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合群,怎麼了?

我不合群,怎麼了?

【嘮嘮不合群】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不合群”是一個紅色加粗的詞語,它的含義基本等同於孤僻、自我,不懂社交,與時代脫節。

“不合群”好像是“缺點”,但這個“缺點”又似乎人人都有。

當朋友們聊起當前熱播電視劇,你是不是一句話都插不進?

當公司組織團建,你是否想過找藉口推脫不去?

即使去參加聚餐,當別人聊得熱火朝天,自己是否只能在一旁默默吃飯?

不得不承認,即使從小被灌輸要“合群”長大的我們,(上課要跟同學一樣積極舉手、考大學要選熱門專業、工作之後要重視每一次公司聚餐,同事邀約逛街要踴躍回應,當身邊朋友開始結婚生娃時也不能掉隊……)內心深處仍然住著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01

不是很合群,但可以假裝很合群

我不合群,怎麼了?

朋友小龔畢業後進的第一家公司是房地產中介,從事數據整理與分析。部門裡都是女孩子,因此每天都熱熱鬧鬧的,不是討論八卦娛樂,就是約著下班逛街打麻將。

小龔剛進公司時,為了跟大家打成一片,逼著自己看不喜歡的電視劇,聊不感興趣的明星話題,玩並不擅長的棋牌遊戲。

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雖然自己跟同事相處融洽,但是彼此間的交流很淺薄,僅限於吃喝玩樂。

最令她尷尬的是,自從跟大家越來越熟之後,她發現平時稍微表現得勤奮、優秀的同事很容易被私下討論,被冠上“心機深”“邀功精”“假惺惺”等標籤。

大家不知道的是,合群低調的小龔,其實也很有自己的事業規劃。入職之後,小龔一直在考慮往房地產策劃發展,平時下班除了跟同事聚餐逛街,都在家惡補行業知識,最近正打算向公司申請參與策劃部門的工作。

但讓她猶豫不已的是,怕因此而成為別人的“談資”。

我不合群,怎麼了?

困惑的她向一名事業有成的學姐傾訴了自己的煩惱,學姐笑了笑,問她,你這麼合群,累嗎?

小龔點點頭。為了合群,化辦公室熱議的妝容,假裝對別人的話題感興趣,勉強自己去笑,假裝很認真聽,最後發現自己活得真的很累。

學姐說,假裝合群很累,提升自己也不容易,既然兩個都很難又無法兼顧,那

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堅定方向後的小龔,不僅向領導提出了跨部門協作的申請,也減少了跟同事的下班聚會。她不再考慮同事的“議論”,也沒有時間去參與八卦,通過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在3個月之後成功轉向策劃崗位,薪水也翻了一倍。

02

不合群的人,不是沒有朋友

我不合群,怎麼了?

“為什麼優秀的人總是不合群?”

“優秀的人也合群,只是他們合的群裡沒有你。”

是不是突然有一種很扎心的感覺?你以為別人不合群,其實他們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交際圈。

魯迅先生曾言: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正是這樣的犀利文筆,鞭醜撻惡,得罪了不少人。

因此在很多人眼裡,“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他,太不合群。

蕭紅曾在《回憶魯迅先生》裡說過:魯迅先生家客人很少,幾乎沒有,尤其是住在他家裡的人更沒有。

生活中,魯迅不苟言笑,很少與別人合影,自己的照片也都一臉嚴肅,看著便十分孤傲,讓人望而卻步。

但是,不合群的人,不是沒有朋友,而是他們懂得如何選擇自己的社交圈。

這個圈子,可能只有那麼三兩個人,但是一定情義相投,不離不棄。

我不合群,怎麼了?

魯迅先生一輩子朋友不多,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蔡元培、瞿秋白、宋慶齡、蕭紅、許壽裳。

其中,許壽裳和魯迅是同鄉,在日本認識後,就成了一輩子的朋友。

在以後的30多年中,他們互相幫助,度過難關。魯迅去世後,他頂住壓力,力促《魯迅全集》出版。

蔡元培是魯迅的朋友,也是他的伯樂。蔡元培做教育總長時,將魯迅調到教育部做事,當北大校長的時候,又把魯迅調到了北大當老師。

宋慶齡在魯迅病逝後,親自為他選棺材和墓地,並主持葬禮,而且一人承擔所有費用。

03

“不合群”是優秀的開始

我不合群,怎麼了?

馮侖談過: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佔95%,這類人是大眾式的,沒有野心,最大的夢想就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第二類只佔5%,屬於挑戰式的。他們註定要經歷很多的山重水複,柳暗花明。

想要成為第二種人,就必須與第一類的大多數人相背離,承受別人的嘲諷、非議甚至落井下石。

但這是一條打破階層固化,實現階層跨越的捷徑。

我不合群,怎麼了?

一輩子不長,要做的事很多,不必用“合群”困住自己的心靈。

當一個人擺脫無用的圈子,變得“不合群”,才能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願我們都不再為了合群而合群,不再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

人生何其短,做個“不合群”的自己又何妨?

孤獨是一座花園,願你我都能如期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