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羅山皮影戲是中原皮影的優秀代表,2008年晉級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文化形式,自明朝嘉靖年間傳入羅山,羅山皮影戲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四百多年來,羅山皮影戲歷經清朝至民國的興盛,解放後的時起時伏,綿延至今。在生生不息的傳承過程中,羅山皮影戲逐漸形成了自我發展的內在歷史機制。

一、虔誠的信仰基礎

民間文藝 | 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羅山縣農村存在著濃厚的民俗信仰氣氛,民眾家庭中堂上掛的普遍是“祖宗昭穆神位”,祖先崇拜習俗滲透於民眾個體的日常生活之中,強化了羅山皮影戲藝人的祖師信仰。羅山皮影戲作為一項民間鄉土藝術,能夠傳承與發展至今,正是得益於皮影戲藝人及民眾虔誠的民俗信仰。

筆者在羅山周黨南街、周黨龍鎮、彭新曾店等藝人家裡都看到其中堂右側都供奉有“樂王教主神位”。樂王教主是羅山皮影戲藝人的祖師爺,皮影箱箱主家都供奉有牌位“供奉樂王教主之神位”。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是樂王教主的生日,在樂王教主生日的前天晚上,羅山諸皮影箱箱主為樂王教主擺供、焚香、守歲,第二天樂王教主生日,箱主帶領全班人舉行祭祀祖師爺的儀式。

酬神了願是許多地方戲曲的主要功能,羅山皮影戲在為私人唱戲和廟會唱戲時都有一個主題,即酬神了願。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羅山縣山店鄉秦李堂秦李宗祠廟會都如期舉行。筆者曾在廟會上看到一擔皮影箱在祠前唱皮影戲。前臺兩側掛有幾副對聯,其中一副對聯的橫批是“金榜題名”,內容是“金鼓齊鳴高科及第,笙簧同奏喜戲酬神”,可見是某家學子考上大學,家人前來唱戲還願。筆者看到類似以上的對聯還有三副。廟會當天上午就有四家前來還願,可見當地人們對皮影戲酬神了願功能的認可。

二、技藝的傳承方式

民間文藝 | 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羅山皮影戲藝人都稱自己演戲是在跑江湖,他們所從事的皮影行當也是江湖上的一行。江湖行當不僅都有各自的祖師爺,而且行當本身的技藝傳承也有一定的規矩。羅山皮影技藝能夠傳承至今,依靠的正是皮影藝人技藝的代代傳承。
羅山皮影戲的技藝傳承有兩種方式:一是師父帶徒弟;二是祖傳家授。祖傳家授的規矩是傳男不傳女,所以皮影戲藝人都非常重視子嗣,對祖師爺樂王教主的崇拜也得以強化。師父帶徒弟的傳藝方式首先要舉行拜師儀式,其次要學藝三年,三年出師即可獨立門戶。在拜師儀式舉行之前,學藝的人要找到引薦師和見證師,由引薦師將自己引薦給師父,若師父同意收徒授藝,將安排時間,在見證師的見證下舉行拜師儀式。羅山皮影戲藝人在拜師之後,師父要傳授徒弟學習皮影技藝的方法、外出唱戲的注意事項及行走江湖的規矩。《信陽地區戲曲全志·羅山卷》記載:舊皮影箱有“四大忌”,即不準拍掌,不準扔竹簍,不準唱山歌,不準上樹,違者,謂之不吉不利。

盤道是皮影戲藝人進行內部交流的另外一種方式。這種內部交流實際上是一種競技,兩個盤道的藝人各自拿出自己的獨門絕活,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難分高低。皮影戲藝人的盤道可以分為同一地方不同師承譜系師傅之間的盤道,以及不同地方同一行業師傅之間的盤道。前者盤道的目的是為了對自己技藝進行肯定和認同,同時也是為了維護自己這一譜系在本地的地位和尊嚴;後者盤道的目的除了同行但不同地方之間的技藝切磋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維護本地藝人的生意,防止外來藝人搶佔本地皮影戲藝人的地盤。

三、民眾的聽戲習慣

民間文藝 | 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虔誠的信仰基礎和技藝傳承方式是皮影戲自身傳承與發展的兩個關鍵因素,但羅山皮影戲是一種表演性的民間藝術,除了自身的傳承因素外,它需要一定的民眾基礎,民眾基礎是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至今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羅山及周邊地區的民眾存在著聽皮影戲的習慣。一位羅山皮影戲師傅曾經給筆者這樣說:“唱大戲群眾拿不出太多的錢,皮影隊班子人少、開支小,地臺容易搭,因此歷代都有看戲的習慣。”羅山皮影主要為廟會唱戲和私人唱戲,而廟會上除了廟會頭人組織本村捐款集體唱戲外,還有很多私人唱還願戲,上文已經提到,考上大學的家庭在廟會上自己出錢唱還願戲還願。小孩過生、老人祝壽,以及結婚、蓋房、發財的人家都會自己出錢唱皮影戲。

很多觀眾對皮影戲的情節爛熟於胸。比如《封神》,這是羅山皮影戲藝人演唱最多的一本大本頭戲,也是觀眾最愛聽和聽得最多的一本皮影戲。據老藝人嶽義成講,九十年代之前,每次唱《封神》,觀眾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上千餘人。

四、同質的鄉土環境

民間文藝 | 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虔誠的信仰基礎和技藝的傳承方式可以看作是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主體,而民眾的聽戲習慣則是其傳承與發展的客體,主體的活動為客體提供觀看的對象,而客體的活動又促進主體水平的提升,主客體的相輔相成推動羅山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在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主客體外,還應該注意到羅山皮影傳承與發展的外部環境,即其同質的鄉土環境。

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研究社會分化時將文化傳統分為“小傳統”和“大傳統”,“大傳統”指的是以都市為中心、以紳士階層和政府為發明者與支撐力量的文化,“小傳統”指的是鄉民社會中一般的民眾尤其是農民的文化。羅山皮影戲正是在一個“小傳統”的鄉土環境中傳承與發展至今。羅山及其周邊地區各鄉鎮處於淮河以南,屬於稻作區,與河南其它地方略有不同,在地方方言和風俗習慣上都受到湖北的影響。事實上,這一區域與鄂北在方言、風俗習慣、祖宗昭穆信仰等方面已經形成一種同質的“社會事實”,這種同質的“社會事實”正是羅山皮影戲這一文化“小傳統”傳承與發展的土壤。

從羅山皮影戲藝人演出的區域來看,羅山皮影戲不僅在羅山及其周邊的淮河以南地區廣泛流傳,也深受與之毗鄰的鄂北大悟、黃陂等地民眾的歡迎。羅山皮影戲道白用的是流行於淮南鄂北的鄉村俚語,而唱腔正是來源於這一區域民眾的山歌和民歌小調。因此,這一區域的民眾特別喜愛羅山皮影戲。


五、結語

綜上,虔誠的信仰基礎和技藝的傳承方式是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內在因素,而民眾的聽戲習慣和同質的鄉土環境是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外在因素。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至今,主要依靠這四個因素:信仰為其提供精神庇佑,奠定皮影藝人傳承與發展的心理基礎;技藝的傳承方式則保證羅山皮影戲從皮影演唱、皮影操縱到皮影雕刻等諸絕活的延續;民眾的聽戲習慣則從觀眾的角度推動羅山皮影戲技藝的精益求精;同質的鄉土環境則為羅山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四者相互牽連,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羅山皮影戲,構成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

作者簡介:周全明:河南沈丘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專業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等。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北師大民俗學微信號:bnufolklore

民間文藝 | 羅山皮影戲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