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都說不行的時候,如何選擇?李世民的這個選擇值得我們思考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很快,多隻武裝起義就鯨吞蠶食般把隋朝滅了。主要敵人——隋朝沒了,於是開始了大魚吃小魚,以強欺弱的遊戲,後期便形成了以李淵、王世充和竇建德三足鼎立的局面。

看似平靜的表面實則暗流湧動,大戰一觸即發。首先發難的是李淵,他命手下大將李世民率領三萬大軍前去攻打王世充,優秀的將領加上精英部隊,對王世充的進攻勢如破竹,直逼王世充的老巢——洛陽,洛陽圍攻了幾個月依然沒有攻下,不過攻破也是指日可待,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城外的人希望這時間可以快一點,那樣就可以快一點迎來勝利的曙光,獲得屬於自己的榮耀。城內的人則像熱鍋上的螞蟻,雖然焦慮的像度日如年,但依然希望時間可以再慢一些。衝出去,現在死;在這裡坐著只是等死;但衝出去或許有一線生機,一線可能救所有人的生機——搬救兵。


當別人都說不行的時候,如何選擇?李世民的這個選擇值得我們思考


於是幾十人殺出了一條血路,護送一個人帶著信件一路飛奔向北,這是一條未知的路,因為人家會不會來救還不一定呢。

竇建德和王世充之前並不是很愉快,所以竇建德完全有理由可以不來。王世充在信中說了很多,竇建德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但是最終還是有一條打動了他,那就是唇亡齒寒。是啊,李世民收拾完了王世充,接下來不就開始收拾自己了嗎!

既然要就那就拿出真本事,於是率領了十萬大軍就直奔李世民而來。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當皇帝是把好手,其實打仗更是一把好手。

李世民聽到竇建德帶領十萬大軍要來的時候,心中也不免一顫,但是他盯著軍中地圖突然計上心來,帶著三千五百人日夜不停直奔虎牢關。


當別人都說不行的時候,如何選擇?李世民的這個選擇值得我們思考


虎牢關,一個軍事戰略要地,所以李世民要搶先佔領。竇建德也是征戰沙場多年,想必也是知道的,但是坐擁十萬大軍,去攻打小小的三萬,橫亙在自己眼前的小小虎牢關似乎不值得去爭,這是他的自信。確實,幾乎所有人都這麼認為,沒必要去爭,相信軍隊走到哪裡就能打到哪裡。

如果一切都正常的軌跡發展下去,李世民必敗無疑。但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必然有其異於常人的思維和能力。李世民分析,此時人人都認為竇建德勢在必得,沒有人認為李世民會主動出擊竇建德,那就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李世民率領幾十名騎兵前去偷襲,並在回來的路上設好埋伏。首先李世民趁其防備不嚴的情況下,斬殺幾十人並敲的鑼鼓喧天,於是敵軍大怒,奮起反抗。好漢不吃眼前虧,李世民當然是逃跑了,當然這些追兵不但人沒有追上,反而因受到埋伏而損兵折將。此時地方有氣勢如虹到窩了一肚子火無處發洩,而李世民方則是士氣高漲,軍心振奮。


當別人都說不行的時候,如何選擇?李世民的這個選擇值得我們思考


一個小小的虎牢關本來沒有放在眼裡,現在卻讓大軍停在這裡一個月,且經常受到敵軍的騷擾,現在不僅力氣沒了,連休息也休息不好,簡直快要洩氣了。

折騰了一個多月,李世民覺得也差不多了,就放出這個煙幕彈,唐軍要牧馬,騎兵沒馬用。竇建德全軍出動,想抓住機會來決戰。

竇建德的夏軍一大清早就開始列陣,這個時候“朝氣銳”。李世民避其銳氣,不跟他打,一直熬到中午還沒有開戰。

士兵早上吃了早飯出來,就在那列隊站著,一直站到了中午什麼事也沒發生。這些士卒已經都疲憊了,進入了“晝氣惰”,就開始在地上散亂地坐著,還搶著喝水。

李世民一看這個情況,說“可戰也”。召回戰馬,馬上發起總攻,這三千五百人一舉就沖垮了夏軍十萬人,直接就活捉了竇建德。

以上是華杉老師講《孫子兵法》中節選,總覺得這個說法有些牽強,竇建德被擋在虎牢關外主要是城牆的事,又不是騎兵的作用,如果非要說是騎兵的作用,那就是幾千的騎兵抵擋十萬大軍,那就更加不可信了。 就像雙方在比賽,突然一方的拉拉隊的聲音並沒有那麼響了,其實就比拼的實力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


當別人都說不行的時候,如何選擇?李世民的這個選擇值得我們思考


另一個的說法倒還是比較可信的。李世民命大將繞道把竇建德的糧道給截了,軍中無糧,軍心不穩,於是聚集兵力想速戰速決,可李世民無論如何都不開門,任憑對方氣焰再囂張,依然是不理不睬。城下的士兵從早上到中午,從朝氣到暮氣,從精神抖擻大喊大叫到無精打采氣息奄奄。李世民看到機會來了,讓自己養精蓄銳已久的虎狼之師去衝殺這些垂頭喪氣的羔羊,大破十萬大軍,並且生擒了竇建德。

竇建德被押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問:“我打王世充,關你什麼事,你大老遠跑過來做什麼?”竇建德說:“我自己給您送上門來,不勞您遠取。”作為別人的階下囚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也是敬其是一條好漢吧。

面對十萬大軍,所有人都勸其撤離,但李世民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並且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行軍打仗如此,生活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