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永和園

永和園是南京夫子廟規模最大的一家點心與酒菜兼營的老店,前身是始建於1901年清末的“雪園”茶館,素有“秦淮第一樓”美稱,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江蘇省經貿委授予“江蘇餐飲名店”稱號。

中文名

永和園

簡介

永和園

素有“秦淮第一樓”美稱的永和園酒樓始建於1901年,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清末的“雪園”茶點社。坐落於南京夫子廟旅遊景區內,緊鄰首席景點——江南貢院。永和園所呈奉的正宗秦淮八絕和獨家秦淮船宴被譽為“南京秦淮文化之地標”。

共6張

永和園

“永和園”為仿古建築的三層組合樓,總面積2200平方米,優雅的江南風韻融入其間,一步一景,美不勝收。一樓為明檔海選小吃廣場,150餘道風味小吃馳名中外。二樓設零點大廳及豪華包間,可供各類團隊、會務接待,以及商務宴、家宴、婚宴、生日宴等。三樓頂級宴會廳雍容華貴,可臨窗遠眺秦淮河畔槳聲燈影。

永和園多年來是省旅遊部門定點接待單位。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江蘇省經貿委授予“江蘇餐飲名店”稱號,許多社會名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對“永和園”尤為厚愛,稱該店的佳餚珍饈“堪稱一絕”。

共5張

永和園

歷史

1939年有位叫卞永生的買下了“雪園”,在貢院西街現“青雲樓”所在地開店,正式始名“永和園”,寓“永遠和氣生財”,佔地約百平方米。初期三間平房,一間租出開茶爐賣茶,一間租人開小酒店,中間和小院卞老闆自己經營,賣燒餅和乾絲。經過數年苦心經營,從1942年開始,卞老闆收回租房,一統茶點生意,聘請麵點名師尹長貴來店主持製作點心。此時“永和園”的燙乾絲和酥燒餅,在夫子廟已頗具影響,享譽金陵。一般茶點社經營的乾絲都是從揚州傳來的煮乾絲,而“永和園”的燙幹,不僅切得細如綿線,堪稱能穿針,更具特色的是滾沸的開水侵燙數次,無一點豆腥味,吃口更覺得綿軟柔韌。“永和園”的燒餅更具特色,一般店家的燒餅油酥與油麵二八開,“永和園”的酥餅則是“三七油麵,四門包酥”,品種隨時會變化,共有二十多個品種。由於所制的燒餅色澤金黃,被譽為“蟹殼黃”。尹長貴師傅來店後,增加了一些揚幫小吃品種,如三丁包子、悲翠燒賣、水晶包、千層油糕、蟹黃包、小籠包餃等數十種,生意十分興隆。抗戰勝利後,1946年隨著業務的擴大,“永和園”翻建成二層樓,營業面積達270多平方米,可放100多張小方桌,初具規模。

名人淵源

歷史名人與永和園

永和園在其發展歷史上,還與多位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1]

朱自清最愛永和園燒餅

熟悉永和園的“老南京”都知道,秦淮八絕之中就有永和園的雞汁乾絲和蟹殼黃燒餅,可很少有人知道,這兩樣吃食竟然還成就了中國散文雙璧《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1923年8月的黃昏,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因為喜愛永和園的茶點,他倆在遊覽前不忘到雪園(永和園)吃小吃,“在茶店裡吃了一盤豆腐乾絲,兩個燒餅之後,以歪歪的腳步踅上夫子廟前停泊著的畫舫,就懶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鬱蒸的江南,傍晚也還是熱的……”俞平伯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提及的豆腐乾絲和燒餅,正出自雪園。

朱自清對於永和園的燒餅更是念念不忘,三年後他還深情地說,“我倒是覺得芝麻燒餅好,一種長圓的,剛出燒,既香、且酥、又白……”把永和園的燒餅描繪得惟妙惟肖。

侯寶林表演“武松打虎”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夫子廟貢院街老店

上世紀五十年代,梅蘭芳帶著家人來到永和園茶社,品嚐嚮往已久的風味小吃,食客們很快認出這位京劇大師,一傳十、十傳百,店堂內外很快擠滿熱情的顧客和戲迷。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一天,曲藝表演藝術家侯寶林慕名來到永和園,剛跨進門就被茶客們認了出來,“來一段!來一段!”店堂裡頓時“沸騰”起來,被南京人熱情所感染的侯寶林即興在店堂裡說了一段《武松打虎》,贏得滿堂喝彩。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新店在大四福巷和狀元境交界口,狀元樓賓館對面。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南京老字號巡禮永和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