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中的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市的一個音樂家族,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鍵盤演奏家。

1700年,赴呂內堡,進入米歇爾學校唱詩班學習。1703年至1707年,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任職。1708年,到魏瑪任宮廷教堂管風琴師;在職的9年期間,創作了數量可觀的管風琴曲與康塔塔,並鑽研法國古鋼琴音樂與意大利絃樂音樂。1717年,轉而受聘於科騰,在利奧波德親王府邸擔任宮廷樂長和鍵盤演奏家;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世俗器樂作品,如小提琴協奏曲、各類奏鳴曲、組曲、創意曲、《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1723年,赴萊比錫,在該市的27年時間裡,任聖托馬斯教堂合唱指揮和音樂總監,還擔大學任音樂社的領導;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樂作品,包括《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以及康塔塔、經文歌、聖母頌歌等。1749年,視力減退,後雙目失明。1750年,在萊比錫逝世,享年65歲。

巴赫的音樂作品體裁豐富,其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器樂作品則涵蓋獨奏曲、協奏曲、管絃樂合奏曲、重奏曲在內的各類體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故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早年經歷

1685年3月21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於德國圖林根州埃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他是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與瑪麗亞·伊麗莎白·巴赫的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孩子;3月23日,在埃森納赫主教堂聖格奧爾格教堂受洗。1693年,就讀於埃森納赫拉丁語學校,並參加學校唱詩班接受歌唱訓練。

1694年5月1日,巴赫的母親去世,終年50歲。1695年2月20日,巴赫的父親去世,享年49歲;同年,因父母離世,巴赫與其兄約翰·雅各布前往奧爾德魯夫,加入了長兄——管風琴師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家庭;在此期間,長兄教授了弟弟管風琴的演奏技能和一些作曲基礎理論,在其培養下,巴赫的音樂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1695年至1700年,進入奧爾德魯夫學園學習,從三等班讀到一等班。

1700年3月15日,離開奧爾德魯夫,進入米歇爾學校唱詩班學習。1702年4月,從米歇爾學校畢業,返回圖林根地區;7月,申請贊格豪森聖雅各比教堂的市鎮管風琴職位,因公爵的干預,此職位被讓予他人;同年,多次徒步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管風琴演奏,並前往策勒聆聽法國風格的室內樂演奏。1703年,在薩克森·魏瑪的約翰·恩斯特公爵處擔任音樂僕人;7月,在阿恩施塔特的新教堂測試管風琴。

人物經歷

阿恩施塔特時期

1704年8月,接受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契約日期為8月9日)[1]。1705年10月,在假期中前往呂貝克訪問布克斯特胡德,逾假不歸;12月2日至3日,在呂貝克表演布克斯特胡德的清唱劇《痛苦的軍隊》《名譽的寺院》。

1706年2月,因逾假不歸和其他問題被阿恩施塔特教會當局訓斥;11月28日,在蓋蘭附近的朗格維森檢查管風琴。1707年4月24日,在復活節期間為申請米爾豪森聖布拉修斯教堂的管風琴師而試演,表演了一首康塔塔;6月15日,接受了米爾豪森布拉修斯教堂管風琴師的任命;6月29日,向阿恩施塔特市政委員會歸還了新教堂管風琴的鑰匙。

魏瑪時期

1708年2月,遞交了布拉修斯教堂管風琴的維修計劃[1],提出了十一點建議;2月4日,在米爾豪森市政委員會換屆時首演了康塔塔《上帝師我們的國王》,後由市政當局出錢將樂譜付印出版;6月,在薩克斯·魏瑪的聯合統治者威廉·恩斯特公爵的宮廷擔任管風琴師和室內樂師,並於同月,要求從米爾豪森辭職,得到許可;7月,搬到魏瑪。

1709年2月,值米爾豪森市鎮委員會選舉時,擔任一首(已遺失)康塔塔的嘉賓演出。1710年2月4日,米爾豪森市鎮委員會選舉時,作為嘉賓演奏了一首康塔塔,該作在當時出版過,現已遺失;10月26日,在魏瑪附近的特勞巴哈進行管風琴檢查與獻演。

