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在疫情中還能賺錢的公司,總結出這6條規律

從這些在疫情中還能賺錢的公司,總結出這6條規律

來源 / 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作者 / 郭曉康


時至今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超過百萬,雖然中國防疫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企業陸續復工。但現實情況是,無論你願不願意,中國都會陪全球跑完新冠病毒的全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量企業倒閉降速,員工被降薪或裁員,地獄難度的2020年,“活下去”成了企業遵循的最高綱領,“節衣縮食”是疫情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首選應對策略。

但仍有很多公司,在全球經濟停滯乃至倒退的時刻,依然能逆流而上,從死局中衝出來,瘋狂吸金。賽道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相同賽道上奔跑方式各異。


1.從健身環到動森,內容為王任天堂


眾所周知,任天堂就是世界的主宰,在疫情期間,“主宰”一直持續熱度,頻頻出圈,刷爆每個人的朋友圈。

其實“世界的主宰”之類的話是任天堂深度用戶說的,作為小眾到不能再小眾的市場,任天堂何以讓中國遊戲玩家不能忘懷,一款新發布的遊戲就能刷爆朋友圈?

《健身環大冒險》走紅時,有人給出的解釋是:遊戲的性質弱化了健身的“反人性”屬性,同時也滿足了“動起來”為目標的“宅”人群。

這種將“健身環”被瘋炒歸因於疫情的說法,著實收穫了不少人的認可。不過這樣的觀點似乎還不足以解釋《動物之森》的火熱態勢,沒有健身、運動等看似剛性的需求,只是讓用戶在島上肆意的“撒歡”,成了現象級的爆款。

特別是在遊戲主機存在感沒那麼強的中國市場,任天堂兩款遊戲的密集出圈,著實有些耐人尋味。畢竟參照任天堂在年初財報問答會上的回答:目前中國大陸大約有300萬Switch用戶。即便算上日版或港版的Switch玩家,規模也可能不到千萬級別。

本應該淘汰的遊戲機,不但沒有退市,反而逆流而上,在疫情期間頻頻出圈,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第一個邏輯是內容為王。

任天堂的內容策略:一是積極打造優秀的第一方自研內容,二是對第三方開發商進行嚴格控制。

直到今天,第一方自研內容仍然是任天堂的壁壘之一,《超級馬里奧》《塞爾達傳說》《馬里奧賽車》《精靈寶可夢》等只有在任天堂的平臺上才能玩到,推陳出新的《超級馬里奧奧德賽》《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馬里奧賽車 8》等等,也是大部分玩家購買 Switch 主機的核心理由。


第二個邏輯是抓住用戶的精神內核。

從加速流行的《動物之森》來看,先從遊戲的模式上看,將主動權交給了玩家,簡單來說就是“想做什麼都可以”。

《動物之森》發售的時間很巧妙,現實生活中因疫情失去的儀式感,被玩家們在遊戲中重現。比如國外一對夫婦因疫情的影響不得不臨時取消了婚禮,最後選擇在《動物之森》的小島上舉辦“婚禮”。

兩年前,《旅行青蛙》的熱度絕不亞於《動物之森》,遊戲機制非常簡單,用戶只需要偶爾摘些三葉草,再無別他。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焦慮、孤獨等問題困擾著新一代年輕人的當下,此類遊戲的走紅本質上還是抓住了用戶情緒的宣洩點。

《動物之森》的不同之處在於,《旅行青蛙》缺少社交賬戶體系,導致用戶粘性無法長時間保持,同時遊戲內容過於單一,容易產生焦慮感和抵制感。《動物之森》不缺少基於硬件的賬戶體系,豐富的內容也增強了遊戲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大概率不會像《旅行青蛙》那樣迅速被新的熱點埋沒。

根據《FAMI通》的估算,《動物之森》在日本地區首周就賣出了188萬份,創造了《動物森友會》系列的最佳首周銷量成績,同時Switch的銷售量在40萬臺左右;根據GfK公佈的英國實體遊戲銷量榜數據,《動物之森》毫無懸念地奪得了第一名。


任天堂的產品邏輯是:不僅是畫質和可玩性,還要擅長琢磨並抓住玩家的精神內核,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

《FAMI通》在對任天堂傳奇遊戲製作人宮本茂的長篇採訪中,宮本茂多次提及這樣一個觀點:我以為“以全家娛樂為中心”這個開發方向,才是“任天堂”的核心理念。“閤家歡”的核心理念從來沒變過,或者任天堂想要服務的,從來都不是躲在自己小屋裡沒日沒夜沉迷遊戲的孤獨御宅族。

世界上並不缺少迎合孤獨的社交類遊戲,新發布的《動物之森》在玩法上和之前的版本並沒有多大變化,不過是新的硬件賦予了遊戲更強的社交機能,有了成為現象級遊戲的硬件基礎。


做一個總結的話:任天堂的商業模式並不複雜,這家“百年老店”的聰明之處在於,擅長挖掘用戶的核心需求並不斷堅持下去,然後以每個時代特有的形式征服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2.各個領域戰場,資本向頭部靠攏


在一片蕭瑟的2020年寒春,在線教育戰場上迎來一波補給——頭部的將士們裝滿了自己的彈藥箱,準備面對新一輪的競爭。

近日,在線教育公司猿輔導完成了G輪10億美元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騰訊、博裕資本和IDG資本等跟投,投後估值為78億美元,刷新了在線教育行業的融資金額紀錄。


在生殺予奪的互聯網江湖,為什麼一家教育公司,會被推向灼熱的聚光燈下?


