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歷史演變與再定位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歷史演變與再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是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本質問題,同時人才培養目標也是決定教育類型屬性的關鍵。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培養的基本方向,是職業院校一切教育活動的指南,規定著教育活動結束後學生在知識、技能、素養等多方面要達到的標準,也是進行教育評價、評估的參照。

一、改革開放以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嬗變

在不同的時期,國家政策文件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有不同的表述,每一種表述都代表著特定時期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時期(1980—1993年)

1982年教育部發布《中國短期職業大學和電視大學發展項目報告》,對職業大學及其培養目標做了初步的界定,指出“職業大學是根據地方需要,按照靈活的教學計劃招收自費走讀生,是學生將來可以擔任技術員的工作”。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為企業事業單位培養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1991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指出“努力辦好一批培養技藝性強的高級操作人員的高等職業學校。”分析政策文本可知,這一時期高職教育剛開始興辦,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也相對模糊,但提出的“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代表了高職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具有積極意義。“技術型”人才指為滿足經濟建設和地方發展需要,高職教育培養的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藝性強的操作人員,強調職業性、地方性、技藝性,滿足經濟建設需要是其主要特徵。

(二)“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時期(1994—1998年)

1995年8月的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研討會明確指出“高職教育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層次實用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優先培養滿足基層一線和農村地區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實用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發展後提出的又一個目標定位,有著特殊的價值與意義。“實用型”人才是指高職教育培養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應用於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人才,逐漸解決本科教育過於偏重理論知識學習的弊端,強調知識的實用與技藝的適用是其典型特徵。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時期(1999—2002年)

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2002年《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這一時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逐漸成形,除了技藝,對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要求,如比較具體的職業道德要求、較為寬泛的素質結構要求等,但其側重的是對人才的應用能力要求。“應用型”人才指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面向生產一線的,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於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強調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與人才供需的對接是其典型特徵。

(四)“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時期(2003—2011年)

2003年 “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概念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被第一次正式提及。隨後,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關於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這一時期高職教育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建設,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得到強化,“高技能型”人才是這一時期高職教育比較清晰的培養方向。“高技能型”人才指在生產、運輸、管理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是技術人員隊伍的核心骨幹。

(五)“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導向時期(2012—)

2012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給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義“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教育重點培養“掌握新技術、具備高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這一時期高職教育由內涵式發展進入創新發展時期,將“技術”與“技能”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創新的最大亮點。“技術技能型”人才指高職教育培養的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複合型和創新型的人才,既掌握科學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技術,又擁有應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知識遷移創造的能力。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變遷的動因分析

一是受經濟發展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施行後,競爭和價值規律是基本特徵。隨著國家經濟結構進一步的戰略性調整,很多企業開始通過創新和增加技術含量來實現產品的增值。市場經濟的確立、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對直接從事企業生產、服務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產生了更大的需求與更高的要求,可以說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目標變化的直接動因。

二是受社會變革的影響。人才結構的變化促使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行業技術工人短缺嚴重,尤其是高級技工佔比較小,人才供給和需求不匹配,呈現出結構性的矛盾。此外,舊有培養目標培養出的高職人才,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就業要求,導致就業壓力驟增。將就業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資本只能通過教育來實現。同時,政治、文化、家庭等發生的變化也對高職教育目標產生影響。可以說,社會因素是高職教育目標變遷的深層動因。

三是受科技發展的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科技飛速發展,技術進步促使生產方式更趨柔性化、分散化、智能化,新的生產和服務崗位對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具有紮實的理論知識、要受過系統技能訓練、要具有創新精神、要知識的廣博與複合、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四是受教育自身發展的影響。高職教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同時期的教育研究者對於高職教育的性質、定位、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人才培養等基本問題的持續研究,推進了人們對高職教育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也促使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不斷髮展完善。

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因素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高職教育的教育性本質

教育是一種影響人、培養人的活動,通過對人的影響與作用達到社會、經濟、文化等其他功能的實現。高職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具有 “培養人、塑造人”的本質屬性,因此,高職教育培養目標首先是對學生自我生存、發展和完善能力的培養。人的能力得到發展,自然會帶動社會的發展,將社會發展置於個人發展之前是本末倒置的,因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首先應考慮教育性。

(二)高職教育的類型與層次特性

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區分的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不同定位。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注重“學術性”“研究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注重“應用性”“職業性”。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劃分了不同的層次,初等職業教育處於最底層,目標是使學習者獲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中等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開展基礎性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一種高等教育類型,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包括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層次的不同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高低,類型的不同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向。

(三)高職教育的技術與技能性

職業教育層次的差異性帶來了技術教育與技能教育的爭議。普遍認為,應用型人才按層級高低分為三種,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理論基礎紮實,具有專業深度,實際工作中主要負責設計、規劃、決策及新技術的研發等,主要對應的是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技術型人才具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要求較高,從未來適應的職業範圍來看,技術教育對應的是職業崗位群,技術型人才能夠適應職業崗位變遷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實現跨崗位就業,職業發展空間較大。技能與技術的差別主要在於技能具有單一性、預定性和重複性,注重動作的熟練程度,習得過程是反覆的訓練、歸納與經驗的總結,在技術應用上相對較弱,技能教育主要針對的是特定的崗位,職業範圍相對狹窄,知識遷移與創新能力要求比技術型人才要求低。從目前來講,我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任應落在本科職業教育層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應落在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技能人才培養應落在中等職業教育層次。

