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解放戰爭歷時四年,國軍從一開始的大優勢再到後面的劣勢,最終潰敗,曾經夢想著統一全國,為此不惜拒絕和平談判的蔣介石只能帶著親信逃往臺灣,從此不敢再踏足大陸。我軍之所以能在兩軍實力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取得最終勝利,依靠的除了勇武的解放軍戰士和群眾的支持外,國軍那些起義的將領也是不小的助力。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兩黨相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就如同古代的改朝換代一樣,失敗的代價不僅要由領導人承擔,那些曾經站隊的將領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共產黨對於俘虜以及投降將領的待遇算是十分優厚的了,但是那些曾經在國軍裡面擔任重要職務的將領起義後想得到和我軍將領一樣高的待遇還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心難測,這些投降將領中有的人是真心歸順,有的人則是形勢所逼,嘴上的表忠心未必可信。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而且這些國軍起義的時間都比較靠後,對於我軍來說這些人有貢獻,但和我軍內部的那些將領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況且有的人之前還做了不少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對於這種人不追責就已經很夠意思了。

基於以上提到的這些情況,我軍在1955年大授軍銜的時候,得到軍銜的大部分都是我軍將領,而那些國軍將領在戰爭中有功的,可能會被派到政府部門任職,在所有國軍將領中只有一個人殺出重圍,被破例授予了軍銜,他就是曾澤生。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他和大部分國軍將領一樣,都是在1948年選擇起義的,但在這些人裡面,只有他一個人得到了軍銜,於是難免有人好奇,難道他的身份和那些國軍將領不一樣嗎,難不成他是以前我軍潛入國軍的地下工作者?今天筆者就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曾澤生之所以能夠被新中國的軍隊認可,除了他在關鍵時刻起義之外,也是因為他在建國之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先大致介紹一下曾澤生的生平,他老家在雲南,父親是一個地主,家境原本不錯。但隨著父親的去世,一切都改變了,母親帶著他改嫁,在此過程中他受盡了屈辱。不過他沒有自暴自棄,生活給予的苦難,他全盤皆收,並且將其化為有益於自己的養分。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他在校的時候學習十分努力,成績相當優異,不過後來因為沒錢交學費,只能中途輟學。既然無法繼續學業,那他乾脆棄筆從戎,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之後又去了黃埔軍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留在當地做教官,教導出了很多優秀的學員。戰爭爆發的時候他也沒有龜縮後方,第一時間跟隨滇軍參加了臺兒莊會戰,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因為作戰勇敢,他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成為了集團軍副司令以及軍長,戰爭期間奉命駐守瀋陽。眼見解放軍在正面戰場已經取得了極大的優勢,1948年10月他果斷選擇了起義。因為他的這個抉擇,長春百姓們便沒有遭受到戰火的波及,解放軍沒有付出任何代價便解放了瀋陽。有感於他的深明大義,我軍任命他為新改編的50軍軍長,交給他率軍南下收復西南的任務。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到這裡他和大部分國軍將領都處於同一水平,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建國之後朝鮮戰爭爆發,曾澤生帶領部隊前往朝鮮戰場,參加了在這裡發生的所有戰役。而且在戰爭中他基本沒有做出任何錯誤的決策,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在參戰的六個軍長中,他是唯一一個原國軍將領,這次戰役讓中央領導人看到了曾澤生的忠心。

1955年授銜,他是唯一獲得中將軍銜的國軍將領,他做了哪些貢獻?

戰中曾澤生立功無數,尤其是在第四次戰役中,他率領部下以血肉之軀對抗敵軍的坦克和炮彈,雖然部隊遭受重創,但卻為我軍的最終勝利做出了貢獻。在朝鮮戰場作戰的時候,他兩次患上重病,不得已回國治療,但每次經過短暫的治療後,他便不顧親友上級阻攔回到戰場,堅持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刻。他這種無英勇的作戰精神,即便是參軍多年的彭德懷也為之感慨,為了表彰他的精神,也是為了感謝他在戰中的貢獻,中央便授予他中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