3月31日,G輪融資宣佈當天,猿輔導CEO李勇在致全員信中寫到,“對教育的重視,是可以定義中國人的。一家公司的發展是與所處時代的雙人舞。我們感受時代的氣息和節奏,做出準確的響應,偶爾引領。從社會的角度,即是用最合理的投入來實現未來。”

不只是在線教育頭部公司猿輔導,中國首屈一指的獨角獸公司字節跳動在疫情期間也受到加持,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著名的老虎環球基金日前宣佈已在熱門視頻應用TikTok的中國東家字節跳動公司投資並獲得股份。

老虎環球基金表示,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攪動資本市場和企業支出,“總體來說”,他們已經看到了所投資公司對2020年營收預期的負面淨修正。

“和此前一樣,我們一直鼓勵管理團隊在投資哪家公司,如何投資問題上作出嚴明的選擇,要預期未來融資會變得更加困難。”老虎環球基金在信中表示。

其實通過脈脈最近發佈的《互聯網人才流動報告2020》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老虎基金的投資有理可據。脈脈發佈的報告指出,互聯網人才招聘量整體穩中有升,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崗位最受青睞。而字節跳動與阿里巴巴、騰訊組成了新的“BAT”人才庫,疫情期間廣納人才。


3月字節跳動內部郵件宣稱今年的人才規模目標是10萬員工,未來一年的招聘勢頭似乎也無需擔心。

疫情期間也許中小企業死傷一片,賽道的頭部玩家還是能保持穩定的增速,成為資本的下注場。


3.生鮮電商狂飆,賺錢也需有道


疫情為超市到家業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零售商也紛紛抓緊此窗口開啟了新一輪的戰略佈局。超市的配送到家業務帶來了爆發的拐點,不少企業藉機收割大量用戶。

數據顯示,家樂福春節期間到家業務訂單量同比增長300%以上,且每日環比雙位數增長,尤其是蔬菜品類,訂單量同比增長680%。叮咚買菜在已開通服務的上海、杭州等城市中,每日訂單量超過40萬單,日供應蔬菜量超過1000噸。每日優鮮則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的一個月內累計售出蔬菜30735噸,並且平臺上40歲以上的用戶增加了237%。

永輝到家業務也實現了大幅增長,2月1日,永輝超市到家服務全國訂單量春節期間首次突破20萬單,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2月8日,永輝超市到家服務全國訂單量春節期間再次突破30萬單。


作為到家業務的代表,我們分析一下永輝在疫情期間做了哪些舉措。

一、應用智慧零售能力


永輝生活·到家是永輝雲創基於自身的供應鏈等優勢,和騰訊智慧零售共同探索的智慧、靈活、懂消費者的生鮮到家業態。線上以永輝生活·到家和永輝生活+小程序為平臺,線下建立衛星倉,將貨品配送到家。

永輝生活·到家的衛星倉從選址、地推時就引用了騰訊智慧零售的圈層諮詢功能,應用大數據能力,提高運營效率。接入了騰訊智慧零售工具後,永輝生活·到家衛星倉從接到小程序的訂單開始,到觸發揀貨、流轉、打包,平均僅需3分鐘,包括配送在內的流程也只需要30分鐘。


二、聯動其他業態保障供應鏈


快速聯動永輝超市,從永輝自己的上游供應商、到蔬果種植基地、再到農戶,有貨源的全部協調配貨,優先保障到家業態的供應,讓更多的用戶可以在家收到日常必需的物資,而不用去商超聚集,減少交叉感染對風險。

從1月26日開始,永輝超市到家團隊工作人員大部分停休返崗,從調整商品品類、優化揀貨流程、加強運力保障等環節,全面打通門店端、物流端、供應鏈端,逐日提升到家服務訂單的履約能力。


三、全員配送,無接觸配送


1月27日開始,永輝到家啟動了應急預案,鼓勵配送人員和門店店員的家屬參與到配送環節中。同時,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永輝到家服務調整了履約模式,以小區為單位集中裝箱配送,通過小貨車、三輪車等多種交通工具,採用訂單集中配送的方式,最大程度提高配送效率。同時也在當地招募更多的停業餐飲公司人員,或其他願意出來工作的當地人,增加運力。

