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對齧齒類動物研究後得出結論,嬰兒為何沒有兒時的記憶

科學家在對齧齒類動物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嬰兒的記憶或許會被新生成的腦細胞抹掉,這一發現解釋了“為什麼人們記不起特別小的時候的記憶”,這是困擾人類數百年的難題。

科學家在對齧齒類動物研究後得出結論,嬰兒為何沒有兒時的記憶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人托馬斯·賽爾(Thomas Insel)認為,這項研究的作者發現了非常有意思且令人信服的證據。“它確實十分吸引人,在此之前,並沒有人認真審視過這個問題,100餘年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推斷,人類這種忘記嬰兒時期記憶的傾向,即所謂的幼年期失憶(infantile amnesia),可能源自某種心理問題。後來,科學家認為,記憶可能根植於語言,因為幼兒通常會有他們開始咿呀學語時的記憶。

新發現的聯名作者席娜·喬斯林並不同意這個說法,她解釋稱:“令人奇怪的是,大多數動物也體現出幼年期失憶,因此,語言學習不該是最終的答案。

受觀察自己的幼子所啟發,喬斯林和她的丈夫,研究的另外一名聯名作者保羅·弗蘭克蘭(Paul Frankland),二人開始好奇,為什麼小孩子不能保留一些情景或事件的記憶,這些記憶被保存在只有幾顆藍莓大小的帶狀組織、細胞製造工廠——海馬體中,海馬體是大腦中唯一一個能產生新神經元的部分,科學家藉助它來了解記憶的形成過程。

科學家在對齧齒類動物研究後得出結論,嬰兒為何沒有兒時的記憶

喬斯林和弗蘭克蘭清楚,這樣的細胞製造活動在幼年期會逐步減少。喬斯林認為:“(新生神經元逐漸變少得時候)就是我們開始形成長期記憶的時候。”喬斯林和她的同事試圖驗證,幼兒記憶的形成是否與腦細胞形成有關。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老鼠,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有幼年時期的記憶盲點,隨著小老鼠的年齡增長,新生神經元的出現速率降低,這一速率的降低伴隨著記憶的形成,齧齒類動物擁有記住危險情景的能力。

相關研究成果在5月9日的《科學(Science)》上發表,在測試中,研究人員將成年老鼠放置在與它們通常居所明顯不同的房間,牆壁上有條紋,屋子裡有一股難聞的氣味,並且還有腳步聲。老鼠們開始對這個房間表現出恐懼,即使在28天后重新進入這個房間,還是會驚恐不已,但對幼年老鼠來說,受到驚嚇一天後,老鼠們的恐懼就開始減退。

接下來,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加速成年老鼠的神經元生長,他們讓受到驚嚇的成年老鼠在輪子上跑步運動,持續幾天或者幾周,喬斯林解釋道,跑步通常會刺激海馬體中神經元的生長,幾周以後,成年老鼠就忘記了那個令它們恐懼的房間。

科學家在對齧齒類動物研究後得出結論,嬰兒為何沒有兒時的記憶

這一發現使人們重新認識了海馬體的神經學作用:不僅僅是存儲記憶,還能夠產生新細胞從而使動物失憶。喬斯林認為,新生成的神經元或許會影響到已經存在的神經元所組成的大腦回路。這些新的神經元會與舊有神經元產生聯繫,從而製造新的神經迴路,而使用舊的神經迴路或許很難喚醒記憶,因為新的神經迴路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喬斯林不無感慨地提到:“忘記或許不是一件壞事,清除一些記憶,忘記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或許還不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