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他們,發明了偉大的呼吸機

在這個春天,“呼吸機”已是一件人人皆知的偉大的醫療設備。

說一下呼吸機是如何發明的。

與呼吸機相近的設想,至晚可以追溯到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Andreas Vesalius)。維薩留斯是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1543年左右,他在論文裡描述了這樣一種治療方法:

“為了使動物恢復生命,必須在氣管主幹上切口,在其中插入蘆葦或者甘蔗管,然後將氣吹入。”

遺憾的是,因為對“人為什麼要呼吸”、“為什麼脈搏會消失”之類的問題尚缺乏正確認知,這種治療方法在此後的數個世紀裡,並沒有得到重視。直到拉瓦錫發現了氧氣在呼吸中的重要性。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Andreas Vesalius

世界上的第一臺呼吸機,是美國人阿爾弗雷德·瓊斯(Alfred Jones)1864年發明的。這是一種“負壓呼吸機”。簡單說來,就是讓患者坐進一個密閉的箱子裡,頭部裸露在外,然後在患者的身體周圍,製造高低氣壓,來填補本該由膈肌引起的呼吸運動。在瓊斯之前,英國醫生約翰·達齊爾(John Dalziel)在1838年也構想過相似的機器。

這種機器的大致結構,如下圖所示: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Alfred Jones發明的呼吸機

1876年,法國人尤金·沃耶茲(Eugene Woillez)設計了一種叫做“Spiroscope”的負壓呼吸機,它用一個罐體將人的身體全部包裹起來,僅以可調節的橡膠項圈讓頭部留在外面,患者的胸部放置有一根垂杆,操作者可以通過垂杆的上升與下降,來觀測患者胸腔的膨脹與收縮狀況。

沃耶茲放棄為該項發明申請專利。他說自己的理想是這種機器可以遍佈塞納河兩岸,讓所有的溺水者都可以得到及時的救助。但因救治溺水者的效果不佳,該發明未能得到推廣。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Eugene Woillez發明的“Spiroscope”

自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上半期,負壓呼吸機誕生了許多樣式。下圖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種。它們的特點分別是:(1)利用蒸汽;(2)專供嬰兒使用;(3)患者可在機器內自行操作;(4)患者的頸部與四肢獲得了自由。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負壓呼吸機的多種樣式

上述負壓呼吸機有一個共同缺點,那就是醫生很難對患者進行護理,尤其是無法對患者實施手術。為了解決這個難題,1908年,美國人彼得·羅德(Peter Lord)設計了一款可供醫生、護士進出的“呼吸室”。但這種“呼吸室”實在太過龐大,一般醫院無法配備。

其大致結構,如下圖所示: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Peter Lord設計的呼吸室

負壓呼吸機在近代的大規模使用,與對抗脊髓灰質炎疫情有直接關係。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由病毒引起、存在了千年之久的傳染病。1900年前後,該病在歐洲與美國出現集體性爆發,隨後的10年時間裡,又傳播到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感染者會出現四肢疼痛、膈肌無力,難以正常呼吸等症狀。

為了幫助脊髓灰質炎患者維持呼吸,1928年,菲利普·德林克(Philip Drinker)與路易斯·肖(Louis Shaw)合作發明了一種新的負壓呼吸機“鐵肺”(Iron Lung)。這種機器可以幫助患者持續正常呼吸幾個小時乃至幾天。

德林克發明的“鐵肺”,是這個樣子的: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Philip Drinker與Louis Shaw發明的“鐵肺”

1930年代是脊髓灰質炎全球肆虐的時代。當時的醫學對這種疾病的認知還相當有限,誤以為它是一種主要經由空氣傳播的疾病,病毒可以通過鼻咽進入人的體內(實際上主要是糞口傳播)。傳播機理判斷錯誤,又沒有特效疫苗,

這種情況下,使用呼吸機來維持生命正常運轉,進而自愈,就成了脊髓灰質炎患者最重要的希望。

這期間,許多醫生與工程師,比如詹姆斯·威爾遜(James L. Wilson)、約翰·艾默生(John Haven Emerson),都加入到了改進“鐵肺”的工作當中。威爾遜與德林克合作,改進了“鐵肺”的箱體。艾默生改善了“鐵肺”的功能,不但增加了氣密的透明圓頂,還使得醫生可以打開箱體對患者進行緊急護理,便利了抽血與臨床觀察,製造成本也下降了一半(當時的售價是1000美元)。艾默生沒有給自己的設計申請專利,因為他希望讓更多的人可以用得起該設備。

下圖是艾默生改進的鐵肺: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圖:John Haven Emerson改進的鐵肺

中國人第一次見識到“鐵肺”,是在1937年。

這一年,一位做環球旅行的美國年輕人“施拿脫”,在從上海前往北平的途中,感染了某種疾病,全身肌肉僵化難以呼吸,被送至北平協和醫院,恰好該院有新引進的“鐵肺”。經過一番醫治,“施拿脫”的病情有所好轉,又連人帶“鐵肺”從北平來到上海,計劃乘輪船返回美國。上海媒體追蹤這一新奇事物,做了許多報道。