同一日,永輝超市到家服務在全國門店緊急上線“無接觸配送”,並第一時間在“永輝生活”APP上的顯眼位置掛出了特殊時期配送說明,建議用戶選擇“無接觸配送服務”,通過減少直接接觸,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四、社群運營


微信社群也是到家業態激活用戶的重要工具。永輝生活廣電大廈衛星倉的倉長小霞,日常會對微信社群進行深度運營,快速聯動永輝超市,從永輝自己的上游供應商、到蔬果種植基地、再到農戶,有貨源的全部協調配貨,她經常會拍短視頻並上傳到用戶微信群,有時候還會上傳倉庫裡的工作日常短視頻到群裡,比如拍倉庫的工作人員如何切西瓜,又或是拍鯽魚在魚缸裡遊動的模樣。

在小霞眼裡,對微信群的深度運營可以提升用戶對永輝的信任程度,對“永輝生活·到家”業務意義重大。“如果我今天要推廣鯽魚,我就會推鯽魚的優惠券,還會把做菜視頻也分享到群裡。這樣上班族就能從視頻中學到做菜的方法,同時也會覺得我們的服務很貼心。”

此次疫情期間,永輝生活·到家也充分運用社群,及時與社區用戶溝通備貨和送貨情況,安撫用戶情緒。


4.咬緊牙關不裁員,釋放員工能量


疫情期間,老鄉雞1個月門店虧損5億。面對員工主動申請不要工資的請求,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直呼“你們太糊塗”,稱“賣車賣房也要確保員工有飯吃、有班上”。

樂凱撒披薩疫情期間每月虧損1300萬元,但也是不裁員,反而給一線員工加薪25%-30%。、


在裁員降薪普遍的今天,這些企業宛如一股清流。為什麼有些企業明明都“入不敷出”了,還要“逞能”不裁員不降薪呢?

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原CEO高德威曾告誡過企業家:“多數管理者低估了裁員帶來的破壞性:它會讓全公司員工在至少1年時間裡感到震懾;管理者還往往高估了裁員所能節省的成本:不懂得再糟糕的衰退期也比人們所預期的要短。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也認為:在逆境中企業如何生長,這是要靠員工的,而不應該靠裁員。

陳春花說:“如果認真去理解一家公司的管理架構和成本模型,會發現員工並不屬於成本的概念,員工決定著這麼幾件事:


1.員工決定著企業的成本。如果員工的產出高,創造的價值大,整個企業的成本其實是低的。

2.員工的貢獻決定了公司的品質。公司的產品、服務好不好,其實跟董事長、總經理沒啥關係,真正接觸顧客的是員工。

3.員工決定了公司的效率。某件事情反應快還是慢,老闆再著急,如果員工不動,事情就是不能推動。”

所以在危機之中,真正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能否讓員工的能量釋放出來。

4.人單合一,不止是海爾

疫情期間,不降薪不裁員,員工拿到獎勵反而提升,公司業績也有增長,我們來看一下海爾。

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的理念是“企業即人”,員工不是企業的負債,而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增值的最有價值的資產,所以海爾倡導“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如何做到?首先,相信員工比你聰明;第二,在統一戰略機制下,把權力下放給他們。

據知情人士透露,疫情期間,海爾集團從CEO到總裁再到領域總經理,均自願放棄2月份績效薪酬,行業主、鏈群主則按照為用戶創造的價值來獲得薪酬,以保障一線員工利益儘可能不受疫情影響。

今年1-2月份,海爾有1400多名創客員工獲得了價值超過5000萬元的創客獎勵,相當於每人拿到正常的報酬以外再獎勵近3萬元。

可以說,在疫情期間,海爾的優秀創客不僅待遇沒有下滑,反而在現有模式的激勵下分享了資本利得和企業發展紅利。

為何海爾如此重視“全員創客制”?就像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那句話:“造物之前先造人。如果你問我松下電器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我可以告訴你,它是一家培養人的公司。我們在培養人之餘順便生產一些家用電器。”

從這些在疫情中還能賺錢的公司,總結出這6條規律


2016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瀋陽報告會上,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作的“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主題演講。當蕭條的風暴席捲而來的時候,領導人應該怎樣來執掌經營之舵呢?


第一、全員營銷。第二、全力開發新產品。第三、徹底削減成本。第四、保持高生產率。第五、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疫情當頭,正是企業修煉“內功”、檢驗全員創客制的好時機。正如丘吉爾的一句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

儘管目前疫情的影響還未消散,全球疫情蔓延也必將導致的經濟下滑,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是疫情造成的,只是疫情加速了危機。

危機之中,在資本向頭部企業靠攏的現狀下,極限縮減成本,踐行內容為王,做好社群運營,釋放員工能量,讓每個行業都可以協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