1711年2月16日,對管風琴製造者海尼·克萊布斯的工作做出鑑定;6月3日,魏瑪公爵下令給巴赫漲薪。1713年2月21日至22日,在魏森費爾斯,為祝賀薩克森·魏森費爾斯克利斯蒂安公爵的生日,表演《狩獵康塔塔》;11月6日,在魏瑪新建的聖雅各比教堂參加節日獻演;11月28日至12月15日,在哈雷,受邀面試聖母教堂(集市)的管風琴職位,並於12月13日被選中。

1714年2月,拒絕了哈雷方面的任命;3月2日,被任命為魏瑪宮廷樂長,獲得漲薪;3月25日,在天使報喜節時,表演了康塔塔《歡迎天主》,這也是巴赫擔任樂長後的第一首康塔塔;年底,隨威廉公爵訪問卡塞爾,並演奏了管風琴,受到關注。

1716年,4月下旬至5月初,在哈雷的集市教堂進行管風琴檢查和獻演;7月31日,在愛爾福特的奧古斯特教堂測試管風琴。

1717年5月26日,在耶穌受難節時,作為嘉賓在哥達的宮殿教堂表演一首受難曲,該曲已遺失;8月5日,簽署合同,同意接受科騰的宮廷樂長一職;秋天時,在德累斯頓同法國管風琴家路易·馬爾尚約定鍵盤比賽,但馬爾尚臨陣脫逃;11月6日至12月2日,因辭去魏瑪宮廷職務而被拘留;12月16日至18日,在萊比錫聖保羅大學檢查管風琴;12月29日,巴赫到達科騰。

科騰時期

1718年約5月至7月間,與列奧波德王子一同擺放卡爾斯巴德。1719年3月,向柏林購買了一架羽管鍵琴;5月4日至7月26日,與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在哈雷失之交臂。

1720年1月22日,為弗裡德曼作《鋼琴小曲集》;5月至7月,隨列奧波德再訪卡爾斯巴德;11月21日,訪問漢堡,被授予聖雅各比教堂管風琴職位,但因不願意向佈教會獻金而拒絕任命。

1721年3月24日,向勃蘭登堡侯爵路德維希獻上《勃蘭登堡協奏曲》;8月7日,在施萊茲客座演奏。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12月21日,申請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合唱指揮一職。

萊比錫時期

1723年2月7日,面試聖托馬斯教堂合唱指揮;4月13日,要求從科騰離職,獲得許可,並繼續擔任安哈爾特·科騰宮廷的名譽樂長;5月5日,與萊比錫市鎮委員會簽署最終合同;5月15日,在萊比錫得到第一份薪資;5月16日,在聖靈降臨節時,首次在聖保羅大學表演,演出了《愛我的人將遵從我的話》;5月22日,舉家遷至萊比錫,搬入聖托馬斯學校的公寓[;5月30日,作為任職紀念,在尼古拉教堂指揮了康塔塔《貧困的人們要吃飯》;11月2日,在萊比錫附近的施托爾姆特哈爾檢查管風琴並獻演,演出了康塔塔《無上祝福的歡樂節日》;12月25日,在聖托馬斯教堂演出了《聖母讚歌》。

1724年4月7日,《約翰受難曲》第一稿首演;6月25日,在格拉的約翰教堂和救主教堂測試管風琴。1725年3月30日,在耶穌受難節時,演出了《約翰受難曲》第二稿;9月14日、11月13日和12月31日,為新舊禮拜儀式同萊比錫大學發生爭執,向薩克森選帝侯腓德烈·奧古斯特一世呈文;9月19日至20日,在德累斯頓索菲亞教堂開音樂會。

1726年秋,在米迦勒博覽會單獨出版了《鍵盤練習曲》。1727年4月,《馬太受難曲》首演;9月14、16日,10月21日與11月15日,寫信給普勞恩市政委員會,推薦其學生格·戈·瓦格納擔任樂監。

