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不知道為什麼,《養家之人》會讓我想到“木蘭從軍記”,當然,這個故事沉重太多了。

《養家之人》以動畫的方式讓觀眾去關注戰爭,是現實也是童話,十幾歲的女孩不屈不撓的個性,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備受壓迫。隨著關注女性的電影數量不斷增長,電影人在擁有影像話語權之後對女性生存現狀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反思。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動畫電影《養家之人》以女性眼光觀察外部世界,嘗試構建以“她者”為核心的視聽藝術,以此來消解文明社會進程中男女二元對立的局面,對兩性平衡存在進行深入探究。

《養家之人》

阿富汗女孩帕瓦娜一家人生活在塔利班的殘酷統治下,他們不準女孩上學,更規定女性必須有男性陪同才能出門,而帕瓦娜的父親是為學者,在失業後,由帕瓦娜陪伴去市集代人寫信,突然一天,父親被士兵帶走,關進監獄,帕瓦娜為了維持家中生計,決定剪掉長髮,女扮男裝代父賺錢……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雖然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頒給了《尋夢環遊記》,但是《養家之人》憑藉其題材和畫風,在號稱“動畫界”奧斯卡的安妮獎上,摘得最佳動畫電影的獎項。

其實看了《養家之人》的基本簡介,也覺得這部動畫似曾相識,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據說導演諾拉·託梅是看過花木蘭的故事的,也看過迪士尼製作的動畫電影《花木蘭》,所以她認為類似這樣的女性需要扮演男性去生活的故事在全世界都有發生過。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這個社會由男人和女人構成,離不開任何一個人,反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關注每個人的成長,而女性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長期以來,女性問題始終是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養家之人》的製片人安吉麗娜朱莉對於當初加盟這部電影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她解釋道:“如今,阿富汗有千百個女孩,像帕瓦娜一樣長大,她們都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擔,這部電影將提醒人們意識到這些女孩的犧牲和付出,並體現出阿富汗文化的多元性、創造性和力量,能和這個充滿才華的團隊合作,我也非常高興。”

獨特的地域文化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相信很多看這部電影的小夥伴並不瞭解阿富汗,只是常常在新聞上聽過這個名字,阿富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已經形成自身的地域文明與審美體系,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歷史文明發展的精華沉澱,《養家之人》中,觀眾能夠看到阿富汗千瘡百孔的真實城市景觀。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為了深化影片的地域文化,電影還展現了當地的禮儀習慣,片中的人物角色打招呼時會將右手放置在胸前,然後點頭致意,每句話都是以“Salaam”(真主保佑你)為開頭,充分融合了地域文化元素,此外還加入了歌舞元素展現了地域精神文化,雖然電影以各個方面來展現地域文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傳達的始終都是戰爭帶來的危害。

電影中一家人生活在被戰爭包圍的恐懼中,但帕瓦娜父親曾說過:“當我們一無所有,故事也總能記在心間。”說出這句話的父親,是一個只有一條腿,每天還要拖著瘦弱的身體,靠著給人寫信謀生的頂樑柱,說明他內心堅定樂觀,就算是外界在黑暗,他也會想著辦法給孩子們講故事,把他的知識和生活道理融入故事中告訴帕瓦娜。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而這些不光發生在動畫電影中,現實也有類似的事件。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一位父親告訴自己三歲的女兒,炸彈是煙花,所以每當窗外有炸彈落下,父女倆就一起笑,女兒天真爛漫的笑聲與屋子外面轟鳴的炸彈聲混為一體,彷彿是兩個世界。只能說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都非常幸運,因為我們理解不了做一頓飯需要躲避好幾次轟炸的生活,冒著斃命的風險,拍拍身上的土繼續做飯,帕瓦娜的父親說過,明天會更好,但說完這句話,他就被冤進了監獄。

電影最後的最後,帕瓦娜拖著受傷的父親,母親帶著姐姐弟弟,不知是向著家的方向,還是無盡的黑暗前行……這算是一個開放式結局,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命運如何,不知道前路是否艱險,但勇敢的心依然向前。

獨特的民族,精緻的手繪動畫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養家之人》的藝術價值獲得了世界認可,也成為當代手繪動畫電影的藝術標榜。它能夠在3D動畫電影風靡的視覺文化時代脫穎而出,也印證了手繪動畫電影依然可以吸引觀眾。手繪動畫藝術具有較為鮮明的個性化特徵,這一點對於整個藝術種類來講都是非常突出的。

《養家之人》與《凱爾經的秘密》《海洋之歌》一脈相承的畫風和故事框架,不過場景搬到了阿富汗。在故事高度上,用主要人物形象來象徵國家意義(阿富汗),通過主要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遭遇,來映射阿富汗這個國家在特定歷史階段中所歷經的磨難。也是在時刻提醒人們,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要很努力才能活著。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養家之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小說《追風箏的人》,這部經典長篇小說的作者是阿富汗人,雖然電影和這本小說講述的故事完全不同,卻能夠讓人感受到同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關於他們國家的苦難,兩部作品都在訴說戰爭殘酷,但也從中流露出人性的溫暖。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蘊含著這個古老國家豐富而厚重的靈魂,在小說《追風箏的人》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阿富汗,結局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知道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畢竟,生活並非印度電影,阿富汗人總喜歡說‘生活總會繼續’,他們不關心開始或結束、成功或失敗、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顧著像遊牧部落那樣風塵僕僕地緩慢前進。”

所以我們要記住歷史,記住故事。


《養家之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帕瓦娜救父養家


用童話的筆觸描繪成人世界的痛苦,用溫軟的動畫呈現稀釋了現實中的鋒利,《養家之人》兼具情感和力量,“你可以鏗鏘有力,但不要仗勢叫囂,滋養鮮花的是雨露,而絕不是雷鳴。”這種電影總是提醒我們,這世界還有人每天飽受戰爭之苦生存艱難,珍惜當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