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截止2019年12月4日為止,如果要讓我從看過的記錄片中,推薦一部最值得一看的,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原名《7 UP》),是一部由英國BBC出品的記錄片。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採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7歲的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和暢談他們的生活,並每隔七年對他們進行重新的訪問。

到目前為止,該片已經跨越了63個年頭。跨越半個世紀之久,這真的是一部拿生命在拍,拿生命在演的紀錄片。當年那些天真浪漫的7歲兒童,如今都已經到了“耳順”的年紀。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上週,我又把《人生七年》重溫了一遍,再一次驚歎於它的宏偉、非凡。而這部記錄片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偉大的道理,只是直接地把個人、社會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慢慢去看,慢慢去體會,也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人生的境界有四種,由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01

人生第一種境界:自然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生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做事一般是順應自己的本能或者是依照社會約定成俗的習慣。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缺乏瞭解,也從未去了解自己所做某種事情的意義。人生對他們而言,很少或是沒有意義。

自然境界是四種境界中最底層的。生活在該境界的人,

有的看上去是“樂觀”地面對生活,但實際上卻是“馬虎”地活著。而《人生七年》中的託尼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7歲的採訪中,託尼正在倫敦東區一所貧民窟的老學校上學,當導演問到未來想做什麼時,託尼的回答是成為一名馬術師。而在14歲的採訪中我們得知:他成為馬術師的願望來自於父母的期待,於他自己而言,並沒有過多的想法。在得知自己成為不了馬術師之後,他便選擇了放棄。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託尼14歲的採訪

21歲的採訪中,身穿紅色外套的託尼出現在賽狗的賭場,並忙碌地穿梭在賭場中。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父親會賭博的人,往往自己也會賭博。”因為他的父親會參加賽狗賭博,所以他也想去嘗試父親所做過的事,無論這件事是否是正面的。

同年,他上了倫敦出租車學校。他考取牌照的原因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他要讓那些小看他的人知道,他們認為他“當不了出租車司機”的想法是錯的,而且錯的離譜。

在28歲的時候,託尼擁有了自己的出租車,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而在當時,出租車司機是一種大眾眼裡收入還不錯的職業。

42歲的採訪中,託尼抵押了倫敦東區的房子,在西班牙購置了別墅,並開始致力於物質上的享受。

之後,他的生活目標就是在於獲取那些能給自己帶來享樂的東西上

並一心想證明給別人看,自己和家人過的很富裕,卻忽略了對孩子心靈上的教育。(女兒陷入了感情的痛苦中)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託尼42歲的採訪

託尼,這個被現代網友認為是靠著“樂觀性格”發家致富的人,也是無數網友留言想成為的“標準世俗中的成功王”,其人生境界並不高。

生活在自然境界的他,貌似一直都很“樂觀”地應對人生的每個分叉路口,並積極地為自己尋找出路,但實際上他是“糊里糊塗”地生活。他並沒有認真地思考過自己人生的意義,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大家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或者是活給別人看。



02

人生第二種境界:功利境界

馮友蘭先生曾在《新原人》裡面這樣描述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做各種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是有利於他人的,其動機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核心都是“利己”;但

“利己”不代表他就是一個不道德的人,只要在獲取“名”“利”的時候能使用恰當的方式,其結果也可能是會有利於他人的。而《人生七年》中的尼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7歲的採訪中,來自英國東北部約克郡戴爾斯一個貧窮山村的尼克,認真地回答導演提問的“未來想做什麼”的問題:“等我長大了,我想潛心研究月球。”

到了14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明確地表明自己不想料理農場,並表示不想變窮或者住在貧民窟;他喜歡的是物理和化學,而在農村是無法實現他想要的東西。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尼克14歲的採訪

21歲的尼克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牛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學生。當導演問到想要追求怎樣的職業,他回答道:“這取決於我是否足夠優秀,能夠從事我渴望從事的職業;如果可以,我想從事研究工作。”

之後,他一直在努力當一個物理研究家,同時也致力於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併為自己做各種事。

畢業後,尼克發現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而且自己所學的專業在英國並沒有很好的發展,他不惜背井離鄉來到美國打拼。

28歲的他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從事核研究,到了35歲,他已經成為該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後期通過自己的能力,被晉升為正教授。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尼克42歲的採訪

尼克,這個被網友認為是影片中唯一一個跨越階級的逆襲王。他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並一直致力於為自己做各種事。

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他,通過良好的科學事業為自己獲得了想要的“名”(大學教授的名望)和“利”(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而結果又是有利於他人的(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播給學生)。這是一種高級的功利境界,既利己又利人,是一種積極地為我。



