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前幾天收到小夥伴的諮詢:讀完一本書,如何條理清晰地輸出書的內容?

其實這個問題正是我本身也遇到過,我們很容易在閱讀的時候把重心放在了“讀”上面。對一些小說或者是散文而言,如果只是藉助閱讀以娛樂自身,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遇到乾貨性較強,亦或是思想性較強的書籍,例如歷史類,文學評論類,社科類等等,我們消化一本書的最佳方式就是由“輸入”到“輸出”,只有當你能用自己的語言通俗地把書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給別人聽,你的腦海裡才會真正地get到這本書所帶給你的收穫。

所以,拋開為了獲取資訊的快餐式碎片化閱讀,我們的探討範圍僅限於為了擴展眼界的閱讀。就是俗稱的“讀書”。

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要想輸出良好,先確保輸入質量

拿起一本書,你先翻哪裡?很多人直奔主題向內容,其實是欠妥的。就像談戀愛一樣,得慢慢來,心急不僅吃不了熱豆腐,還會嚇到姑娘。拿到一本書,我們一般要前後翻翻,通過作者簡介、序言、後記甚至出版再版詳情等,瞭解作者生平、主要學術論點、研究方向等信息。否則,一頭埋進,很可能遭遇“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混沌。

其次,對書的框架有個大概把握。有多少個章節?章節之間有何聯繫?哪些章節是本書的重點?這些問題心裡要有個數。否則遇到構思巧妙的書,不明不白掉進結構的坑裡不說,還容易消磨興趣,使得沒有慾望再讀下去。例如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如果事先不知道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將古客棧喻為家,從頭開始就會在真實與虛幻中不知所云。

再如,不少人噩夢的《百年孤獨》,如果事先整理過故事梗概以及人物的關係,列出家族關係圖,後面會好理解得多,否則每個人都這麼長的名字,閱讀下去就會感覺到彷彿被海草纏住,記不得誰是誰!

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理清內在邏輯

通讀。通讀的技巧很多,大致分為精讀和略讀。根據書籍類型的不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精讀的時候,要注意琢磨書籍重點結論及其論證方法,在此基礎上引申的自身觀點可加批註,注意控制情緒,以理服人,不斷反駁自己的同時,嘗試反駁作者。

多角度思考。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其實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單向交流,作者將自己的見解,閱歷與觀點等融入其中,不同經歷,不同知識儲備的讀者看到的一定是不同的內容。我們應該具備去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當然反過來,這又需要大量的閱讀儲備去支撐我們作出判斷。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闡述道:

當作者和讀者為句子的語義絞盡腦汁的時候,他們面對的其實是對智力最大的挑戰。對於讀者更是如此,因為作者並不是一直值得信任的。他們撒謊,他們陷入迷茫,他們過於籠統,他們濫用邏輯甚至常識。讀者對此必須有備而來,用知識武裝好自己。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並不一定值得信任,就算值得信任,也並非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都值得信任,為了能清晰辨別,讀者必須有備而來。這就是為什麼“囫圇吞棗”似的讀書看起來沒毛病,實質上卻收穫甚微的原因之一。

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用恰當的工具和方式表達

曾國藩在家信中曾明確提出讀書方法的實現路徑: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不可缺一。

要想輸出,不能停留在“作”這一方面,恰恰該把重心移到“看、讀、寫”,當你這一系列操作都高質量地完成了,在輸出這一步自然而然的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故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效果。

輸出這一部分,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或表達觀點,或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理清知識結構,或者寫個簡單的讀後感做個總結,或者更笨拙但是堅持下來會很有效的方式——模仿。但是有一點是在輸出的時候要注意的:立意。

比起不知天南地北的泛泛而談,主題明確顯得更有條理性。曾國藩曾說,“凡詩文欲求雄奇矯變,總須用意有超群離俗之想,乃能脫去恆蹊”。這雖然是說詩文寫作,但在寫作輸出裡同樣適用。將別人的東西轉化成為自己的時候,精挑細選,有一說一,方能成其深刻,也便於理解記憶。

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接下來,在於輸出形式。根據不同的類型,有運用思維導圖,流程圖,有的是文字分段落,貼圖等方式,這裡就不逐一而論。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許多人認為輸出只停留在表達觀點、闡述心得上,這其實是片面的。讀書最終的目的或者是指導實踐,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預案,或者是給心靈良好的體驗,或傳道授業解惑等。因此在輸出的時候,要有意識結合實際,解決問題就輸出解決方法,輸出審美體驗就專注審美趣味,觀點論述則有理有據。

嘗試著用大白話將知識說給身邊的人聽,他們懂了,就說明你也懂了。

如何把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有條理地輸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