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雷州半島的客家望族村落——北鬆村

。建國初以當地雷州話諧音書寫為北松,今人們仍呼為北叢。另據考證,“北叢”這一奇怪的稱謂實為壯語地名,意為溪口村。北松村中有耕地2880畝,主產稻穀、菠蘿、甘蔗、北調瓜菜,村間廣植香蕉、竹木、等等。

  這個北松村何氏家族的先祖何六吉和何六律兄弟倆在清朝康熙年間率族人,以客家人特有的堅韌,自家鄉福建省汀州府武平縣象泂嶺頭坊蓮塘裡(現福建省龍巖地區武平縣象泂鄉官坑村)出發,而後經廣東省嘉應州(現廣東梅州),再經廣東省惠州府歸善縣(現廣東惠陽)後一路南下,最終到達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安營紮寨定居下來。

  眾所周知,十七世紀以前的雷州半島南部還是原始森林密佈,林廕庇日的地方(直至建國前,這裡仍是熱帶原始森林遍佈,北松村有一位年過七旬的村民何伯,7歲時上學時曾被巨型蟒蛇纏住剛吞食頭部至太陽穴時,幸好鄉親及時趕到,巨蟒丟下何逃竄,何才得以蛇口餘生,至今他的頭部還留有斑斑疤痕)。可以想象,當年何六吉和何六律兄弟攜家帶口,以勇者無懼難的無比信心和勇氣率族人於荒山結草為廬,終將北松村這塊處女地開墾成人煙聚集的村莊。

  何六吉和何六律率族人一路南下最終選擇在徐聞北松定居後,幾經艱苦奮鬥,這支何氏宗支終於在當地立足,併成為富足人家。大概是從清代初期開始,何家曾在北松村修起79幅門廊的雄偉大院和一幢裡三層外三層的大型客家圍屋,表明了這支何氏家族當時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不過可惜的是後來由於清末的徐聞地大匪亂和解放後文革的摧殘,古建築群幾乎全部被毀,現在只剩下較完整的只有一座叫做 “武魁第”的院落了。“武魁第”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依山傍水,令人回味的是和全村建築一樣方向都是“坐南朝北”!其造型是典型的紅磚結構的庭院風格,正門門道的錈刻著“武魁第”三個大字以及“大清嘉慶九年”的上下款識,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房子的主人為了避諱,把正門門道的所有款識字樣全都鑿掉方才使房子得以保全。

  俗話說,樹大分枝,北松村這支何氏宗支傳數代後,又有何六吉後裔何國望和何六律後裔何祖望、何祿望遷出分居到海康縣客路鎮大家村開基始居(繁衍至今約有2500人),其後又有何六吉另外一位後裔何善望遷居本縣曲界鎮佛圖村建村定居(繁衍至今約有100多人)。另外何六吉後裔何東望、何朝望和何六律長子的何大受分別返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原籍地汀州武平縣定居;餘下何六吉後裔何公望、何遠望和何六律後裔何宗望繼續留在北松村定居。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北松村這支何氏家族秉承來自汀州府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傳統,一心想在仕途上開闢通道,以求得政治上的榮耀和庇護。為此,他們不惜花重金請師教子並取得斐然的成就。因為我們據舊《徐聞縣誌》上所記載,清代這支客家望族曾出武舉、千總銜3人:何文英—撥補海安營千總,何恂振—乾隆丁酉科武舉人,何恂謨—清嘉慶武舉人;曾出教諭、訓導、武秀才等10餘人:何繼世、何如璋、何應璉、何帶、何應會、何敬寬、何其昌、何日清、何鴻鵠等人。

  在徐聞地,提起北松村何家,就不得不提清代曾官至千總、副將的武官何文英和武舉人何恂振了。武官何文英自小性格耿直,精射術,力大善搏。據村人反映,何文英“自幼父母雙亡,少年從軍,熟讀經書,且孔武有力,懂得兵書韜略,以英勇善戰而威名大振”。清乾隆年間,何文英出任海安營千總就平定了海上專門劫持糖船的海寇王十一。王十一此人是軍人出身的流寇且驍悍多勇,而且狡猾多端,屢屢摧毀清軍綠營水師主力。一次,何文英在海上率兩艘軍船巡邏時恰恰與王十一相遇,王十一匪幫擁有大船十來艘,他見清軍綠營水師只有區區兩條船,不免輕蔑清軍水師,對著軍船大聲吆喝叫何文英部儘管放馬過來。但何文英毫無畏懼,他冷靜地搭弓一箭射中王十一的咽喉,致使王當場斃命,海上流寇也頓時軍心大亂很快四散逃離,何文英為此立下大功,被朝廷提升為海南樂會營副將、遊擊。何恂振是清乾隆丁酉科武舉人,此人身形魁梧,相貌威武,膂力過人,善劍術和騎射,應鄉試順利一舉奪得鄉試武舉人頭名,功名令鄉人皆刮目相看,並在清宣統《徐聞縣誌》上留名傳。據族譜中記載,清乾隆年間何恂振考中武舉人時很年輕,僅有不足二十歲,仕途可謂一片光明,但他不願出仕,更願意發揚何氏先祖身為客家人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開始在當地開館傳授劍術和武功一直到去世,桃李滿天下,聲譽一直很高。