03

人生第三種境界:道德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意識到社會的存在,而他也是社會的一員。他會為了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而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是有道德的意義。

而《人生七年》中的約翰就是一個把社會利益和自身利益看的一樣重的人,並致力於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7歲的採訪中,約翰是讓我第一眼就記住的人。因為在動物園裡,當其他的小孩子無視園區的規矩,都在投餵北極熊時,只有他挺身出來制止大家的行為。這個只有7歲的小孩所擁有的社會責任心讓我感到很震撼。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約翰7歲的採訪

21歲的採訪中,導演問到是否願意一直留在自己的國家追求事業和生活,約翰是這樣回答的:

是的。而且我不是很贊同移民出國的人,逃避很容易,對於擁有機會的人,我覺得他們有回報的責任。那些擁有財富的人,他們應該留下來幫助英國,因為國家的情況不太好。但是這是道德層面的觀點。我認為人們也有自己的權利,選擇自己在喜歡的地方生活,有權轉移自己的財產。但在道德層面還是希望大家不要放棄英國。

約翰認為:有的人,生下來享受的特權越多,國家給與的就越多,理應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35歲的他重新開始接受採訪,其原因是希望可以通過節目,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保加利亞的糟糕情況(他的母親 是保加利亞人,他的妻子是保加利亞前大使的女兒)。

他希望,那些擁有優勢的人,可以放慢自己的腳步,幫助那些不像自己那麼幸運的人。(而他覺得自己也是在“擁有更多優勢”的人當中)

之後,他一直致力於援救保加利亞的慈善活動,並通過節目的影響力,為援救活動籌的不菲的善款。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約翰35歲的採訪

讓我欽佩的是:生活在道德境界的約翰,一生都在貫徹著他認為“天生有優勢的人應該多承擔社會責任”的理念,不斷努力地完善自己,並善用自己的資源,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回報社會,而他為社會做的各種事都具有道德的意義。



04

人生第四種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天地境界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生活在該境界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有高度的"覺解",並在覺悟的狀態中做著他所要做的事。(覺:自覺,解:瞭解)

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並不一定要做什麼豐功偉績的大事,他做的可能只是普通之事。但他了解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並自覺地做著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致力於將“真”、“善”、“美”融入生活當中,並自覺地體驗生活的美好。而《人生七年》中的布魯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7歲的採訪中,導演問未來想做什麼,布魯斯的回答是成為一名傳教士,他覺得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上帝。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布魯斯7歲的採訪

14歲的時候,布魯斯根據對自己的瞭解,發現自己不擅長公開演講,並不適合做傳教士。雖然做不成傳教士,但他仍期望有機會可以幫助別人。

之後的人生,他真地帶著這份博愛當了一名教師。

28歲的布魯斯放棄了城市裡安穩的生活,來到倫敦東區一所老學校教學,並致力於改善移民學生的教育問題。

採訪中,導演問布魯斯:你會不會很失望?”(因為根據布魯斯自身的教育背景,其實可以獲得更好的職業)但他並沒有覺得失望:

他覺得“教學”是他想做和覺得充實的事,而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高度的覺解:他認為教育是一切的關鍵,大眾一旦受到了教育,就會更好地為自己考慮,創造價值,並創造機會。

35歲的採訪中,布魯斯帶著這份博愛到了孟加拉國東北角的一個小鎮做支教。通過支教的經歷,讓他更明白了“傳道受業”的重要性。

42歲的布魯斯回到倫敦的一所女子學校繼續教學,並放棄了可以升職的機會。因為他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留在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繼續自己“傳道受業”的本職。

影片中的布魯斯,這個被現代網友讚譽為“一生溫良純行,不捨愛與自由”的人,其人生境界非常高。

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他,一生都在不斷地瞭解自己,並儘可能按自己的本性發揮自己的所能;也非常瞭解自己所做的“傳道受業”的意義,並自覺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其一生都在踐行著他認為重要的理念:相信善良,相信愛,做積極正面的力量。

人生七年|這部拿生命在拍的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四種境界

布魯斯28歲的採訪



看著《人生七年》中他們的故事,領略他們人生的意義和境界,同時也察覺自己的人生境界。

作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我們或許都還在“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雖然想要提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會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但也要心之嚮往。

生而為人,就是要不斷地瞭解自己,不斷地修煉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地提升。



作者:琴書書,喜歡閱讀,喜歡寫作,喜歡籃球,喜歡分享生活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