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的國君“我遵紀守法,不趁人之危,為什麼我還是敗了?”

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仁義的宋襄公其實是個巨嬰。

在春秋以前打仗是一件高尚的事情,能去上戰場那都是貴族的特權,一般小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參與打仗的。

既然是貴族,而貴族之所以稱為貴族也是因為少嗎。所以貴族少,當時的兵也少,戰爭的規模也是非常有限的,主要也是限於當時的生產能力,哪有那麼多的青銅劍讓你去打仗!

春秋時期,霸主齊桓公去世之後,剩下 的小弟都想來當一下這個霸主,其中最先表露野心的就是這個宋襄公。想想俺宋國想當年那也是威風八面、天下共主啊,可是現在,唉,不提了。

國土實在太小,實力實在太弱,野心實在太大。武的不行,咱來文的;強的打不過,咱打弱的。於是找鄰居鄭國發洩了一頓。這些小國呢,一般知道自己實力不行,於是都喜歡找個大哥,平時交點保護費,有難的時候讓大哥為自己出頭。鄭國的大哥正是楚國,楚國一聽,拍案而起,真是豈有此理,敢欺負俺的小弟,小弟你別怕,有大哥照顧你呢,走,大哥這就幫你出頭。


死不瞑目的國君“我遵紀守法,不趁人之危,為什麼我還是敗了?”


於是楚國攻打宋國。宋國一看,大事不妙,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於是跑到泓水,在泓水佈防。楚軍已經追到對岸了,馬上就要渡河。在如此危機之時,幸好宋襄公身邊還有一個有識之士右司馬公孫固,他向宋襄公建議說,主公對方人多勢眾,我們打不過啊,不過我們可以趁他們渡河到一半的時候來個突然襲擊,河中水流湍急,避讓他們葬身河中。

宋襄公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啊,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夠趁人之危呢,要打我們就要來一場光明正大的決鬥。

楚軍稀稀拉拉的上岸,看來河水的水流還真不小,如果半渡擊之差不多真的要把他們全殲啊。可惜沒有如果,不過老天還是非常的偏向宋襄公的,因為智慧軍事公孫固又來獻上妙計了:主公,我們可以趁楚軍列陣混亂、立足未穩之際發起進攻,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說人家隊還沒列好呢,找什麼急,這樣就算贏了,也不光彩啊,等著。宋襄公還真的以為自己的士兵都是天兵天將呢,以為等著他們到來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打敗。


死不瞑目的國君“我遵紀守法,不趁人之危,為什麼我還是敗了?”


等到楚軍嚴陣以待,此時宋襄公此時下令擊鼓進攻,敵眾我寡,本以為的天兵天將,瞬間成為了蝦兵蟹將。己方軍隊被全殲,宋襄公自己也身受重傷身亡,本想到霸主的座位上做做卻沒想到,自己現有的位子都沒有保住。

老天給的機會不要,這不是罪過嗎,最後是以死謝罪了。而且是兩次的大好機會,令人想想都心痛,可是在宋襄公眼裡,這也是機會,不過不是戰勝對方的機會,而是顯示自己仁義的機會。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認知太低了,世界在發生快速的變化,宋襄公以為人家是有了仁義才有了霸主的地位,其實人家是有了實力才有了霸主的地位,進而顯示了仁義。順序搞反了,重心放錯了。


死不瞑目的國君“我遵紀守法,不趁人之危,為什麼我還是敗了?”


有人說這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因為春秋時期打仗都是講究禮儀和仁義的,宋襄公的做法完全符合禮儀和仁義,所以宋襄公是大仁大義之人。真的是這樣嗎?這不過是按圖索驥罷了。當年周朝以實力滅商,周公以禮治天下,天下因守禮而富強,此時,諸侯富強的有點過了,比周天子還富強,咋辦呢,誰都想當天下共主,那就拳頭說話吧,這才是趨勢。

周朝強勢的時候大家以禮相待,諸侯強勢的時候,以實力相待。宋襄公深居宮中,不知時事發展的趨勢,看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不懂得隨機應變,一味的守舊不改,敢於阻擋時代的車輪,只能說其勇氣可嘉,止增笑耳,實在不敢恭維過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