  到了現今,這支客家望族仍在當地聲名顯赫,如北松村人何培韶1945年夏在廣東南路參加革命活動,1948年因被國民黨追剿而撤到海南島參加瓊崖縱隊獨立團,建國後任廣西北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村人何培效,1949年春在徐聞縣東區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游擊隊並參加渡瓊作戰解放海南島。建國後任徐聞縣委副書記、湛江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市政法委副書記,市民政局長、黨委書記。村人何瑞斌現在珠海經濟特區公安局警衛處任處長,負責黨和國家領導人安全警衛工作。在各項公安工作中表現優秀,12次受到各級獎勵,3次榮立個人三等功,2009年12月,何瑞斌在負責澳門迴歸十週年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奠基典禮現場中央代表團安全警衛工作中榮立個人三等功。還有在徐聞最著名的善長仁翁就是“何包公”——北松村人何瑞存,他本人徐聞縣商業車隊的老司機,從事駕駛40多年從未出過任何差錯,後來自行成立商業車隊,成為徐聞縣最早富起的富裕人家,但他熱心公益事業,經常捐助弱勢群體和孤寡老人,並贊助徐聞本地的球賽等體育事業。

  由於何氏家族從福建古汀州府合修來的的族譜一直保存著,因而這支客家何氏後裔依然牢記著家族的派系。其派序語(字輩)是:

  六大望世恂 德(應)敬玉之培

  瑞啟家聲振 榮登甲第芳

  光昭綿永泰 吉慶肇丕昌

  廬江傳音遠 南巖祖業長

  目前已發展到卅世代“振”字輩,這支何氏宗支在北叢村立足了十五個世代。

  斗轉星移,不知不覺間,北松村何氏從古汀州府山間的客家圍屋中走出來到雷州半島丘陵平原定居已逾400年,可能是世居雷州半島徐聞地的歷史已經久遠,北松村何氏族人現在無論從生活習慣和口音都與當地人無異,現皆操一口地道的閩南語系雷州方言,但是這支何氏宗支至今還保持著客家人節儉、低調、勤勞、堅韌的作風,還保持著客家人清淡的品味,還保持著客家人語音的基調,而且每年清明、中秋、重陽都按照閩西粵東客家地區的風俗習慣來祭祀先人,比如說與徐聞縣其他村莊不同的是,北松村何氏家族帶來祖籍的一個習俗: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在五月初四提前過節的,何氏的做法無時不刻都在提醒不忘自己是客家人後裔。2011年7月,在分離3個多世紀以後,經過不懈的努力,來自雷州半島北松村的何氏宗支終於和祖籍地福建汀州武平縣(現福建省龍巖地區武平縣)象泂鄉嶺頭坊何氏宗族的鄉親代表終於在廣東湛江湖光巖重新歡聚一堂,重述鄉誼和血緣深情。

  近十年來,北松村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村裡合資成立了北松紅磚廠,實現了資源的初加工和轉化增值。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村兩委先後籌集資金近300多萬元對村內4公里多的環村道路進行擴寬、硬化。北松村的深水井、供水管道和大型水塔1座,使家家戶戶吃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一座佔地200多平方的文化樓、一個標準藍球場,使村上的文化建設躍上新的臺階。按照村莊規劃建設,進行了全面的圈改、廁改及廚改,優化了生活條件,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

  北松村還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全面開展榮辱觀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改變陳規陋習,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的新風尚。多年來,全村實現了無刑事案件、無賭博、無偷盜、無封建迷信、無非法傳教、無群眾上訪的“六無”目標,為文明新村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近年來,北松村先後榮獲省、市、縣、鎮多項榮譽,被授予市解放戰爭革命根據地村莊、市生態文明村,省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安全文明小區等稱號,“笑迎八方;社會和諧,繁榮富強”的小康新村正在雷州半島南麓逐步崛起。如今,青山環繞著這方阡陌縱橫的田野,愈發顯露出北松村獨特的風情。

隱居雷州半島的客家望族村落——北松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