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說起中國文化,就不能不說儒家思想;說起儒家思想,就不能不提孔子、孟子;說起孔子孟子,就不能不談《詩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文化的萬經之首,是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源泉。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不論是《左傳》作者還是《左傳》中的人物,常常以《詩經》做為論事、論理、論道的依據;孔子更是說“不學《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荀子曰:“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董仲舒說:“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由此可見《詩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對後世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力。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詩經》代表了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精髓內涵,是華夏民族文化代表之精髓,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代表。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是在堯舜禹時期建立的政治文明在華夏曆史發展中的高度體現,華夏文化、華夏文明、華夏民族正是因此而來。那麼,夏朝、夏文化與《詩經》的產生和文化內涵,有沒有必然的、唯一的對應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經過筆者考證,《詩經》正是在夏朝國都地區高度文化的基礎上,開出的最光彩奪目的鮮花,成為華夏文明高速多元發展的源頭。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在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夏朝與《詩經》的重要地位,為中華民族所共知。但夏朝與《詩經》是在中華大地上什麼地方誕生髮展,卻至今是華夏民族的一個無解之謎。中國歷史學界傾全國之力也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結果,還給中華民族自身形成的源頭,中華文化形成的本源。給了西方學界及居心不良者否定中華文明歷史獨立形成發展,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否定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以口實。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春秋向國——一個被夏文化研究者、被歷史學家所忽視、甚至是一無所知的西周東周更迭期的諸侯國。它存在的地理位置更是被中國歷史學界完全錯誤的定位,關於這一點有些歷史知識的人士,可以通過西周諸侯國分封圖就可以發現向國的錯誤位置。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春秋向國,是一個具有豐富華夏文化歷史的小小諸侯國,關於他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多種重要文獻中都有記載:《左傳》隱公二年(前721),"夏五月,莒人入向。"西晉杜預注:"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水經注·陰溝水》記載:"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並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俗謂之圓城,非”;《竹書記年》:“詩皇甫作都於向”;《詩經》之《十月之交》:“皇父孔聖,作都於向”“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尹吉甫被認為是《詩經》的採集者,部分《詩經》作品的創作者,那麼尹吉甫的後半生都是在哪裡工作生活的呢?在出土文物兮甲盤的銘文中明確記載:“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兮甲就是尹吉甫的稱謂,尹吉甫受周宣王之命來到了南淮夷,負責成周“四方”地區的稅賦徵收。而這個南淮夷的“四方”地區,正是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的四方湖地區,也就是西周時期的向國所在地。向國向城遺址正是位於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詩皇甫作都於向”“皇父孔聖,作都於向”,正是記載了尹吉甫的《詩經》作品都產生於向國,尹吉甫的後半生都在向國度過,並在此創作了他的全部《詩經》作品。

由此可見,四方湖畔的向國在《詩經》形成、誕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尹吉甫在向國對《詩經》問世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根據筆者對《詩經》的研究結論,四方湖畔的向國正是《詩經》的發源地,是《詩經》走向全國,走向華夏大地的原點,是《詩經》成為萬經之首創造璀璨華夏文化的原動力。向國也成為研究華夏文化、華夏文明、華夏曆史、夏文化一個根本基點;避開四方湖畔的向國,對夏文化的研究成果都是浮雲,必然在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成為毫無價值的水中花、鏡中月。

為什麼在四方湖畔的向國,誕生了深遠影響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詩經》,而不是中國其他地方?而《詩經》在向國誕生後又能在華夏大地古代的文人學者中,產生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讓他們接受、認可、推崇?這些與“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的孟子推崇的堯舜禹後建立起來的夏朝,有沒有必然的聯繫?

答案是肯定的,四方湖畔的向國,正是夏朝時期的夏朝國都所在地,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夏朝國都遺址。因為夏朝國都地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積累的文化基礎,經過4000年前到2800年前近1200年的文化積累與發展,產生了以《詩經》為代表的、流傳後世的中華經典文化。

北淝河古稱夏水,北淝河夏水的名稱已為歷史所掩蓋,在史料中已很難找到它的出處。夏朝歷史與《詩經》的來歷,也被歷史所遮掩。這些問題的出現,成為困擾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之痛,絕不是一個自然事件,而是殘酷的地域政權更迭,經過歷朝歷代的層層掩蓋,被異地的當權集團所有意抹殺的結果。司馬遷為寫《史記》而被處以宮刑,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司馬遷的幾句公道評論所導致。

詩經的發源地:四方湖畔的春秋向國

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所依託的遠古漁獵文化、農耕文化賴以生存的獨特地理環境、氣候環境,是夏朝形成建立的基礎,也是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基礎,更是在此基礎上形成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物質保障。而拋開這些綜合因素,孤立地去探究夏文化、夏朝國都,只能是水中撈月。在這一點上,二里頭遺址做為現在夏文化探源的唯一考古遺址,不能不說是考古界與歷史界的原則錯誤,勞民傷財,最終徒勞無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