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對於後代子孫,我們還是得負起一定的責任,我們交出去給他們的,必須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世界,就像當初我們從先輩手中接過來的世界一樣。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如果你關注新聞,就會發現越來越多關於氣候的問題,自然與人類之間衝突的問題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在不斷湧現。

先是澳大利亞大火肆虐,這場大火持續了200多天,據悉直到2月13號才熄滅。

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這次大火是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有2500多間房屋被摧毀,1170萬公頃土地被燒燬。

另外,12億野生動物被燒死,12億生命啊,它們面對大火沒有辦法像人類一樣自救,只能葬身火海。

人與自然的關係很巧妙,今日喪生的是野生動物,如果我們不停下來思考教訓,又有誰知道,人類明日是否也會因此喪生?

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演員蔣雯麗曾給一部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配音,裡面的內容發人警醒。

大自然母親已經度過了45億年,是人類存在時間的兩萬五千多倍,

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卻離不開大自然。

大自然繁盛,我們也將繁盛。

大自然衰敗,我們也將衰敗。

大自然養育過比我們強大的物種,

也曾讓比我們強大的物種,

因飢餓而死亡。

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不是大自然的,

因為大自然將繼續存在。

大自然隨時在進化,

而我們呢?

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2020年的開端,在我們本應該闔家歡樂共度春節的時候,武漢爆發新冠病毒,隨後蔓延全國,甚至全球,截止到今天已經有7萬多人感染,其傳播速度比SARS要更驚人。

這一次,我們對野生動物犯的錯,回報在了自己的身上。

所有中國人,在霧霾都沒有多少人戴口罩的情況下,齊刷刷把購買口罩、佩戴口罩,變成了自我修養。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讓我們迴歸家庭,迴歸自己,也讓我們思考……

有些人說如果能重啟2020年多好,可是這一天,我們遲早要面對,沒有慘痛的教訓,人類是不會痛下決心解決問題的。早一點就意味著,我們能早點重新認識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新冠病毒

讓那麼多無辜的人犧牲,也給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上了最嚴厲的一課:

病從口入,

請勿吃野味。

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正當我們生活在這場水深火熱的病毒之中時,非洲的蝗蟲也在侵襲著人類生存環境。

東非國家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等國遭到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啃得亂七八糟。

雖然索馬里是東非地區第一個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國家。但除了索馬里外,埃塞俄比亞也遭遇了25年來最大規模的蝗災,肯尼亞則是遭遇了70年不遇的蝗災。

就在前幾天,這批蝗蟲又飛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這就意味著,如果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我們人類才是最終受害者。

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正當我們感慨想要重啟2020的時候,另一個消息又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南極首破20度高溫,全球氣候變暖已成事實。

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洲西摩島上記錄下了20.7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不僅企鵝的生存環境遭受挑戰,人類也在接受挑戰。

南極洲是儲存著地球上70%淡水的寶藏地——那些冰川和雪域,就是人類天賜的淡水資源,這個地球上存冰最多的地方,可以稱之為地球的“冰箱”,

因為這個“冰箱”的存在,和與之相接的各大海洋的共同調節,和陸地上的森林綠地一起,以前溫度偶有升高,也會被這些“槓桿”努力平衡。

然而,當大氣層的溫度持續上升時,它們不僅不再有能力控制局面,還成了首當其中的犧牲者。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曾經在《李光耀觀天下》中寫到:

全球變暖和氣候的改變,使人類生存面臨威脅。人們呼籲各國政府採取一致行動,以大幅度地降低碳排放量。遺憾的是,這不太可能實現。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儘管所有主要國家的領袖都出席了大會,結果還是未能達成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

這之後的幾次大會同樣收效不大;對未來的大會,我也不敢抱有太大期望。

而事到如今,一切跡象都表明,比發展經濟,發展科技,更重要的是首先意識到自然的保護問題。這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

南極20度高溫、澳大利亞大火、武漢疫情: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知道了

人們談到自然的保護,就知道經濟必然受到妥協,然而這次的疫情,讓我意識到,有些時候,你不妥協,老天爺會替你做出妥協。

武漢疫情,經濟勢必會造成前進基礎上的一定程度下滑。這次疫情,就是中國經濟的急剎車,它帶給我們的反思會是什麼呢?

霧霾沒有讓我們意識到,因為霧霾是一場溫水煮青蛙的慢動作。

而今年的種種災難,都是針鋒相對的刀光劍影,我們沒法,也不敢再忽視。

網上有人說,思念曾經車水馬龍的繁華, 可是堵車意味著更多的排放量。

我倒是覺得,與其思念那個堵車堵到霧霾,人聲鼎沸卻不知危機意識的過去;

倒不如想一想,怎樣才能構建一個更環保的城市,更宜人的自然環境,那樣的生活才值得我們擁抱。

人與自然協同發展。人類是一個共同體,這次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停下戰爭,停下經濟較量,停下來,想一想,人類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究竟應該做?作為一名普通人,作為這個地球上幾十億分之一的一份子,也請求各國政府聯合在一起,認真談一談環境保護和人與自然的問題吧!

因為,我們熱愛人類,也熱愛大自然母親。

大家同住一個地球,人人的命運都是捆綁在一起的;爭辯後誰輸誰贏根本毫無意義,地球若毀了,大家全遭殃。當然,在地球變暖情況到了極致之時,也許是介於50年到150年之後的事,我早已不在了,現在活著的人也多半不在了。儘管如此,對於後代子孫,我們還是得負起一定的責任,我們交出去給他們的,必須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世界,就像當初我們從先輩手中接過來的世界一樣。 ——李光耀《觀天下》

文:酸菜君(曾是旅遊圖書編輯,熱愛旅遊與寫作,願我們熱氣騰騰過一生。喜歡請+關注)。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