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一夥人絕非善良之輩,在《封神演義》裡早就露了餡

許仲琳所著《封神演義》。依託商滅周興的歷史背景,以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始於女媧降香,終於周武王封侯,共計一百回合。全書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與《西遊記》齊名,堪稱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聯珠雙碧"。"。《封神演義》共計一百回,全書共有三場高潮,一是第六十七回姜子牙金臺拜將,這是武王伐紂之始,二是第八十二回至第八十四回,人教、闡教、西方教和截教於萬仙陣中展開大決戰,封神榜上有名者多死於此役,三是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大業已成,諸神各有所歸。前四十回情節曲折,故事性強,人物性格較為豐滿,頗受讀者歡迎。而後六十回,由於多是戰場廝殺,故事結構單一,情節多有重複,機械僵化,且人物、法器繁多,描寫流於表面,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飽受詬病。筆者以為如下章回可讀性較強,如第四十八回,陸壓獻計射公明;;第五十八回,子牙西岐逢呂嶽;;第九十回至九十七回。

太上老君一夥人絕非善良之輩,在《封神演義》裡早就露了餡

姜子牙封神

《封神演義》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主流觀點以"闡興截沒"為論據,認為作者片面地大力頌揚道學"闡教",而主觀地貶斥儒學"截教","揚道抑儒"的思想貫穿於全書。然而筆者以為這種觀點未能通曉作者的詣旨,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看似論據充分,實則略顯淺薄。《封神》借"周興商亡"之故事,寫明朝中葉"儒道相爭"的政治生態。"闡教"源於明嘉靖,世宗賜上清宮道士邵元節"闡教輔國"玉印。由此觀之,書中的闡教即是對現實中明世宗和其所寵信道士的演義,那些只會座談大道的方士,貌似道法高深,品性純正,實則徒有虛名,無堪大用,與玉虛十二金仙如出一轍。明嘉靖皇帝,寵信道士,任用奸佞,對剛正忠直的儒學之士則多有貶斥。作者對"道教興盛,儒學衰微"的深深憂慮躍然紙上,不言而明。

太上老君一夥人絕非善良之輩,在《封神演義》裡早就露了餡

明世宗朱厚熜

闡教的虛偽與無能有著鮮明的對比。闡教門人多以正統自居,每每大戰之前,總有一通"悖逆天命""貪念未脫""嗔怒難除"之類的說辭,個個好似那"不染紅塵"的道德完人。可乾的盡是些陰謀害人、以大欺小、以眾凌寡的勾當,其手段之狠辣,計謀之歹毒,無以復加,令人髮指,與截教的羅宣、呂嶽、餘德之流別無二樣。如第三十九回,姜子牙冰凍岐山,殷商數萬大軍竟被活活凍死;第四十八回,陸壓以七箭釘頭書要了趙公明的性命;第五十一回,玉虛十二金仙盡數被擒,老子與元始天尊竟不顧師伯之尊,聯手破了三霄的九曲黃河陣;後五十回,老子與元始天尊兩次假手準提道人和接引道人,大破通天教主的誅仙陣和萬仙陣。諸如此類情形,數無勝數。若說兩軍對陣,刀劍無眼,水火無情,無所不用其極,倒也情有可原。但這一眾"完人"對本門叛逆也無些許寬恕,殷郊、殷洪等雖是咎由自取,不怨旁人,然而其下場之悲慘,比之聞仲、趙公明等截教中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著實不忍親睹,全然看不出燃燈道人、元始天尊這些"聖人"的半點慈悲。如第六十一回,殷洪身陷太極圖,以致灰飛煙滅;第六十六回,殷郊受犁鋤之厄;申公豹也被拿去"塞乎北海"。

太上老君一夥人絕非善良之輩,在《封神演義》裡早就露了餡

殷商大太子殷郊

闡教中人,多是"金玉其外",倒也沒有多少本事,屢遭敗績,若非高人相助,伐紂大業恐成畫餅爾。如第四十七回,闡教十二上仙盡數被趙公明打傷;第五十回,廣成子等又被三霄盡數拿去,扔進九曲黃河陣中,去了頂上三花,消了胸中五氣,千年修行毀於一旦;第六十九回,孔宣兵阻金雞嶺,以五色神光攝去黃飛虎、哪吒、李靖等十餘人,道行高深的陸壓道人與燃燈道人也敵他不過,化作長虹而去。更具諷刺意義的是,陰陽鏡、落魄鍾、翻天印等玉虛法寶在赤精子、廣成子的手上倒也平平無奇,反而落在殷洪、殷郊那兒,卻著實給姜子牙添了不少麻煩,就連赤精子、廣成子也無可奈何,最終還是仰仗玉虛至寶太極圖、五方彩旗才得以轉危為安。大周八百年基業險些毀在這些"空談道理"的方士之手,王羲之曾言:"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