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張居正的一生

張居正小時候就是神童,十二歲考中秀才,江陵知府李士翱因此很喜歡他。

明朝首輔張居正的一生


十四歲,他就去考舉人了。顧璘甚至解下自己的腰帶送給張居正,讓他委屈用自己的錫帶。(意思是張居正日後一定是首輔大臣,權傾朝野)。但為了磨練張居正沒有給他通過。
三年後,再一次鄉試的時候,就中了舉人。而且緊接著又考中進士,名次很靠前,二甲第九名。這還沒完,還授翰林,升庶吉士。庶吉士就是內閣——未來國家領導人的人才候補團。這一年,是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才二十三歲。
高智商的神童往往在朝內被排斥,甚至一聲官運不佳,蘇軾便是典型代表。更官場是一個大染缸,張居正當官的時候,可謂是眾人相助,情商極高。
嚴嵩跟徐階鬥得死去活來,不知道多少個回合。自稱“天下第一聰明”的兒子嚴世蕃。嚴嵩防著所有的人,可就是不防著張居正,呼為小友。
徐階是張居正的恩師,徐階提拔的張居正一路走來。徐階謀劃扳倒嚴嵩只與跟張居正商量。
高拱自命清高。可是高拱跟張居正相交莫逆,兩人暢談人生,互為傾心知已,先後入閣。
辦外交
張居正以獨到的眼光主張跟俺答和談,明朝自詡天朝上國,誰都反對。事實證明,這個會談的結果奠定了明朝北邊土默特等部落數十年。


果斷掌權
暗中翻臉
高拱當了首輔以後,對徐階仍不放過,張居正替思師出面多方斡旋,從容辯解。高拱倒也最後手下留情。他不知道這事情已經把張居正得罪得不輕。
等待時機,乾脆利落
馮保跟高拱是嚴重尿不到一個壺裡,在外臣裡另外找張居正聯盟。張居正秘密處理了十幾件事情,密封了以後讓小官送給馮保,被高拱察覺,想去追的時候,東西已經進宮了。
皇帝駕崩,高拱喊了一嗓子,"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但是馮保拿著這句話,向兩宮和小皇帝彙報的時候,變成"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
張居正真可謂四兩拔千斤,以高拱的精明,他不可能想不到是誰在背後對他下了黑手,他將用自己全部的後半生,來仇恨眼前這個以往的政治同盟,如今看似還在幫扶他的人。
御史,屬於都察院一個完整的系統。全國監察御史就一百多人,負責考察,什麼事都能說,什麼事也都敢說。
言論不可怕,可怕的是言論毫無章法,無法控制。張居正解決的辦法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即考成法。
考成法的施行,使權力集中於內閣,同時也限制了監察權的獨立性,不管御史還是給事中,都只能就事論事,無法象以往那樣自由的批判政治。對科道官員來講,這是內閣的獨裁。

敢於奪情
張居正的爹張文明死了。按規定,明朝官員在父親去世的時候,都應該解職在家守孝丁憂。
奪情就是從國家角度出發,由皇帝出面阻止大臣回家丁憂。
這個道理,張居正懂,馮保懂,後宮的太后皇帝也懂,朝臣們更懂。朱翊鈞下旨奪情,不許張居正回家守制;再請,仍然不許;三請,還是不許。朱翊鈞此時雖然年少,可他是張居正的親傳弟子,豈能不知恩師的為難之處,當然是做足了戲碼。
改革弊端
河道與漕運在明朝原來是分開的兩個部門,張居正此時將它們合二為一,並將這兩個部門交給他之前支持治河的吳桂芳。治河很有一些成就。
由於得到張居正的大力支持,潘季馴本人甚至上疏奏請張居正為治河首功。張居正誠懇的拒絕了,將功勞歸於潘季馴。在用人上如此寬大的胸懷,正是一代卓越政治家的過人之處。潘季馴感激這種知遇之恩,這也是後來張居正遭到清算的時候,他另可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保存張居正的名聲,雖然這種努力最後並不成功。
田畝清丈
這是一個更大的政策,也是全面施行一條鞭法的基礎。土地兼併不斷從中低產小民手裡被侵佔,掠奪,收買等各種手段歸併到大地主豪強的手裡。大量的土地歸併以後,地主豪強為了達到逃稅的目的,又通過各種手段隱瞞土地數額,致使明朝賬面上的稅畝大量減損。

