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荷,蘭舟,初升的滿月,南飛的大雁,孤獨的玉人過中秋

昨晚老伴轉來一首廣場舞典,名叫《月滿西樓》。該曲旋律簡單,節奏明快,甚是好聽。聽那歌詞,似曾相識,查百度,原來是李清照的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簞秋》。原詞如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 宋 ]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接著,她又轉來網上對這首詞的解釋,全文如下:“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

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讀罷這個解釋,立即味同嚼臘,把原詞傳達的意境情調弄得十份不剩一份。因此試對原詞的情景意趣做一番探討,共同好者批評。

理解一首作品,離不開作者創作時的背景。那麼李清照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寫作這首詞的呢?因為旅居在外,手頭資料不足,沒法查找,只好就詞論詞。此詞通篇都是獨、秋、愁,滿滿的相思,自然是寫於南遷與丈夫趙明誠失散之時。第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的是秋天,但是早秋,仲秋還是晚秋呢?從詞上看,應該在中秋節前後的仲秋。你看,紅藕香殘,說的是紅藕花(一種開紅花的睡蓮,也稱紅蓮)或者紅色的荷花謝了,為什麼不說紅荷香殘呢,因為這句的第二個字必須是仄聲字,而“荷”、“蓮”等都是平聲,只好用“藕”字。只是花謝了,蓮葉尚未全敗,自是中秋時節。玉簟(竹蓆)涼了,中秋時節的竹蓆還是很有些冰人的,我小時候睡過,接觸肌膚的瞬間,感覺很有些刻骨銘心。作者說竹蓆涼只是進一步說明是秋天,天氣相當涼了。說到竹蓆就想到床,其實不然,竹蓆也可以鋪在地上、船上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古人將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解羅裳不一定是脫羅裳,可能是為了上船方便,要把裙子下襬的扣子解開罷,於是便“獨上蘭舟”了。通觀此句,交待的是時間(中秋),地點(荷塘),人物(李清照),場景(上了小船)。上船後,她看到什麼?一群大雁南飛。大雁南飛正是仲秋節氣

殘荷,蘭舟,初升的滿月,南飛的大雁,孤獨的玉人過中秋

白露的三候之一,進一步說明是中秋時節。自古有鴻雁傳書之說,看到雁,自然想到書信,所以有“雲中誰寄錦書來”之問,之想,之思念。“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字,雁飛行時排成的字,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月滿西樓”,月亮從東邊升起,西邊的樓全部沐浴在銀色的月光之中。現在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個月圓之夜,很可能就是中秋節。閉上眼睛想一想,中秋月圓之夜,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月光的清輝撒滿西邊的小樓,天上一群大雁飛過,地上荷塘邊上繫著一隻小船,一位玉人提著裙襬上船,是不是一幅絕美的水墨丹青!

中秋月圓之夜是萬家團圓的日子,而作者只是孤身一人獨自駕一葉扁舟漫無目標地遊蕩在荷花香殘的荷塘之上,此情此景,怎能不鉤起對丈夫的思念!?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聲無可奈何的感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相思是一樣的,李清照思念趙明誠,她堅定地相信趙明誠也思念她。這是對丈夫的信任,也是自信。現代的小夫妻們真要好好學一學。動不動就懷疑自己的丈夫會被小狐狸精迷走,從而生出許多事端來,既是對丈夫的不信任,也是沒有自信的表現。“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把相思之情推到極致,任何人讀之都會動容,甚至會在心裡呼喚,趙明誠快回來吧,李清照想你都快想死了!

我這樣理解這首詞,不知道對是不對,且憑朋友們評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