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想起前幾天憨憨曾疑惑說:“古代大臣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一起開會是各自講各自的方言嗎?那多熱鬧……”

emmmm,這道題沒超綱,墨醬會。在古代,也有類似“普通話”的一種語言,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交流。

這種對語言的統一,通常與統治階級的現實需求有關。

(注:為方便行文,直觀呈現,下文民國以及之前帶引號的“普通話”=統一的語言。)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對語言、文字的統一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了。我們該記得,周朝是諸侯分封統治的,為了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之間的進貢問題以及政治交流的便利,於是對文字進行了統一。

此外,周朝貴族圈內通行“雅音”,雅音就是周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關中話。雅音只侷限於世家貴族內部使用,這種階級性的語言,主要是為了保持貴族的優越性,因為這樣可以很好地阻礙普通子弟學習文化知識。

《論語·述而》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說的是孔子講學或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用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可以看作孔子在身體力行地推廣“普通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同軌、書同文”,不僅統一了中華民族,而且對中華文化的統一也起到了促進作用。當然也對語言文字的進行了統一,秦朝的“普通話”承襲周地的關中話。

到了西漢,都城同樣在關中地區,因此,那時的“普通話”基本上繼承了周、秦時期的雅音。

而隨著中央政權對西域的開闢,我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很多文化隨之湧入,語言系統也增加了新元素,外來詞彙和發音風格也融入了當時的“普通話”中。

再到東漢時期遷都洛陽,地域的變化也很大地影響了“普通話”的發展,形成洛陽雅音

此後的晉朝,同樣是以關中話作為“普通話”。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長期被少數民族政權把持,漢族政權被迫從北方轉移到江南地區。上層階級從晉朝都城洛陽先後遷徙到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一帶生活,都城也遷到了金陵(今南京地區)。洛陽地方的“普通話”也被帶入江南,後來逐漸形成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混溶的建康雅音

隨後,楊堅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隋以南方王朝為根基,所以那時的“普通話”在南方吳音的基礎上,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隋末,揚州由於經濟上繁榮,揚州吳音也一度成為南方雅言的代表。

李淵建立了唐王朝,唐朝使用的“普通話”就是唐朝都城長安城(今西安地區)的口音。隨著朝代的更替,北方方言再次佔領“普通話”的高地。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隨著唐王朝傾覆,趙宋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就近原則,宋王朝以洛陽話為語言標準。 從宋代開始,這些統一的語言也叫“通語”。

我們知道,蘇軾曾被貶到海南。他在那裡興辦學校,講課使用“通語”,其他有識之士與後來他的學生在其影響下,也紛紛用“通語”進行教學。對“普通話”的推廣做了很大的貢獻。可以說,蘇軾也是一位相當有想法、有遠見的人。

到南宋末年,漢族政權徹底瓦解,少數民族政權勢力強大,以大都(北京)話為“普通話”。而也正是從金、蒙古政權起,原始的漢族北方方言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也就是說今天的北方方言,多半是南方方言和少數民族發音的混合。

蒙古政權只有短暫的輝煌,接下來是粉墨登場的是朱元璋與明王朝。

明初有一場大移民活動,河南、山西居民大量遷往山東,江南地區居民遷往蘇北,湖南居民向四川遷徙。在此過程中,北方地區口音逐漸開始恢復,但是仍然夾雜大量的少數民族語言的表達方法和口音。

而南方地區只有長江下游部分區域口音能稱之為“普通話”。

為了解決口音問題,更好地實現中央集權,朱元璋命大臣們整理出《洪武正韻》。其實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種“普通話”,編撰的原則是“以中原雅音為定”,這裡的“中原雅音”可不是現在我們理解的中原地區的語音,在當時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其實是以南京話為基礎,統一全國讀音,創造出“下江官話”,也就是後來的江淮官話。不過朱元璋對該書成書並不是很滿意。

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即便在永樂年間遷都到北京。一來,隨著遷都,大量南京人遷居到北京,甚至佔北京人口一半;二來以南京口音為“普通話”是上層統治者不好更改的“祖制”。

可以說,自始至終明朝的“普通話”都與北京話無關。

也正是在明朝,這種統一的語言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官話。官話,首見於明人張位所著《問奇集》,顧名思義,就是官員之間溝通時說的話。“官話”叫法通行於明清兩個朝代。

墨醬以為,在這裡不能簡單地把官話理解為一種帶有階級屬性的語言,因為,明清兩朝,做官有迴避制度,官員往往不能在自己的家鄉做官。無論在京城還是到外省,出於工作需要,官員們就要學說官話。

官話在明朝只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沒有所謂“統一標準”,大致是以都城所在地的語音為參考。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隨著清朝入關,清統治者對聚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漢人進行鎮壓,那些漢人是明文化或者說漢文化的傳承者,隨著他們的消亡,漢文化影響範圍大大縮小了,北京口音順利成為“普通話”。

與此同時,大量滿、蒙居民也將少數民族語言的發音特點帶入到北京地方話口音中。比如今天的普通話中的兒化音,就是滿蒙少數民族語言發音的特點。也正是在此期間,北京話基本定型。

在此之前,官話大抵只是大部分官員們自願的、約定俗成的,而在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強勢規定官員異地工作必須學會官話,要與當地百姓能夠直接對話,而不是需要“翻譯”。執行公務的場合,上殿陳奏、宣讀訓諭、審斷詞訟之類,更必須使用官話。

除此之外,還要在全國各地設立“正音書院”,8 年之內在福建、廣東等省率先推行官話,並規定 8 年以後,凡是舉人、秀才、貢生、童生等不懂官話的,一律不準參加考試。

那時,夾雜著地方口音的、不純粹的“官話”被稱為“藍青官話”。相傳,廣東人梁啟超就因為講不好官話吃了不少虧,他受光緒帝接見時,語言無法讓才識準確傳達給光緒帝,導致應受的四品官銜降至六品;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也因官話講得不好,導致廣大學子們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總結一下,成為“普通話”次數比較頻繁的是關中話、洛陽話、金陵話、北京話。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1902 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去日本考察,當時日本正在推行國語(東京話),他深受啟發,回國後向管理大學堂事務的大臣張百熙建議,在中國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

1909 年,清政府資政院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更名為“國語”,從此“官話”這一名稱成為過去式。

民國時期,“五四”運動前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過一次聲勢較大的“國語”運動。經過反覆爭論和探索,最終統一認識,確定以北京語音為的標準音,稱為“國音”。又有“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作為國音的原則。

關於選定“國語”的過程,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了北京話。不過後來證明這最多隻能當做段子聽,實際上,北京話早已融合了南北元素,有更好的為人們接受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5 年,“國語”更名為“普通話”。 明確了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語言,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們今天的普通話,不僅是歷史的選擇,更是現實的選擇。還需明確普通話的推行,不是為了消除方言,而是為了提高交流效率、方便各地經濟文化溝通。


注:本文圖片為獨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