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年輕人的生活,幾乎一直都在“做加法”。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當出門成為一件奢侈的事,你將如何習慣這種“非常狀態”下的生活?當見面成為一項潛在的風險,你又將如何在複雜的社交關係中抉擇與取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著日常生活,這兩個問題,正在成為每一個年輕人都不得不思考的“必答題”。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生活”其實都是既令人熟悉、也令人感到有些陌生的一個詞。熟悉是因為我們每天都以日常生活為伴,在某種意義上,日常生活便等同於我們的生命本身;而說它陌生,則是因為我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過生活”上,以至於我們在忙碌中,無閒暇對生活的本質加以思考。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每個工作日早上起床,走進洗手間,拿起放在固定位置的牙杯牙刷,用肌肉記憶完成簡短的刷牙——在這一系列行雲流水的動作裡,盤桓在我們腦中的,幾乎永遠是對即將開始的工作的思忖與不安。偶然,或許也會有幾縷遊離的思緒飄過,但這些思緒很快就會在地鐵的喧囂中被打成碎片,然後被白日裡不休不止的忙碌深埋。


而在工作時段之外,年輕人也並沒有安閒到哪裡去——我們依然忙碌,只是忙碌的場域發生了變化。有人忙著自我提升,在資格考試、書店講座和健身課程中輾轉不休;有人忙著遊戲人間,在酒吧、夜店和派對裡流連忘返;有人忙著經營關係,與朋友、同事、認識和不認識的人推杯換盞……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這種“忙碌而充實”的生活狀態,似乎是一種平凡的幸福。但是,充實的另一面,卻也存在著某種令人不安的空虛——這樣的生活之所以“充實”,是因為需要我們去面對的事務與關係,填滿了我們的日程,但我們卻並不確定,這一切是否真的都是我們需要和渴求的。


我們以為自己是生活的主人,相信我們自己決定著要做什麼事,與什麼人打交道——但在忙碌的過程裡,生活方式的慣性與社交環境的壓力卻常常反過來綁架了我們的感受與選擇,讓我們不得不在疲於奔命中維持一切既有的狀態,以至於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多問幾個“為什麼”。於是,我們開始以為:習慣的就是最好的,不得不去做的就是正確的,生活給我們的就是我們需要的。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一切,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給了忙碌的我們一個思考的契機。為了防止病毒的傳播與擴散,國內大多數城市幾乎在轉瞬之間進入了“靜滯”狀態,原本充滿活力的中國社會,也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長暫停”。在這場變局中,被按下“暫停鍵”的,不僅是交通、生產、社會活動與跨境交流這些宏大的事務,同時也包括了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與人際社交。


我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用去單位工作,也很難到公共場所參加各種活動。健身房裡的器械不再作響,舞池裡的霓虹燈不再閃爍,餐廳裡不再有一場又一場性質各異的應酬……我們不得不把大把不知道能用到哪裡的時間留給端坐家中的自己,以及陪伴在身邊的最親近的人。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就像是脫下了一副在平日裡一直保護著我們的鎧甲——是的,鎧甲當然有用,但是,也只有在脫下的時候,我們才能意識到它究竟給我們帶來了多少負重,減下這些負重,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輕鬆。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回首從校園一步一步走向社會的自己,我們會發現,年輕人的生活,幾乎一直都在“做加法”。小時候,我們的生活是簡單的,純粹的,一切都可以由著性子;後來,進入中學,我們開始在一條雖然充滿挑戰,但也筆直清晰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前行;上了大學,我們逐漸遇到了一個又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並且在選擇中塑造自我;工作以後,我們發現除了自己的選擇,我們還要為別人的選擇、期待與要求埋單……在這個過程裡,我們生活的內容,不斷增多,變得豐富又沉重。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豐富當然是一件好事,生活由簡單變得豐富,意味著成長,也意味著成熟,只有擁有豐富的選擇廣度,我們才能更好地追求到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選擇之中,我們未必能夠一下子選到我們真正需要,真正想要的東西,那些被我們選中,但我們並不真的需要,而又無法輕易拋下的東西,逐漸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反向而行,學會在生活不斷給我們“做加法”的時候給自己“做減法”——我們會發現,原來有些我們以為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停一停沒什麼大不了,有些我們覺得自己有必要維持的社交,指向的也並不一定都是值得我們在乎的人。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那些被病毒“消滅”掉的社交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曾經每天都要和他在工作中認識過的人社交以維持人脈關係,疫情開始之後,他只能把社交“轉戰”到虛擬空間。但也正是在這個“轉戰”的過程裡,他發現了這種社交的荒謬——當他與那些自己認為可能必要的“人脈”面對面時,他總是會被一種幻覺俘虜,在觥籌交錯中,認為自己確實在做一件很有效用的事。但是,一條條並無實質內容的對話轉移到屏幕上時,他突然意識到了這種所謂社交的空洞。他發現,為了將來未必會出現的“用得上”的場合,和雙方都未必認為彼此有趣的人打交道,其實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於是,他跳脫了出來,開始把同樣的時間用來和自己心中總是想起,卻不常有機會聯繫的兒時老友聊天,和遠在家鄉的父母通話——當然,這不會有助於他的工作,但是卻讓他感受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快樂。


其實,有些時候,停一停,想一想,沒有什麼不好,人生很長,要前進的路也很長,能讓我們停下來的機會卻不多,此時此刻,或許就是一個良好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