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衛生環保的廁所、浴池

是否考慮如何解決人們的大小便問題,既是城市和住宅建設中不可忽視的衛生設施,也是衡量當時社會環保意識的一個重要檢驗標準。據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雲:“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便還合。”由此可見佛教對此問題非常重視。已故敦煌學專家史葦湘先生在研究敦煌壁畫《彌勒經變》時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說:“如《彌勒下生經》裡說的‘便利’(入廁)與‘壽終’這兩大無法避免的生活‘弊病’,要畫入壁畫,藝術想象力是不能迴避的,特別是拉屎撒尿,是一個使匠師們犯難的題目,在如此‘莊嚴’、‘神聖’的大經變裡描畫人們如何入廁,終不是‘雅事’,但古代藝術家們卻並不為此感到棘手,榆林窟第38窟《彌勒下生經變》裡在婚娶圖旁邊,畫著一位青年母親抱著一個嬰兒拉尿。另一幅同題壁畫上畫了幾個小孩在曠野裡挺著胖肚子撒尿,大地裂縫承受。”從壁畫和相關佛經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兩點:一是古代畫工沒有迴避人們的大小便問題,二是渴望有一個乾淨衛生的生活環境,幻想用大地裂開再合攏的方法來處理糞便等汙物,並且一勞永逸。應該說這很好地反映了古代敦煌人的環保意識,正如今日環保工作者所認識到的“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產生種種惡臭”,“惡臭是典型的公害之一,目前已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優美舒適的環境要求也日益迫切,惡臭治理的任務必將越來越重”。在人們生活水平並不高的一千多年前,在人口稀少並且位於戈壁荒漠的敦煌地區,能夠高度重視糞便等汙物的處理問題,這種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莫高窟北周第290窟窟頂人字披的佛傳故事畫中,有一幅“蹲廁”的畫面。圖中廁所為一座四阿頂式的建築,其廁所內蹲著一個正在拉大便的人。拉大便處是用木板鋸出方洞,下面是糞坑。這種形式的廁所在當今敦煌農村及全國各地一些農村還都有存在(敦煌城裡也還有,前些年莫高窟也有)。稍微不同的是現在一些廁所內是將平板改為水泥板,方洞變為長條狀洞。這幅圖雖然是依據佛經故事繪製,表現的是悉達太子降生後出現的三十二種祥瑞之一的“臭處更香”(即臭處變香)。但它非常真實地描繪了近一千五百年前敦煌地區的廁所形象,同樣也真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相應的環保衛生設施。

敦煌壁畫中衛生環保的廁所、浴池

北周第290窟 窟頂東披 佛傳 · 蹲廁

家庭或公共的浴室、浴池既是一種衛生設施,也是衡量環保意識的一個標準。莫高窟隋代第302窟窟頂西披《福田經變》中依據有關經文所繪製的浴池,規模不大,池中有兩人正在洗浴;浴池周圍植有果樹;尤為重要的是,畫面中還繪有通往室外的排水溝。

敦煌壁畫中衛生環保的廁所、浴池

隋代第302窟窟頂 福田經變 · 浴池

佛教鼓勵佛教徒修建浴池,據《佛說諸德福田經》載,“修福”有“七法”,為:“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度贏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其中修建浴池的功德意義排列在第二位,與建果園、植樹木的意義同樣重要。另外,經文中指出修造廁所也具有重要的功德意義。在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到,將建果園、植樹木、修浴池、造廁所等行為賦予積功德的意義,無疑有利於大大促進廣大佛教徒環保意識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