下圖是上海《良友》雜誌對此事的整版報道。可以清楚看到,這款“鐵肺”是經艾默生改進後的版本。這種鐵肺出現後,其他同類原理的負壓呼吸機,基本上就消失了。“鐵肺”能夠在1930年代-1950年代被醫院廣泛應用,艾默生的改進至為關鍵。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良友》雜誌對“鐵肺人”的報道

當年中國的醫學媒體,對這款“鐵肺”的原理和樣式,已有相當準確的描述:

“所謂鐵肺,記者向醫學家方面探得詳情,據云,此項鐵肺,即名‘呼吸器’,在我國醫院中有此項設備者,雖創聞,但在西洋各國,並不足奇,其效用即以電力推動肌肉伸縮,而使肺部起呼吸運動,以是保全患癱瘓病者之生命,其構造乃係一種鋼與玻璃合制之箱型圓筒,闊四十四寸,高上七十四寸,重一千一百磅,二側有洞,頂上開一大洞,病人即仰臥箱內,其頭部則伸出箱外,洞之四周復繞以海綿橡皮圈,藉以避免病者頭部受苦,更可以使箱中氣壓不致外洩。……每分鐘十五次,病者即賴以幫助呼吸而維持生命。”(《光華醫藥雜誌》第四卷第八期)

遺憾的是,儘管中國也是脊髓灰質炎的重災區,但“鐵肺”並沒有在中國流行開來。在之後的十餘年間,1937年的“鐵肺人”新聞越傳越玄,離科學越來越遠,成了大眾媒體筆下的一種奇聞怪談。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鐵肺人在鐵肺中生存了十餘年不死,且已結婚生子”之類來歷不明的胡言亂語。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1949年《珠江報》刊登的“鐵肺人傳說”

1952年,美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脊髓灰質炎疫情。有報道的病例達到了5.8萬餘例,其中有3145名患者死亡,21269名患者不同程度出現身體癱瘓。“鐵肺”呼吸機廣泛用於這次疫情,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少數人選擇在“鐵肺”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最著名的是Martha Mason博士,她生於1937年,11歲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在“鐵肺”中生活了整整60年,2009年去世。她留下了一本回憶錄,叫做《呼吸:鐵肺中的生命節奏》(Breath: Life in the Rhythm of an Iron Lung)。

下圖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某脊髓灰質炎專用病房,拍攝於1953年。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1953年,美國某脊髓灰質炎專用病房

同期的中國,也於“衛生大躍進”中發明了一種“土製鐵肺”,由一件內側裝有氣囊的背心、一個鼓風的皮老虎和幾根氣管組成,具體樣式如下圖。這種呼吸機的使用方法是:“以帆布背心迅速套在病人身上,扣好紐搭,用足踏皮老虎,以每分鐘18-20次的速度一踏一放,……以達到人工呼吸之目的。”

發明者承認,它很粗糙,不如國外的“鐵肺”精緻美觀;需要患者自己用腳踩踏,也不如“使用電力自動的方便”。也沒有資料表明這種土製鐵肺得到了較大規模的推廣。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土製鐵肺”,見1959年出版的《江蘇省衛生展覽會資料彙編:技術革命部份》

1950年代是“負壓呼吸機”的極盛期,也是它的衰落期。因為“正壓呼吸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長足的發展。

人工呼吸,大約可以算作最原始的“正壓輸氣”治療手段。但它在18世紀的歐洲應用不廣,因為醫學界有觀點認為,口對口的輸氣方式不衛生,且吹入患者體內的空氣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對患者有害。

1780年,法國醫生弗朗索瓦·庫西爾(François Chaussier)發明了第一臺“正壓呼吸機”,它的主體部分,是用乾淨的動物膀胱製成的氣袋,和扣在患者臉上、可以密閉的面罩。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François Chaussier發明的正壓輸氣設備

當時流行的是負壓呼吸機,這種“正壓輸氣”技術沒有多少臨床醫生願意使用。它更多地出現在生物學家的動物實驗當中。

1885年,為挽救感染了白喉的兒童免於窒息而死,美國醫生約瑟夫·奧德威爾(Joseph O'Dwyer)與喬治·費爾(George Fell)合作,設計了一種叫做喉部插管(Intubation of the Larynx)的正壓呼吸機,這種設備明顯降低了白喉患者的死亡率。

為了可以讓更多的人受惠,奧德威爾拒絕為自己的這項發明申請專利,儘管他的生活相當拮据。1898年,奧德威爾去世,友人感慨他“死於貧困”。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左,約瑟夫·奧德威爾,右:喬治·費爾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Fell-O'Dwyer

20世紀初,因為胸外科手術的需要——尤其是氣管切開術可以有效處理患者上呼吸道的阻塞,正壓輸氣技術得以進入了醫院的手術室。這一時期,出現了多種樣式的正壓呼吸設備,比如可以將患者的頭安放在櫃內的“正壓櫃”,和各種式樣的“正壓面罩”。不過,在應對脊髓灰質炎疫情時,這些設備遠不如負壓呼吸機“鐵肺”受歡迎。

