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官人法”制度,令地方官舉秀才,並加以考試,然後任用。煬帝設進士科,士子可自投考,考試及格,便可任官。此項始於隋代的科舉制度,到李唐時更加完備。士人投牒自進,共同競爭,皆憑考試;合格則取,不合則去,高低貴賤,一準於此。至宋,雖然大體也沿襲於唐,但兩者優劣異同,頗有出入。現將唐宋科舉制度作一比較於下。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隋文帝

資格問題的比較:唐代選官,分文武二途。文選由吏部,武選由兵部。應兩部之試者,必須有出身資敘。出身有兩種:第一種是貴族的家世,及已有官階勳績者;第二種由“鄉貢”出身者,他們多是“懷牒自列”的一般百姓。凡欲應試者,可於其所在的州縣報名,參加中央考試;唯一限制是報名者不得為商人或工人,當時則稱為身家清白。當然併兼未經觸犯國家法律在內。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科舉制

至宋代,鑑於五代之亂,故特別提倡科舉。嚴其考試,廣其名額;獎勵平民,抑制貴族。“貢舉”的士人,沒有特別資格,只要他不是大逆者,沒有疾病。此外,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皆不得應試。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中國科舉制度

一、應試人來源的比較。唐代應試人的來源,可分由官學出身及不由官學出身二種。生徒:由京師之太學二館及州縣諸學,選其成績優良者,選入京師尚書部禮部受試。貢舉:考生不需入學,先試於州縣,及第則選往京師覆試。制舉:由天子親自策問,宋大抵沿襲唐制。常貢:與唐大抵相同,士人首先經州考選,才貢入禮部。學選:由太學三舍選充,直接試於殿試。由此可知,唐宋取士之途,大抵沒有多大差別。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太學

二、試期的比較。唐代考試選,試期無一定,大抵每年一次。至宋則略有不同。宋初並無 一定,有時隔一年或二年;直到英宗時,才定為三年一試。

三、科目之比較。1、常科。唐代貢舉之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開元禮、三傳科、史科、明法、書學、算學,道舉、孝廉、童子科。唐科目雖多,而有司取士之法,亦因時而增損,各有不同。起初秀才科最高;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自是士族所趨,唯明經、進士二科而已;二科之中,又以進士為貴,得人亦最多。及至宋代,科目日趨簡單,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學研、毛詩、明法九科。至神宗熙寧年間,安石變法,欲罷科舉,專取人於學校;故罷明經、三傳等,唯留進士一科。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進士

2、制科。唐代制舉科目繁多,《玉海》卷一百十五謂七十六科;《困學紀聞》卷十四謂多至八十八。蓋制科之設,純依天子所好,隨時定名,鮮有成例。及至宋代,太祖時只置三科;景德二年,增至六科;仁宗時,又增為天聖十科。科舉內容比較唐代的科舉,科目繁多,因而考試內容更繁雜。現取其最普通之科目——明經與進士二科,與宋作一比較。一、進士科。唐代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策全通為甲等,策通四、帖過四為乙等。後來改試詩賦和帖經,高宗時加試《老子》。明經科。玄宗時,加試時務策,及大義十帖。宋代除墨義外兼考律令,至王安石變法時,此科被廢。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科舉考試書籍

四、考試程序不同。唐代士子入仕之程序有三:貢舉法先經縣試、州試,再試於禮部,合格後再試於吏部,然後出身授官;生徒法則通過禮部後,亦要通過吏部及第,才可仕官;制舉則無任何程序。及至宋,程序簡化,禮部試合格後,不需經過吏部之考試,合格者為進士,立刻釋褐,最後至“殿試”由此可見,唐宋科舉程序最顯著不同者則為宋不需經吏部而直接入仕。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科舉

五、糊名之制。唐代考制,有公卷通榜制,此制最初還有博採輿情、廣徵眾意的好處,但至末流,不免發生弊端。為了防弊,宋代便有取消“公卷”辦法,而實行考試“糊名”。從此,考試取錄的標準,不憑考官的好惡,但看考生的成績。

唐宋選官,科舉考試,論唐宋科舉之比較

宋代考生

總結

唐宋的科舉考試,考試科目雖然有些異同,但是卻有很多相同之處。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1、階級制度之剷除。魏晉以九品中正考核人物,結果重門閥而輕孤寒。科舉取士,待天下人一律平等,無論何人,除有犯罪及其他服賤役者,皆可投牒自進,自由應考。一旦及第,皆得有參政之機會,不致高官美爵,為士人所把持。又以自由競爭,教化因之普及,人人皆可致身通顯。

2、禍亂減少。科學是一般平民百姓入仕之途,所以弄至士人趨於科舉之途。父子兄弟相教,皆念茲在茲,因而宏獻上略,奇謀雄武,無所措施。故禍亂當可減少。

3、鼓勵士人的上進。科舉中人,既為士大夫之特殊階級,又有免賦稅、笞刑等特權;中進士後,更可安享尊榮,高枕無憂,故人人皆慕之,而爭自興奮。由此可見其勉人上達之力甚大。

4、增加朋黨之禍。中國朋黨之禍,多與科舉有關聯。唐宋之時,科舉與朋黨幾成不可分割之勢。因登第難,則賴關節;賴關節,則需朋黨。此登第有賴於朋黨也。而權術之上,欲爭權柄,必有勢力;欲增勢力,必廣黨羽。此朋黨之有賴於科第也。唐時,應試之人,以有司為座主,自稱門生,結黨營私,靡不由此;牛李黨爭,為禍烈而時亦久。宋代新舊黨派之爭,如王安石、司馬光等,皆假考試之名,以行其學說,擴展其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