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五大廟會!

在北京,過年期間除了走親訪友拜年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能體驗“年味兒”的活動,就得說逛廟會了。如今的廟會成了春節特有,老年間可不是這樣,因為過去北京寺廟非常多,各地的廟會幾乎天天都有,關於老北京廟會的形成、發展以及特色,咱們在節前的文章“說說老北京的廟會!”中已經介紹過了,在此就不多說了,今天咱們來盤點一下老北京最為知名的“五大廟會”,包括: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白塔寺廟會,土地廟廟會和花市火神廟廟會!

老北京五大廟會!

1.隆福寺廟會:

隆福寺位於東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始建於明代景泰三年,即1425年,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禪同駐的寺院,清雍正九年重修,後成為完全的喇嘛廟。在清代,隆福寺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因位置與護國寺對稱,又坐落在東城,故人們稱它為“東廟”。那時候,隆福寺不但香火很旺,而且開廟時,廟會的規模很大,逛廟的人流眾多,熱鬧非凡,曾有“諸市之冠”的稱呼。清代,農曆每逢一、二、九、十開廟,1930年起改用陽曆,每逢廟期,五行八作雲集於此,上至附近的王公貴胄、使館區的外國使節,下至貧苦百姓、近郊的農民,都到此趕廟,那真得說是人潮如海,摩肩接踵,熱火朝天,是門庭若市。人們到此不但能品嚐北京小吃,還能觀看戲曲、雜耍......,可採購的東西更加齊全,什麼鍋碗瓢盆兒、針頭線腦兒、綾羅綢緞、服裝鞋帽、文玩字畫、古董珠寶,可以說應有盡有。

老北京五大廟會!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古玩字畫,風味小吃,花鳥魚蟲——,為諸市之冠。”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部分廟宇毀於大火。廟中喇嘛將空餘的地皮和殘存配殿租給攤商,隆福寺廟會進入鼎盛時期,一進山門賣簸箕、笸籮、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山貨。前殿內大部是賣古玩、珠寶的攤商。二院賣日用百貨、布匹衣服(也包括估衣)、鞋帽首飾、兒童玩具。夾道兒有鳥市,各種鳥禽、金魚、鳴蟲兒……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塔院則是小吃攤子和小戲棚子,中間夾雜著相面、算卦、賣野藥的攤子。千萬別小看這些小攤販,甚至是推車擔擔的流動商販,其中不乏精工細緻的小吃精品,真正的老北京風味兒,如吊爐燒餅、炸灌腸、爆肚兒、涼粉兒、炸丸子、羊霜腸、驢打滾、餛飩、茶湯、杏仁茶等等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本廟喇嘛郗德拉的豆汁,據說他的豆汁漂得淨、發得好,所配賣的焦圈油果和芝麻醬燒餅也超過其它攤販。清代《北京竹枝詞》就有首詩形容隆福寺廟會,說:“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銷百萬錢,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一日能消百萬錢”,雖然有些誇張,但是當年盛況可見一斑!可是,隆福寺彷彿與火有著“不解之緣”,不但隆福寺毀於火災,連後來的隆福大廈也未能倖免。隆福寺廟會沒有了,隆福寺一帶的熱鬧景象,也隨之遠去!

老北京五大廟會!

2.護國寺廟會:

剛才提到的竹枝詞中說的“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銷百萬錢。”東廟指的是隆福寺,其中的西廟說的就是護國寺。護國寺位於西四牌樓以北,位置與隆福寺對應,因坐落在西城所以被稱為“西廟”。舊時,護國寺廟會定在農曆每月七、八兩日,至於何時開始興辦,並無明確記載。有種說法兒,說西城的廟會原在西四的廣濟寺,後來廣濟寺大修,廟會臨時搬到了護國寺。後來由於護國寺地勢寬廣,廟會就留在了這裡,並未遷回原地。此說法是否屬實,還有待考證,就算屬實,也只交代了廟會由來,沒有說明朝代和時間。在清代,西城為滿族及旗人聚居之地,人口集中,護國寺又是遠近聞名的大廟,所以護國寺廟會極其興盛,熱鬧非凡。

老北京五大廟會!

據《北平廟會調查》記載:“蓋西城昔為滿族及旗人聚居之地,日用所需多取給於廟會,故清代護國寺廟會甚盛。”《燕京歲時記》載:“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蟲魚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之一大市會也。”另外,護國寺的鮮花也尤為有名,“春日以果木為勝,夏日以茉莉為勝,秋日以桂菊為勝,冬日以水仙為勝”,正可謂“生香不斷四時花”。進入民國以後,由於“滿族及旗人經濟情況日下,護國寺因之遂衰”。三十年代西單商場創辦後,護國寺一帶的商販和店鋪大多遷往該處,致使護國寺廟會又進一步受到影響,僅剩“花肆十餘家,足資遊賞,餘則零星日用之品,雜耍食攤之類,殊無足觀”。不過,廟會的規模還比較可觀。四十年代,土地廟廟會和花市廟會被取消,併入了護國寺廟會,只是未能持久。五十年代初,隨著公私合營,護國寺的廟會攤商大多歸入國營企業或商業,護國寺廟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老北京五大廟會!