“正壓櫃”與“正壓面罩”的具體形態,如下圖所示: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20世紀初出現的“正壓櫃”與“正壓面罩”

正壓呼吸機首次被證明優於負壓呼吸機,是在1952年。

這年夏天,丹麥的哥本哈根爆發了脊髓灰質炎疫情,每10萬人中有105人感染。許多人認為,疫情與上一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脊髓灰質炎國際會議有關,是與會者將病毒帶到了哥本哈根,不過,這種猜測從未得到證實。

疫情最嚴重時,哥本哈根每天有約50名患者被確診送往Blegdams傳染病醫院(也是唯一能收治該病患者的醫院),80%的患者死亡。多數醫生認為,在已經使用了“鐵肺”的情況下,患者仍大量出汗,且臨終前有高血壓症狀,應該是死於病毒全方位感染帶來的腎衰竭。

這種意見,遭到了麻醉師比約·易卜生(Bjørn Aage Ibsen)的挑戰。他認為這些症狀與腎衰竭無關,仍是呼吸衰竭的結果,證據之一是死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他建議對病患實施氣管切開術,向肺部做人工輸氣。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Bjørn Aage Ibsen,當代重症監護醫學的創始人

建議得到了醫院首席醫師亨利·拉森(Henry Cai Lassen)的支持,儘管他的見解與易卜生不同。

拉森認為,鐵肺與胸甲呼吸器已經為患者提供了相當程度的氣體輸送,問題出在腦幹已遭病毒侵襲,改用正壓通氣也難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易卜生則注意到,當時的美國空軍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正壓呼吸設備,來提升飛行員在高空的耐受能力;1949年的洛杉磯脊髓灰質炎疫情中,也已嘗試使用正壓呼吸設備。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1944年,美國飛行員已經戴上了正壓呼吸器

首個獲得治療的患者Vivi E,是一位14歲的女孩,她正面臨著窒息的危險。

易卜生對她實施了一種麻醉師的常用技術:將一支導管插入氣管,導管與供應氧氣的充氣袋相連,醫生每隔5到10秒用手按壓充氣袋,模擬正常呼吸,為肺部充氣。但Vivi的肺部積累了太多粘液,氣管也發生了痙攣,氣體難以輸入,她也在輸氣過程中失去了知覺。包括亨利·拉森在內的同事們認為手術已經失敗,離開了病房。易卜生急中生智,給Vivi吃了一片麻醉藥,使其陷入人工昏迷,氣管痙攣得到放鬆,再人工吸走了她肺部的粘液,輸氣得以順利進行。等同事們重返病房時,Vivi呼吸順暢,皮膚也由藍色轉回了粉紅色。她最終活了下來。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圖:Vivi E的病歷首頁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醫院招募了200餘名醫學院的學生,不間斷地手動為患者的肺部輸氣(輸氣裝置見下圖)。較之舊的“負壓鐵肺”,這個新的“正壓輸氣法”可以更方便地解決患者呼吸系統分泌物帶來的干擾,患者的死亡率從最初的80%降到了40%。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Ibsen設計的輸氣裝置

隨後要做的,便是設計一臺機器,來取代學生們的手動操作。1953年,丹麥醫生克勞斯·邦(Claus Bang)製作的正壓呼吸機,開始在斯基沃市(Skive)投入使用。1954年,歐洲出現了多種正壓呼吸機。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Claus Bang設計的呼吸機

1955年,“索爾克疫苗”問世,1957年,“沙賓疫苗”問世。這兩種疫苗以狂風掃落葉之勢,將困擾了人類上千年的脊髓灰質炎消滅殆盡。

在與脊髓灰質炎對抗中發展起來的呼吸機,也在此後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結合,由機械控制躍升為更精密的自動控制。它們可以被設置成各種不同模式,根據病人的不同需要,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強度,將氣流送入病人體內。

感谢他们,发明了伟大的呼吸机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呼吸機,Bird Mark系列與Bennett系列早期版本

與“負壓呼吸機”相比,“正壓呼吸機”有許多優點。比如,它輕巧便捷,可以更好地滿足新興的ICU的需求;它削弱了束縛,患者不必再整天被固定在罐狀體之中;它也改善了患者的休息與睡眠,胸腔不再頻繁受到外力的擠壓與擴張。這些,都是“鐵肺”在1960年代之後被迅速遺忘的緣故。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呼吸機也不是。它的發展演變歷時近兩百年,是現代醫學與諸多其他學科融會貫通後的產物。

①Arthur S. Slutsky,History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rom Vesalius to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②http://thewisdomdaily.com/breath-is-life-the-fascinating-history-of-the-iron-lung/

③https://thoracickey.com/negative-pressure-noninvasive-ventilation-npniv-history-rationale-and-application/

④(澳)肯.赫爾曼/著、李嬋/譯,《長遠看來,我們都已死去:一個重症監護醫生對生命最後時日的見證》,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61-64頁。

⑤Louise Reisner-Sénélar (2009) ,The Danish anaesthesiologist Björn Ibsen a pioneer of long-term ventilation on the upper airways.

⑥https://www.atsjournals.org/doi/full/10.1164/rccm.201503-0421PP

⑦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56/8/1170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