四、高職教育工匠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構建

自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後,“工匠精神”多次被政府報告和文件提及。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在長期職業實踐過程中養成的良好職業素養、彰顯的特有職業品質,新時代更是賦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內涵。但是,工匠精神是一種意識形態,沒有純意識的存在,工匠精神只有承載於人之上才能夠體現出來,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只有通過學生這一載體才能夠進行。隨著“工匠精神”正式的提出與獲得高度的重視,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又在醞釀著新一輪的調整與改變,因此,我們提出“工匠型”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新探索。

(一)工匠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維度

高職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目標遵循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維度,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1.高職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知識目標的高端與複合性

在整個職業教育系統中,高等職業教育處於較高層次,相對於中等職業教育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性,具體表現為知識和技能的高等性。工匠型人才培養目標從“技術型”“應用型”“高級能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發展而來,其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要求更高。當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科交叉、知識充足成為常態,許多科技不再是由單一知識構成,這就需要從業人員學科知識的複合。工匠是在某一領域具有超高技藝的人,要實現在專業領域的精通,更加需要其他相關領域知識的支撐。

2.高職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能力目標的專研與創造性

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這是由高職教育的類型決定的,高職教育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人才。工匠型人才不僅要有精湛的實踐能力,更是要成為基層技術技能的行家裡手,這就需要專業化的能力支撐。同時,工匠型人才還需要對工作的認同和自豪感,進而達到專研的高度。這就意味著工匠型人才能力的專,不僅是技能的高超,也是一種對工作透徹理解,追求極致的專研精神。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的改進對從業人員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工匠型人才應具有較強遷移和創新能力,能快速並準確發現現有和潛在的技術問題,運用既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高職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素養目標的系統與行業性

教育性是職業教育另一個本質屬性,職業教育必須關注人的發展,促進主體的構建和完善,並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工匠型人才素養目標有宏觀層面的國家情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有個人層面的道德品質、堅定意志、進取精神等的培養,更有涉及具體行業的職業操守、職業精神、求真務實態度、不斷進取等職業素養培養。因而,工匠型人才素質目標既是系統的又是具有行業特性的。

(二)工匠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框架

1.寬厚與專精結合

高職教育工匠型人才應具有知識的寬厚性,從縱向上,是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厚度,基礎理論知識是能力生成和能力得到發展的奠基石,也是構建個體能力體系的基礎。從橫向上,是專業知識的寬度,表現為專業知識的寬口徑,工匠型人才應儘可能地擴大知識的範圍與覆蓋面,在掌握本專業相關的知識上,掌握與專業相關的其他內容,力爭在更全的知識背景下深化對專業的理解,增強職業遷移與發展能力。

在智能製造的時代,特定崗位的“單一技能者”重複、簡單的工作方式,將逐漸被工具和技術替代,工作內容複雜化的提升、職業崗位工作範圍的拓寬和專業工種間業務的交叉要求一專多能的人才。同時,高職教育工匠型人才應具有知識的專精性,不斷鑽研從事行業、相關工作崗位的知識,在寬厚基礎上做到專業的精細,這是由高職教育為生產一線服務的屬性決定的,也是能成為工匠的關鍵,只有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特定領域才可能成功。

2.人文與技能並重

職業教育過分注重人才的技能訓練,一定程度上忽略人文素養的培養。強調職業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是必須的,但職業教育的人文價值維度同樣不可或缺,不能因為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而損害人的價值。因而,高職教育工匠型人才應是人文與技能並重,發展技術的同時,也注重人文精神的發展。。

3.傳承與創新融合

我國有悠久的手工業傳統,手工業造就了一大批的能工巧匠,享譽世界的精湛技藝以及獨有的工匠文化。但隨著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興起,現代工業制度及製造文化迅速傳入中國,加之傳統手工業的式微,中國本土工匠文化與技藝沒有與現代製造業實現高度耦合,工匠文化及技藝的傳承出現了“斷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手工業曾經鑄就了輝煌。傳承的斷裂,並沒有讓“工匠”的定義出現偏差,質量上的精益求精,技藝上的盡善盡美等核心本質依舊被保存。高職教育培養的工匠型人才應該是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人才,將中華本土工匠模式與西方近現代工匠模式相結合,傳承創新技藝,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工藝,通過創新讓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活力。傳承創新精神,將“經世致用”“守拙求真”“德藝雙修”等傳統工匠精神與西方“標準化動作”“一生只做一件事”等現代工匠精神融合創新。傳承創新文化,將手工業傳統“家族”文化、“師徒”文化與現代優秀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融合創新,培養出傳統與現代結合,本土與國外結合的工匠型人才。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7期,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