科格局。

“非洲學者、留學生是學科建設的奇兵。”徐薇表示,要充分發揮我院非洲學者、留學生在跨文化交流和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她建議,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留學生、中國學生共同開展中非政治制度比較研究,中非學者兩種角度的深度對話與共建努力,可以達到一種主客位平衡、完整的視角。

非洲研究院副院長楊文佳表示,今年是非洲研究院成立第13個年頭,非洲研究院在艱苦奮鬥中誕生,在攻堅克難中成長,在創新發展中壯大,在金華這樣的非省會城市,在浙師大這樣的非985、非211、非部屬、非省會高校,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實屬不易,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一路的創新發展。

楊文佳說,劉鴻武院長從建院之初就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創新性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戰略,比如五位一體模式,事實證明,這些理念思路戰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當前,我們不斷髮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挑戰,研究院現在正處在涉深水、破堅冰、不進則退的爬坡階段。面對這樣的形勢,劉院長經過深入思考,謀劃的“開放的新政治學”構想高屋建瓴。一個機構要長期保持快速健康穩定發展,最重要的是上下齊心,大家心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希望大家能學習領會劉院長的構想,並從自身研究領域、學科角度去解讀、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共識,並按照共識將任務分解到每個所、每個中心、每個教師。每個所、每個中心、每個教師都行動起來,那麼非洲研究院未來發展的新黃金十年大有可為、前景光明。

非洲研究院國際關係所所長姜恆昆博士從學科意識的角度表示,學科建設是綜合的,“非洲研究”特點突出、優勢明顯,因此“開放式的新政治學”需要更加考慮“非洲研究”特色與學科綜合建設的關係如何協調,如何互相促進,是今後需要長期考慮和不斷探索的方向。同時,還要謀劃人才引進的學科背景,提前佈局人才梯隊建設,服務未來。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作為學科理念提出來,具有很強的時代感,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執行主編李鵬濤教授說,他認為學科建設需要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聚焦研究重點。國家治理問題是非洲政治的核心問題,可以作為新政治學的研究重點方向和著眼點。同時國家治理也是一個開放性的研究議題,可以多學科多維度審視非洲的治理問題。另外,國家治理問題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案例研究做支撐,這就需要我們聚焦國別做細緻深入的跟蹤、比較研究。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是一個新命題,具有啟發性,非洲研究院東非區域國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雪冬認為,他結合東非區域國別研究中心的具體工作,表示加強國別史或國別政治研究,從歷史的角度梳理東非國家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史,對中國避免與大國在非洲的博弈甚至衝突具有重要價值。鑑於當前此類研究的欠缺,李雪冬建議“可以翻譯一部分優秀的非洲本土研究”。

非洲的特殊性就是發展非洲政治學的必要性,非洲研究院非洲經濟所所長劉青海博士表示,無論是從歷史的維度還是現實的治理,非洲就是客觀的獨特的存在。鑑於此,堅持非洲研究的特色,應是新政治學不變的立足點。

從學科建設的要素出發,非洲研究院非洲教育所所長牛長松教授結合非洲教育學位點的實際,認為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要。要尤其關注青年教師的培養,要重點協調個人學術規劃與學科建設方向保持一致,將科研教師個人的學術成果自動轉化為學科建設成果的有機組成。

從影視學對接政治學的角度,非洲研究院中非影視研究中心主任張勇博士表示影視學與政治學似乎遙遙相望,其實也可以遙相呼應,比如影視意識形態學與政治學聯繫密切。就中心工作方面,張勇認為,中非影視史繞不開政治史。“中非關係史,就是人物交往史。中非關係史著述,可以選擇重點人物、典型人物。”

“開放式的新政治學”是包容性建設,不是無序生長,非洲研究院非洲歷史文化所所長劉雲教授表示,“讓每個老師身上有任務”是達成學科建設目標的關鍵所在。他指出圍繞學科方向,對標教育部學科評估指標,研製科學的學科規劃,使學科目標可分解,建設任務可落實,進而具體到所、到人,才能保證學科方向落地,學科目標達成。

“人類學往政治學去跨還是很合適的”,“人類學是一個比較包容的學科”,在非洲研究院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秘書長雷雯博士看來,人類學與政治學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天然內在的聯繫性。她說“比如去坦桑尼亞做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必然跳不過尼雷爾建構的民族國家的過程。”

在聽取大家的發言和討論後,劉鴻武院長表示這樣的學科建設大討論既務虛又務實,意義深遠。他認為,以非洲研究為特色建設政治學是非洲研究院建院十多年來一直探索的過程,一開始非洲研究院的學科建設探索就是突破傳統,超越了政治學一級學科設置藩籬,正因為如此,非洲研究院的非洲學學科建設才能走到今天。當下和未來,以非洲學作為政治學的特色學科,對標國家一流學科建設,提前佈局,是十分必要的。

劉鴻武指出學科討論和建設佈局重點要關注幾個關鍵點:一是高遠的戰略眼光。必須要看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浮現出來的學科發展方向,要明白非洲研究的戰略獨特性已然顯現。二是與眾不同的治學理念。理念是學科建設的靈魂。從建院伊始的“非洲情懷、中國特色,世界視野”到“五位一體”,充分說明我們的工作具有獨特性和原創性,是學科發展的源動力。三是完整的學科發展規劃。要將核心理念分解成中長期目標,落實到各個研究所、中心或個人。四是要有確實可行的實施路徑和具體行動。五是要有堅實的發展平臺。當前研究院形成了國家級、省部級、跨學科、跨國別、跨院系的協同交叉的各區域國別研究平臺、中心,如何將一系列平臺進一步做深做實,在國內外形成聯動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整合至關重要。六是要有豐富多樣的學術資源。合作方能共贏。七是未來需要繼續拓展學術資源,加強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媒體、期刊、數據庫等機構的深入合作,培養國際學者,發揮外籍學者的特殊作用,提升學術國際影響力。

非洲研究院黨總支書記王珩教授充分肯定此次學科建設大討論的意義,充分認可大家為學科發展貢獻的意見建議。王珩對“開放式的新政治學”建設充滿信心,王珩說,我們既要志存高遠,樹立爭A創一流的總體目標,也要全面分析學科建設的特色、優勢和短板,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審時度勢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也要腳踏實地,從一個個會議、一個個課題、一篇篇論文、一次次調研、一部部著作等點滴做起,大家共同努力,向著新的學科方向,再次揚帆起航。

供稿:單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