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連愛和恨都這麼體面


成年人的世界,連愛和恨都這麼體面


01


上週的某一天,離婚、分手,中間還隔著生死的熱搜,讓新浪程序員又一次感到頭禿,吃瓜群眾第101次不相信愛情。

宋慧喬發的離婚申明很平靜:性格不合。

范冰冰發的分手申明也很體面:人的一生可能會經歷各種告別,在我們的相遇中收穫的愛和溫暖都化為了永恆的力量。

總之,互不指責,各自安好。也許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樣,多少愛恨,在面對別人的時候,總是嫣然莞爾:我沒事。

而這背後究竟是否真正釋懷,也只有當事人冷暖自知。

坦然地面對離別,是一種成熟。相較於馬蓉與王寶強、李雨桐與薛之謙那般令人寒心的廝咬,體面地分手,是對雙方曾經愛過的尊重,也是一段感情結束時完美的句號。

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分手之後,還要到處說前任壞話。無論誰對誰錯,總覺得吃相難看,甚至連原先的那般恩愛,也一併褻瀆了,實在愧對“成年人”這個稱號。

而更可怕的是諸如江歌案中的陳世峰對前任那種報復,以及前些天那名女子因為拒絕陌生人加微信而遭到毆打。

在那些人眼中,他們也許覺得自己都是因為“愛”,才會在遭到拒絕後“由愛生恨”。但很可惜,那些都是膚淺而有害的“愛”。

02

《吠陀經》中“Abhiman”這個詞,在梵語中的本意是“自尊”。它往往被英語翻譯成“自尊受傷”或“以怨報怨”,暗指當事人氣量狹小。

這與某些人因為遭到拒絕,求而不得後感到自尊受損,甚而產生報復心態,顯示出的偏執倒是頗為吻合。

但是在印度,“由愛生恨”這一說法更易為人接受和理解。

在泰戈爾的短篇小說《判決》中,女主人公瓊德拉和丈夫、丈夫的哥哥以及總是發牢騷的嫂子住在一起,一家人窮困潦倒。

一天,哥哥因回家沒飯吃,意外殺死了大嫂。忽然有人來到他們家,發現了這樁兇案,瓊德拉的丈夫驚慌失措,為了救兄長,他編造謊言,並請求妻子攬下罪名。

瓊德拉宛如木雕一樣,呆呆地坐在那裡。她萬分心寒,憤恨難平,在丈夫謀劃著編造供詞救回她的時候,她卻一口咬定是自己殺了人,鐵了心要被絞死。

我們愛一個人或期望對方善待自己,然而這個人卻傷害了我們,由此產生的心痛與震驚,正如自尊受挫後的怨恨。

她選擇毀滅自己,而不是毀滅對方,但這其中依然包含著報復的成分。因為她愛之深,所以責之切。

正如今年4月,17歲男孩跳橋身亡,背後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個花季少年選擇自殺,內心受到過傷害是毫無疑問的,而能傷害他的,想必也是他在意之人。

從這一點上來說,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一旦感受到“背叛”,都會產生這樣的情緒。這大概就是“最愛的人傷我最深”吧!

03

有人說,范冰冰分手也太理智了,讓人懷疑她到底是太愛李晨,不願說他一個不好,還是她根本就不曾真愛過?

這是不是說,我們結束一段感情,必須用“相愛相殺”來表達,才顯得自己是真愛過?

自從曝出分手之後,各路小道消息齊上陣,有人說,是范冰冰懷了別人的孩子,也有人說,是李晨因為范冰冰攤上5億壞賬,不想再陪她玩下去了。

我們姑且假設這是兩種不同的事實,前者,她懷了別人的孩子,李晨會“由愛生恨”;後者,李晨大難臨頭各自飛,患難無真情,范冰冰會“由愛生恨”。

每一段破裂的感情,多少都有些“由愛生恨”,但有句話說得對:過不下去就離婚,何必殺人呢?

“由愛生恨”是我們感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產生如呼吸一般正常,關鍵是我們如何處理它。

比如范冰冰和李晨,雖然原因不明,但選擇和平分手,不糾纏,放過對方,也放過自己,這就是對“由愛生恨”最好的解決方法。

比如《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雖然血濃於水,但她畢竟受到傷害,所以十八歲就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這也是很好的解決方法。

愛被破壞,進而感到自尊受到踐踏,但是,她們的例子都證明:自尊是需要自己給的,而不是對方。只要你一直相信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哪怕失敗,別人也依然尊重著你。

相反,一味糾纏、報復,不但白白耗費自己的精力,無法享受更好的生活,同時也讓自己的愛顯得廉價,氣量顯得狹小。

不要將自尊託付給別人,不要試圖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尊。自尊這東西,你只有隨時帶在身上,才能在適當的時候,對傷害了你的人說:“愛誰誰!”

選擇正確的發洩“恨”的方式,給自己留一份體面,做一個雖敗猶榮的成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