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家:讀得進去書的地方


郊外的家:讀得進去書的地方


梁東方

閱讀和漫遊一樣是可能帶來新感受的機會和方式,甚至可以說是必然帶來新感受的機會和方式。漫遊所展開的物理空間與閱讀所展開的想象空間,具有異曲同工的啟迪與感發作用。凡是你能讀下去、讀完的東西,一定都是與你當下的興致、理解力等基本匹配的,也大多是與你當下的人生相適應的。其描繪和思索,就很有可能帶給你新的角度、新的意趣,甚至新的激情;不僅無異於遊覽的新穎,更有遊覽往往不至的深入。

在我們的心緒不能安坐桌前的時候,大概漫遊是一種最好的選擇。但是漫遊不是唯一的選擇,甚至還必須與閱讀結合起來,人生才會儘可能地深入和豐富。這樣就是人們說“要麼在讀書,要麼在旅行”的不浪費時間、常有進取、常有精神意義上的收穫的生活方式的可豔羨之處吧。

春天到了3月17日的時候就進了加速狀態。一種花開了還沒有來得及細看詳品,另一種、另幾種花就也都開了;身上的衣服剛剛換下冬裝,馬上就又顯得厚了,已經有年輕人穿上背心了。戶外的人們已經不由自主地開始躲避陽光找陰涼了。

這就是本地的春天,前奏都在寒冷的早春裡,結束就在仲春的一瞬間,幾天之內便有了入夏的明確跡象,而春分還沒有到。

關於春天的漫遊和寫作到了春分之前天氣驟熱的狀態,到了春天的花朵紛紛盛開的時候,似乎也到了告一段落的時候。一旦沒有了到春天的大地上漫遊的持續興致,持續了一個半月的春天的寫作,也就結束了。

因為這麼長時間以來一直在同一片區域裡遊弋寫作,也已經讓人有了相當程度的饜足。雖然每天都在變化,但是在這些變化細微著的時候、不顯著的時候還有意思,一旦像現在這樣一天一個樣子,一天就有無數種花盛開、無數的嫩芽滋生,而且天氣乾熱、氣溫陡升,讓人睜不開眼睛、喘不過氣來,時時處處還要找陰涼躲著,躲著也不是不可以,關鍵是並非盛夏裡可以找到的濃蔭——現在春分未至,哪裡都是光禿禿的,哪裡都是黃乎乎的——也就頓然沒有了在春天的大地上漫遊的興致。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春天開始盛大起來、人們的旅行與漫遊都最普遍的時候,我卻意外地找回了從容讀書的心態。早春時節時時為春意萌動的諸多跡象所蠱惑的蠢蠢欲動的探尋欲,結束了。願意而且也很有必要地開始了閱讀之旅,契機就是住到了郊外的家裡,視野遼闊而環境安詳。

郊外的家:讀得進去書的地方


在郊外的家看的第一本書是麥克尤恩的《水泥花園》。這本描繪家長去世之後四個孩子自由而混亂的世界的作品,實際上刻畫的是人本的底色,探討的是被倫理和理性拋棄以後的、社會化邊緣狀態的人類的諸種可能性。文字精煉而始終有張力,每句話都錘鍊過,沒有冗餘,沒有無味的交代,更沒有什麼過渡和無味的銜接。這樣的語言和句式讀起來是很解渴的,往往在一句之間就能收穫到一兩處閃光的詞彙。

不過看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感受並非書中的描繪或者是因為書中的描繪引起的什麼聯想的思緒,而是由此意識到自己已經多久沒有體會過自由閱讀且多有收穫的快樂了。它直接喚醒了久違了的安心讀書狀態。

述而不作固然是一種遺憾,但是隻輸出不閱讀也肯定是一種迷途。逐漸會散失掉全部養分而乾枯,至少原地踏步。

雖然自己的工作就是讀書,讀別人未出版的書,但是自由地閱讀自己想看的書,卻已經稀少。這幾乎是這個職業的一種不可思議的職業病,只讀工作中的書就已經忙不過來了,哪裡還有閒心去看別的書。也就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那種不挑錯只為了汲取營養的自由閱讀。

最直接的理由是沒時間、沒心情;其實不是沒有時間,說到底還是心態浮躁所致。能不能讀進書去,往往是檢驗一個人的人生狀態是不是安然平靜的重要標準之一。

甚至在這樣的好狀態下,再好的書也願意和別的書穿插著閱讀。也就是說幾本書齊頭並進地讀,往往兩三本書一部稿件,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偶爾在本子上記下突然有了的想法。這樣一天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每一天都不比旅行狀態中的收穫差,每一天躺下睡覺的時候都有一種有所思的滿足與渴盼。

郊外的家:讀得進去書的地方


同時看的書是托爾卡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和薩多維亞努的《安古察客店》。《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是一本走進國家民族和大地的歷史深處的作品,但是偏偏沒有講述宏大敘事的任何明顯痕跡,而總是從具象的細節入手,從神話宗教傳說入手,打破現實和想象的界限,自由地揮灑筆墨。最可寶貴的是,所有的自由筆墨都是深入鑽研以後的成果,都是實證主義的速寫描繪和知識的結合。一掃我們某些模仿魔化現實主義的作品的那種,可以胡編亂造不著邊際地亂寫的汙名。這樣的書,應該每天只看一節,1500字即可;要給消化和享受留下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去體會甚至模擬作者寫作時所用的功力。

《安古察客店》是豎排繁體的老書,由右到左、由上而下的閱讀方式和老書塌軟的黃紙形式美感配合,還是有一種讀普通的新書所沒有的韻味兒的。而其中關於久遠的東歐土地上的人間萬象的不無詩意的生活傳奇的描繪,也與這樣的形式非常貼合。特別適合這樣在郊外的家,找到了內心的安寧的個人狀態。

郊外的家:讀得進去書的地方


這樣三本書互相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國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手法不同,展開的也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但是其間的人類情感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表現方式,是作者基於自己的人生面對世界的時候的樣貌。

他們每一位都對我有啟迪意義,每一部作品之中的行文都直接間接地一再點燃了我的思緒和興致,使物理空間上處於閉門家中坐的自己,時時遨遊在大地上的既往、當下與未來,乃至人類浩渺的星空。

應該說,自由閱讀並常有所獲的狀態本身,就說明你此時此刻的人生質量不錯,何況還結合了讀書時窗外的自然風景。

因為現在閱讀所觸發的經常是自己寫作中的某些感受,甚至是開關,所以顯得收穫多,愉悅度高。好書是可以讓人不斷有聯想產生的,它們的最大共同點是意象豐富、啟發性強。正如歌曲給我們描繪了充滿情和愛的世界,讓人覺著人間自有那麼多情感在一樣;書籍所開啟的,是世界的廣闊性與深邃性的大門。

沒有閱讀就像沒有音樂和歌曲一樣,失去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廣闊性的想象的物證與通道。只有經常保持閱讀,才會讓我們落實閱讀比自己的肉身的活動範圍既廣也深的判斷,才不至於讓人陷於生之乏味。

在這樣的意義上,讀書是人生的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