3.白塔寺廟會:

白塔寺坐落在阜成門內大街,因寺內的白塔而得名,始建於元代,原名大聖壽萬安寺,是元大都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之一。明天順元年重建(1457年),賜額妙應寺,因此寺內有座塔通體皆白,故人們常稱之為白塔寺。白塔寺廟會形成於清末,當時政局不穩,寺內香火不旺,僧人開始出租寺產,五花八門的從業者匯聚於此,白塔寺逐漸成為京城的鬧市。廟會初期為舊曆每月逢五、六開市。解放後改為逢三、四、五、六開市,廟會期間,賣小吃的、賣耍貨的地攤聚集在馬路兩旁,最吸引人的是吆喚著賣估衣的,吆喝聲像唱歌一樣;門前是賣冰糖葫蘆的,賣蘿蔔的,賣大掛山裡紅,還有用口哨唱著《十月痰迷》賣小花籃的。廟內頭院東側為賣山貨日雜用品的地攤;西側是賣年糕、切糕、豆麵糕、江米藕的攤棚;

老北京五大廟會!

二院歷來是民間戲曲的場地,都是評書、大鼓、相聲、戲法的棚子,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付士亭的樂亭大鼓、侯五德的梨花大鼓、“小蜜蜂”的滑稽大鼓、阿闊群的評書、楊樹林的長篇樂亭大鼓,都頗受歡迎。此外,唱戲的、練摔跤的、賣藥糖的、拉洋片的、演小電影的、賣耗子藥的、醫卜星相、文玩字畫應有盡有。二門西夾道則售鮮花,四時各異。白塔寺一向以花、木著稱。廟的後門元寶衚衕是鳥市:賣鴿子、鵪鶉、鷹、鳥、兔、狗等家禽家畜。秋來賣蛐蛐、蟈蟈、“油葫蘆”,春天則賣小金魚。精緻的鴿子哨、鳥食罐、蛐蛐罐等物也是收藏者的最愛。每逢廟期,由於白塔寺附近地窄人稠,遊人擁擠,如同螞蟻盤窩一般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北京各大廟會均被商場取代,白塔寺也不例外,山門處辦起了副食商場。近幾年來,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副食商店被拆遷,恢復了寺廟的山門。

老北京五大廟會!

4.土地廟廟會:

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早先叫槐樹斜街,建於元朝,原有大殿三層和幾間配殿以及一些附屬用房,從有廟會起,只剩前面一層殿,內供土地爺、土地奶奶。舊曆每月逢三開廟,民國後改為陽曆。土地廟地處南城,往西出了廣安門就是農村,多為菜農;往南出右安門數里,就是著名的豐臺“花鄉十八村”,這裡的鮮花譽滿京師。廟會期間,院內多是花素布匹、日用小百貨、針頭線腦、木梳髮網、鞋裡鞋面等。山門外的街對面多是賣鍋碗瓢盆、笸籮、簸箕、雞毛撣子的。斜街南口及廣安門大街西側是賣小農具的和棚鋪,賣的是搭棚、扎花障用的蘆蓆、蘆葦、竹竿、麻繩;做籠屜用的圓形蘆蓆、柳木條、籐條;扎紙鋪用的秫秸杆;和鎬把、鍬把、扁擔、荊筐等農具。廟西的空地上是文藝演出的場地,拉洋片的、唱傀儡戲的、說書的、唱大鼓的、變戲法的十分熱鬧。

老北京五大廟會!

最值得一提的是山門外賣花兒的,那時候,豐臺的鮮花馳名京城,尤其是如今的花鄉地區,那裡出產的鮮花為土地廟廟會增了光彩,您要說隆福寺、護國寺廟會賣的綾羅綢緞、古董文玩,土地廟沒有,因為南城附近住的都是勞苦大眾,太值錢的東西在這兒也賣不出去,唯獨土地廟與花鄉是近鄰,因此土地廟廟會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據《六街花事》所載:“豐臺種花人,都中目為花兒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車載雜草至槐樹斜街市之”。出自豐臺的鮮花品種很多,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受到京城各級人士的喜愛。自元代就有“小海春如畫,斜街曉賣花”的詩句。就連清代時期的一些官員和文人墨客,也常到土地廟買花。

老北京五大廟會!

5.花市火神廟廟會:

花市位於崇文門外,明代稱神木廠大街,是宮廷存放木料的地方。清代,這裡成了假花兒加工、生產、售賣的集散地,因此更名為花市。北京口語喜歡加兒音,所以稱為花兒市,就連許多書面上也寫作花兒市。當年的假花兒統稱為通草花兒,是以通草、綾絹、絨、紙為原料製成的裝飾用花,花兒市出產的假花兒屬於北京特產,工藝精湛,巧奪天工,堪比真花兒,在當年甲於天下,被譽稱為“京花兒”。清代婦女,以頭上、衣襟上插花為時尚,逢年過節不但人人戴花兒,上供的供品也要插花兒,叫做供花兒;有錢人過壽日,壽桃、壽麵上都要插花。花兒市大街分為東花市大街和西花市大街,火神廟在西花市大街路北,廟不大,僅有山門和兩進大殿,但是花市廟會的中心。

老北京五大廟會!

花市廟會每月逢四開放,按照鄉間的習俗將花市廟會稱之為花市集,所以當年北京城有“逢三土地廟,逢四花市集”的說法。花市集的買賣以竹柳山貨出名,除此之外就是著名的“京花兒”生意,據說清朝的時候,這裡生產和經營通草花兒的店鋪有一千多家,非常繁榮,加上花市附近有許多廟觀,來此焚香拜佛的人也很多,逐漸成為老北京的五大廟會之一。但是由於規模不是很大,商品也不那麼豐富,所以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土地廟為老北京四大廟市,並不包括花兒市。花兒市廟會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與土地廟廟會一起被取消。

老北京五大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