1728年1月,在科騰客座演奏;3月20日,接受大學音樂社的領導職務;9月7日,與尼古拉教堂副主祭高德利茲發生選擇讚美詩的爭論。

1729年2月23日,去魏森費爾斯宮廷旅行演奏,後獲薩克森-魏森費爾斯宮廷樂長稱號;4月15日,《馬太受難曲》再次在聖托馬斯教堂上演;同年,第二次邀請作曲家亨德爾見面未果;8月2日,萊比錫市政委員會以巴赫對上級不尊等為由,對他進行“訓誡”。

1730年4月7日,在耶穌受難節時匿名演出了《路加受難曲》,巴赫做了些補充;8月23日,向萊比錫市政委員會提出《改進教會音樂的簡單而緊急的聲明,兼及對教會音樂衰落的若干反思》,回答市政當局的“訓誡”;10月28日,寫信給在但澤的朋友埃爾德曼,打算另謀職位。

1731年,《鍵盤曲集》第一卷(帕蒂塔)出版;3月23日,《馬太受難曲》在聖托馬斯教堂演出;9月14日至21日,在索菲亞教堂及德累斯頓宮廷演奏管風琴,引起關注;11月12日至次年2月4日,在施東茨測試管風琴。

1733年4月,再次搬進於1731年改造的聖托馬斯學校;6月17日,再次領導大學音樂社;7月27日,向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三世獻上《b小調彌撒曲》(慈悲經和榮耀經)。

1734年2月19日,康塔塔《鼓起噪聲吧,仇敵》上演;12月25日至27日,《聖誕清唱劇》的第一至第三部分首演。1735年1月1日、2日於6日,《聖誕清唱劇》的第四至第六部分首演;同年春,《鍵盤曲集》第二部分《意大利協奏曲》首次出版;6月,去米爾豪森考察瑪麗亞教堂管風琴。

1736年3月30日,耶穌受難節時,在聖托馬斯學校演出《馬太受難曲》,該次演奏使用了修改版,在第一部分的首尾樂章使用了“燕巢”管風琴;11月19日,被薩克森選帝侯任命為宮廷作曲家;12月1日,在德累斯頓的聖母教堂演奏管風琴。

1737年3月4日,辭去大學音樂社領導職務;5月,去贊格豪森旅行;9月28日,去維德勞旅行。1738年5月22日,去德累斯頓旅行演奏。1739年9月,《鍵盤曲集》第三部分出版;10月2日,重新擔任大學音樂社的領導工作。

1740年4月,去哈雷旅行。1741年11月17日,去德累斯頓旅行演奏。1742年8月30日,《農民康塔塔》在萊比錫的克萊因茲朔舍首演。1743年12月13日,在萊比錫約翰教堂測試管風琴。

1744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集。1745年,《許布勒眾讚歌》出版。1746年8月7日,在萊比錫附近的喬爾陶檢查管風琴;9月24日至28日,在紐倫堡聖溫塞拉斯教堂檢查管風琴。

1747年5月7日至8日,前往波茨坦旅行,先於7日拜訪波茨坦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後於8日在聖靈教堂舉辦管風琴獨奏會;6月,成為音樂科學學會會員,並將《卡農變奏曲》獻給學會;7月7日,獻演《音樂的奉獻》;9月,在米迦勒博覽會出版《音樂的奉獻》;11月,檢查聖托馬斯學校翻修過的管風琴。

1748年,根據《來自高高的天上》而作的幾首卡農改編曲(管風琴)出版。1749年4月4日,最後一次演出《約翰受難曲》;同年,捲入與弗賴堡文科中學校長比德爾曼關於音樂作用的爭論。

1750年1月,繼續創作《賦格的藝術》,身後才由其兒子艾曼紐埃爾出版;3月28日至31日,由倫敦眼科醫生約翰·泰勒第一次手術;4月5日至8日,第二次接受泰勒醫生的手術,手術失敗後失明;7月22日,中風後在家舉辦最後一次聖餐儀式;7月28日晚8點45分逝世;7月31日,葬於約翰教堂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