清丈土地,就是把這些隱瞞的土地清查丈量出來,以增加國家的收入。這是要跟整個天下,跟封建社會中最強大的群體作對。從萬曆六年初到八年未,時經三年,核天下田畝7.2億畝【,比起弘治年間
,僅增長了一億多畝,成績斐然,卻離實際還相差甚遠。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是歷史,並沒有給張居正更多的機會。
宗室問題
萬曆六年十月,張居正上《請裁定宗藩事例疏》,開始解決宗藩問題。朱元璋的時候,他的兒子孫子們加一起才58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數字是倍增的,而且倍增起來是多麼可怕。年份越久,人數越多。這些宗室人員,最高的歲祿是親王一萬石,郡王兩千石,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853萬石。全天下的稅收標準一共才兩千多萬石,本來軍隊是不需要從稅收裡劃撥的,但是隨著軍屯制被徹底的破壞,越來越多的軍需要從地方稅收里扣抵,甚至徵收到京的糧食或者銀子也要大量的運往九邊。遇到戰爭,國家費用還會毫無節制的增加。這個賬一算,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明朝的財政多年以來一直是缺錢缺錢,還是缺錢。
張居正接著就開始全面施行一條鞭法,他在要有生之年,趕著把要辦的事情辦完。在他之前,很多人已經在各地區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試行過一條鞭法,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張居正這一次是要全國性的推廣,而且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條鞭法一經施行,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張居正的病情越發嚴重,將不久於人世。在他最後的日子裡,蒙古俺答過世,張居正又極力促使俺答的遺孀鍾金夫人改嫁給繼承人扯力克,從而繼續鞏固明朝的北方安定。臨死前幾天,朱翊鈞號召全國為張先生祈福,還給他加了太師的職務。這個職務,縱觀整個明朝,僅此一位。其它的太師要麼是死後追諡的,要麼是生前就剝奪了。
考成法,明朝一改往日官僚腐敗的作風。兩百餘年來蒙古一直侵襲北方邊界不斷,現在蒙古西部俺答封貢了,東部的蒙古被戚繼光和李成梁有效的擋住了,原來的倭寇作亂也沒有了。西南少數民族,一直是明朝的心病,叛亂不斷,此時也被平定了。最大的成就是在經濟上,土地經過丈量以後,開始實行一條鞭法,老百姓的負擔減輕了,國家的收入增加了。一直以來都是缺錢的明朝財政,在張居正身後,國庫居然有了四百多萬兩存銀,太倉的糧食可供十年之用,明朝徹底擺脫了負債的日子。
君臣關係
還政被拒
萬曆八年正月,張居正提出歸政,朱翊鈞已然大婚,此時虛齡十八,但被拒絕。萬曆九年,張居正再一次提請歸政,言辭比之前更加懇切。但是照例,還是被朱翊鈞斷然拒絕了。歷史上的攝政,從來沒有好下場。張居正當然不想做王莽、曹操之類的人,但是形勢卻逼迫著他象諸葛亮一樣,不斷的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張居正自己的身體。多年來一直病體纏身,他知道自己可能幹不了幾年了,此時交權歸政,倒可以帶皇帝幾年,如果再不放權,恐怕就來不及了。實際上,放眼望去,也沒有哪個能接過張居正的棒子,能有他這樣的政治手腕和能力繼續攝政下去,他的後繼人,也只有把權力交還給皇帝本人,國家才能繼續興盛下去。

死後清算
朱翊鈞想展現自己。掙脫了張居正和馮保兩大鉗制,把權力重新收歸已有,如何樹立自己的威望。長期受到壓制的言官更是毫無顧忌,開始,並且迅速的形成一股抨擊張居正政治主張風氣。
於是丈量土地也跟著廢止了。張居正禁止官員任意使用驛遞,這個禁令取消了;張居正裁汰的冗官,被裁汰的一律恢復了;張居正嚴禁濫廣學額,學額也一併從寬了;甚至張居正一直嚴守嘉靖“外戚封爵不得世襲“遺訓,這些外戚也全都重新世襲了。數年來苦心建立起來的體制,一陣風之間就刮的煙消雲散。整個朝廷上至皇帝,下到百官,為了各自的利益出發,都不希望有張居正生前的體制存在,任何影響,任何蹤跡都要清除。
二百餘年以來,明朝已垂垂老矣,身罹各種重病。張居正以其超絕的政治眼光,尤如名醫對症下藥,且療效顯著。張居正的死,明朝再沒有象他這樣能夠醫治國家的國手。泱泱帝國,象拒絕就醫的病人,任由各種舊病復發而不顧,最後發展到各種併發症叢生,且愈加嚴重,終致王朝不治覆亡。
為了震懾百官,朱翊鈞決定清算張居正,他覺得,沒哪件事能比這更能樹立自己的威望了。抄馮保的家得來的大筆財富,就已經狠狠的刺激了朱翊鈞。之前遼王因為張居正被廢為庶人,因為庶人妃上疏辯冤,誣稱遼王家裡金寶萬計,都抄到張居正家裡去了。官員們也奏稱,張居正與馮保勾結多年,如果抄了張居正的家,也會得到跟馮保同樣多的財富。

世人評說
黃仁宇先生曾對張居正寫過一個評價,稱:“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它正在慢慢地陷於一個‘憲法危機’之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危機還令人難於理解,隨著歲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況,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卻已經一去而不復返了。”個人覺得這個評語傾向於西方文化的觀念,而且並不夠精確,所以另外寫了一個,不知妥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