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盛世唐朝給後世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歷史的痕跡將永遠訴說華夏文明的碩果,開放的大唐將歷史演繹得無比絕倫,單憑一首首時代暢想的詩歌,足以讓靈魂為之顫抖,飛流直下億光年,只將文采耀九州,李淵作為王朝的開國皇帝,成為了大唐盛世的締造者,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一、隋唐之間的聯繫和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李淵集團勝利的首要條件。

北魏統一了五胡十六國,楊堅在公元581年自立為帝,從此建立了隋朝,也可以這樣說,隋朝的建立算是禪讓,其實也是逼位,楊堅也是竊取外甥的帝位。

公元589年,隋朝50萬大軍跨過長江,一舉殲滅了陳,陳後主成為了俘虜,至此隋朝完成了統一,此後隋文帝吸取了陳滅亡的經驗教訓,實行一系列改革,三省六部制,開科舉,完善律法,實行均田制,社會經濟大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出現了短暫的開國盛世。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大一統後,和平和發展成為主題,李淵集團這時也積累了相當大的財富,如果沒有這個隋朝統一和發展,李淵也不具備起義的條件和實力。

這一切都為以後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因為當時的南北融合和貿易往來為唐朝的經濟發展做了鋪墊,李淵也是順應了這一時代潮流,這個時候大陸和臺灣也有了聯繫,為唐朝絲綢之路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二、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原因。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更多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這個殺父取得皇帝的暴君,註定會成為歷史的灰巖。

剛繼位就動用200萬人修建東都洛陽,兩次外徵高麗都是勞民傷財,賠了夫人又折兵,繁重的徭役,兵役讓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經濟蕭條,政治腐敗,名不聊生,強盜橫行,社會矛盾激化,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尤其是經歷了戰苦之亂的山東一帶,河南一帶的瓦崗軍都是很強大的起義軍,隋煬帝多次鎮壓,都被圍堵,失敗告終。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這個時候,農民其實只是為了維持生計,可官僚不這樣想,他們想漁翁得利,竊取農民的勝利成果,包括李淵在內,在諸多的官僚中,李淵公元617年率先攻取長安,近水樓臺先得月,稱帝為王,國號唐,李淵成為了唐高宗。

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容許楊廣這樣荒淫無道,統一以後的人民需要的是一個安定的生活,南北文化和經濟的交融已經是勢不可擋,農民起義最終的目的是想推翻楊廣的暴政,李淵提出了很多符合農民的口號和政策,也是比較德高望重的人,並未直接攻取長安,這樣一來就站在了百姓期望道路上,剩下的就是征討其他的貴族,實現大一統。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三、李淵集團的勝利,李世民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淵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隋朝建立後,李淵任太原刺史,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致使國內民怨四起,邊界更是不太安寧,北方突厥肆意南下,李淵力戰不勝,戰事受挫,楊廣打算要追究責任,這個時候李淵明知楊廣之昏庸,自己去了肯定有去無回,弄不好九族不保。

此時李淵的兒子李世民讓劉文靜的一番起兵之談曉之以理,在這個亂世,誰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去見楊廣是死罪,去領罪是死,起兵是唯一出路,於是李世民打算說服李淵起兵,李淵在猶豫不決之時,深感李世民的話有道理。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後來李淵公開招募人馬,李世民成為了兵馬大元帥,李淵父子,尤其是李世民,一路上收攬民心,開倉救濟,收編小股起義軍,短短數月間人馬達20多萬。

最後在李世民的智慧和指揮下,李淵集團攻取長安,踏入了帝王之門,成就帝業,李世民功不可沒,大唐初期也是李世民率軍統一了全國,這個有著“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從開始就是一個優秀的統帥,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該是多麼的完美。

隋朝末年那麼多農民起義,為何李淵奪得了江山?

總結:

歷史的變遷塑造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改變著歷史,但是永遠有一個不變的道理,就是以民為本,民生才是硬道理,隋朝農民起義是迫不得已,殘暴統治讓他們更需要一個仁君,一個明君,一個能夠救天下蒼生於水火之中的帝王,李淵集團是符合了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歷史潮流,最終取得了勝利。

人民得到了解放,士族勢力瓦解,農民得到了土地,緩和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雖然李淵建立了唐朝,但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無不映射出李世民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