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槓精"一詞原本是現在網絡流行語,放在古人身上,尤其是放在三國時期似乎大大的不妥,但是此人可謂發揮了槓精的精髓,把槓精這一詞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就是三國著名的作死能手--禰衡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禰衡字正平,平原人,現今山東德州附近,禰衡小時候以辯論出名,也正是這個才能害了他。因為好辯論所以有一手好口才,這才能讓他一槓到底。建安初(公元196年左右)禰衡從荊州向許昌附近遊歷,他一路上持才傲物,評論天下時事,看見不如自己的人就看不起他,不與他說話,所以很不得人心,搞得人人都很憎恨他。禰衡來到許昌時懷裡抱名片,想必是要求取功名,於是有人向他推薦說你何不去求見陳群,或者司馬朗(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之兄,司馬八達之一),呢?禰衡說,陳群司馬朗這種人不過如殺豬屠狗的人一般,豈能配得上我。這一下子就得罪了陳群和司馬朗。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禰衡唯獨與孔融、楊修交好,有人問禰衡,天下間有誰是你能看得上眼的?禰衡說楊修、孔融勉強算,但也如小孩一般,"小兒楊德祖,大兒孔文舉"(楊修字德祖,孔融字文舉),言下之意,只有他禰衡一人是"老子"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必楊修與孔融多少也有些槓精的氣質。事實上也是如此。


孔融還是很喜歡禰衡的,說他能過目不忘,記憶超群、心算能力也很強。於是數次向曹操舉薦他做官。因為 孔融是孔子子孫,海內名士,曹操也不好駁了他的面子,所以同意見禰衡。只是這時禰衡又狂氣爆發,口出惡言,辱罵曹操,曹操聽聞他辱罵自己,就有意羞辱他,

讓他當了一個擊鼓的小吏。也因此引發了著名的擊鼓辱曹操,由於當時鼓吏擊鼓必須換新衣服。所以當輪到禰衡擊鼓時,大家勸他換新衣服擊鼓,禰衡不聽勸,徑自走到鼓旁,慢慢悠悠的把衣服一件一件的脫下,然後當著眾人的面擊鼓。曹操大笑說,我本來想羞辱禰衡,沒想到反被禰衡羞辱。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禰衡這麼做看似很暢快,實際上是大大的得罪了曹操。曹操何許人也,不當面報復已經是有大人之量了。試想一下如果把曹操與董卓對換一下,那麼禰衡可能當場就玩完了。曹操還是能忍的。不過,也因為禰衡這麼狂傲不勒,得罪了滿朝文武,曹操這裡再無他立足之地。也為他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當然孔融還是很在意禰衡的,為此,他"數責於"禰衡,為的是讓禰衡改改這種持才傲物的毛病。並且還讓禰衡去拜訪曹操,希望修復禰衡與曹操之間的關係。禰衡當時說,好,我就勉為其難,為你去見見曹操。


到了與曹操見面的日子,禰衡穿著布衣破鞋,歪著腦袋坐在曹操的門前大罵曹操。使孔融和曹操都下不了臺,曹操大怒說,我殺你禰衡不過像殺一隻麻雀、老鼠一般,今天只是怕天下人說我不能容人,二來你禰衡也有點小名聲,我曹操也不想落得個殺名人的下場,所以今天就命人將你禰衡送到劉表那裡去,我倒要看看劉表怎麼處置你。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禰衡被逼離開許昌南下荊州,他生命中的大貴人——孔融,這時候再也不能保他安全了。


禰衡剛到劉表這裡可是學乖了,他"稱表之美盈口"好一陣奉承,想以此討好劉表。但是老毛病又犯了,看不上的人自動無視,殊不知你禰衡剛來到劉表這,板凳還沒座熱,就無視劉表手下的人物,這豈不是自找苦吃嗎!


果然劉表手下就對劉表說,禰衡雖然表面上稱讚你如同西伯侯一樣大仁大義,實際是罵你不果斷,唯唯諾諾沒有本事。這可犯了劉表的大忌,相信禰衡不是這個意思,可耐不住得罪小人啊,人家給他小鞋子穿,並且這個小鞋子還穿得很到位。劉表的手下當然知道劉表的痛處,一下子戳痛了劉表,


所以劉表就疏遠了禰衡,並且把他送去黃祖那。黃祖起先也很喜歡禰衡,畢竟天下名士嘛,但有一次禰衡喝醉了酒狂氣暴發,又對黃祖出言不遜,果然被黃祖這個大老粗殺了,至此禰衡結束了他短暫而又荒唐的一生。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只是他的故事還沒有完,在他死後許多年。孔融因為得罪曹操被曹操誣告,曹操說孔融此人沒有孝道,曹操說昔日跟禰衡在一起時說,父親生子不過是慾望使然,母親懷胎也不過是借宿而已,父母子女之間並沒有大恩。


並誣陷孔融和禰衡互想抬高自己,孔融稱禰衡為—顏回再世,禰衡稱孔融為—孔子復生。曹操誣告人當然要用可以讓人信服的說法,至少表面上要這樣,禰衡正是這個可以讓人信服的狂人,因為當人們想起禰衡必然會想起他的種種不是,讓誣告顯得更加真實,


當然有一說一,孔融這個人還是有德行的。畢竟是孔子子孫,不可能不孝。父母子女無恩的說法也不是孔融說的。


禰衡的狂傲不僅使人生厭,且死後還帶累朋友。孔融泉下有知,不知道後不後悔結交這樣一個朋友,雖然孔融得罪曹操並不完全是由禰衡引起的。


人可以狂妄,因為年輕,誰人年少不輕狂呢。只是如禰衡這麼沒有道理的狂,實在是不可取。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說"以史鑑今"。禰衡的事足以警醒現代人,這可能就是前車之鑑吧。


三國第一槓精的作死坑隊友人生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裴松之注》《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