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贏家":靠呼吸機財富日增3億,公司市值超過3100億

疫情下的

由於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國外對有創呼吸機的需求急劇增長,預計需求量超過100萬臺。據悉,作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生產商邁瑞(mindray),在有創呼吸機出口佔比高達60%。其訂單量高達約上萬臺,已經排到6月份。公司一直在加緊組織生產、擴大產能,每日產能近百臺。

根據業績預告,2020年第一季度,邁瑞預計實現營業收入44.92億元-48.82億元,同比增長15%-25%;淨利潤12.57億元-13.58億元,同比增長25%-35%。截至4月10日,公司市值超過3100億元,今年累計上漲超過40%。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疫情兩個月後全球企業家財富變化特別報告》顯示:邁瑞創始人之一的徐航財富增加了26%,達到950億元,成為全球百強企業家中財富增長最快的人,平均下來每天資產增加3.27億元。另有報道稱,該公司董事長李西廷淨資產增加35億美元,超過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成為新加坡首富。

疫情下的

公開的資料顯示:成立已有29年的邁瑞,被譽為"醫療器械界的華為"。總部設在深圳,在海外有40家子公司,擁有近萬名員工。其主營業務覆蓋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領域,多條產品線均位居行業前列,如監護儀、麻醉機、超聲、呼吸機等。

上世紀90年代初,外國企業壟斷了國內市場。一臺簡單的監護儀,售價高達13萬,普通人根本用不起。為了打破這一局面,三位創業者懷揣夢想,先後從安科(素有中國醫療器械黃埔軍校之稱)離職,合夥創辦了邁瑞。這三個人,就是後來被稱為"邁瑞三劍客"的李西廷、徐航、成明和。

疫情下的

徐航

和華為一樣,他們也是從代理國外產品起家的。一年後,開始走自主研發道路,並制定了"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先從鄉鎮甚至農村入手,以高性價比的產品與國際巨頭的競爭,還因此被冠以"價格殺手"的稱號。

到了90年代末,其自主研發產品成功在市場站穩腳跟,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千禧年後,監護儀、超聲診等產品,陸續成為開拓海外市場的利器。去年邁瑞在海外的收入為70.22億元,佔比超過四成。產品遠銷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海外建立起了高度本地化的運營團隊。光是在美國,就有五六百人的團隊,負責培訓、安裝和售後服務。

疫情下的

快速發展的背後,得益於源源不斷的研發投入。目前邁瑞設有八大研發中心,分佈在深圳、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硅谷、新澤西和西雅圖,研發工程師達2500餘名。過去三年,公司整體研發投入佔比始終維持在10%左右,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對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也結出了碩果。截至去年底,累計申請專利4873件,已授權專利2130件。邁瑞的監護儀、超聲、檢驗等產品先後獲得歐盟CE安全認證,並順利通過標準極為嚴格的美國FDA審核。李西廷表示:“最主要的還是你敢於投研發,敢於進高端,我們中國公司不能只在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一定要進。"

根據Evaluate Med Tech預計,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2024年全球醫療器械銷售額將接近6000億美元,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面對GPS(通用電氣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邁瑞能否在國際舞臺上彎道超車,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