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第004篇非自然成長筆記

前段時間,網上有句話非常火:

垃圾社交,不如獨處。

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畢竟誰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寶貴且有限的,與其浪費在沒有意義的社交上,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既然有“垃圾社交”,那麼肯定也有“寶藏社交”。既然有高質量的獨處,那麼必然存在低質量的獨處。

所以,垃圾社交,不如獨處。但是,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什麼是無效獨處?什麼是有效合群?我總結了4點思考考,相信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01

不是所有的獨處

都能幫你看清自己


曾聽過這樣一個觀點: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也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最能看清自己。

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美好。

在真實的世界裡,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甚至放縱自己的。因為你我皆凡人,自控力有限,沒法免疫“自由”的誘惑,去專注思考的深度,保持行動的力度。

作家李尚龍說:

“在大城市裡,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因為人一旦失去環境的制約,成為自己世界的“國王”,就容易濫用手中的“權利”,沉醉在隨心所欲的快感中,看不見潛藏的危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獨處確實能夠讓你更專注於自己,但也很容易讓你忽略外界的變化,好比“閉門造車”,

你“看清的自己”,很有可能是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自己”。

比如寫作,就最好不要“獨處”,你應該公開寫、和一群人一起寫,這樣你才能接收到外界的反饋,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寫得好,要保持優化,哪些地方寫得差,要改變調整。

比如創業,就更不應該獨處,你最好多去和各行各業的人交流,去了解市場現狀,去關注前沿資訊,這樣你才更加清楚自己當下所處的境地和接下來該怎麼行動,而不是隻守著自己的初心和既定的戰略孤身奮戰。

所謂君子慎獨。但並非人人都能像君子那樣,在獨處之時會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並嚴格要求自己。

所謂強者獨行。但並非人人都能像強者那樣,有著敏銳的嗅覺和過人的膽魄,能夠憑著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不是所有的獨處,都能幫你看清自己。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02

不是所有的合群

都需要犧牲自我


在談到拒絕無效社交這個話題時,很多文章都會引用哲學家叔本華作品《人生的智慧》中的一段話: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


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對此,我並不十分認同。

社交行為並非就是委曲求全的諂媚,合群也不是非要做出自我犧牲。

關於「合群」,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一種願意與他人乃至群體在一起的傾向。

合群,其實是一箇中性詞,關鍵是你合的是什麼群?為什麼要合群?

如果我加入的是不存在利益衝突、大家都有共同目標的群體,比如讀書會、寫作營這樣的成長學習社群,那就不存在自我犧牲的情況了,因為大家都是互相成就的關係。

而且,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離不開豐富經歷的支撐,很難說一個人能憑著獨處自己悟出豐富的思想。

如果融入某個群體需要做出自我犧牲,那為什麼不去融入一個能夠互相成就的群體呢?

不是所有的合群,都需要犧牲自我。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03

低質量獨處

不如高質量合群


有句話叫:

一個人也許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遠。

一個人的力量和認知都是有限的,很多時候,與其一個人獨自思索,不如加入一個群體共同成長。

相比“獨處”,“合群”至少有以下3個方面的優勢:


① 人在群體中會有天然的“競爭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天生就有競爭、獲取的心理,大家都有“出人頭地”的渴望,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獲得其他人的認可,滿足自己社交、被尊重的需求。

相比獨處,人在群體中的更容易產生表現自己的慾望,更容易與人展開競爭,從而推動自己變得更好更強。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② 可以利用“他律效應”,強化行動力

所謂“他律”,你可以理解為“別人幫你自律”。相比一個人自律,他律的作用來得更簡單直接且有效。

自律為什麼很難持續?

因為自律是反人性的,人天生就很難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尤其是一件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事情。

比如減肥,其實就是檢查管住嘴、邁出腿,但很多人都減不下去,因為運動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但美食當下就可以嚐到味道。

為什麼他律可以幫你強化行動力,讓你更容易堅持去做一件事情?

因為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極其在意外部評價。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同時告訴別人你在做這件事,就相當於公開立了一個flag,為了不被打臉,你把這件事做下去的概率就會更大,至少會比只有你一個人知道的時候大。

很多單詞打卡群,早起打卡群,就是運用“他律效應”的典型。

而且,“合群”會讓你有找到組織的感覺。當你感覺有其他人和你在一起共同行動,自然會更有前進的動力。好比一個人跑步可能跑不不幾天,但加入一個跑步群后往往就能更長久跑下去。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③更容易發生「雙生子催化效應」

“搜狗輸入法之父”馬佔凱曾在《朋友圈的尖子生》這本書裡,分享過自己發現的一種「雙生子催化效應」:

如果一個人能夠找到跟他同級別而且又很有默契的一個朋友,這兩個人能經常討論和交流某些東西,比如技術、知識、世界觀等,那麼就會產生“雙生子催化效應”,這兩個人就會很快到達比現在更高一級的程度。


比如搜狗現任CEO王小川,他在高中時學習就很好,編程水平也非常高,是學校的第一名,不過離世界級水平還有一定距離,但他很難再提高了,因為他已經是第一了。後來班裡來了一個同學,也是個非常厲害的編程高手,和王小川水平相當,兩個人你追我趕,很快都到達了世界級的水平。

加入一個高質量群體,你遇見自己那個“雙生子”的概率會更大,甚至能夠引發“連鎖反應”,獲得多個方面的提升。

就像一場頭腦風暴,很多人的思維在一起交流碰撞,往往更容易打開新的思路,想到新的辦法。

人是環境的產物,把自己放進一個高質量的群體中,和高質量的人一同前行,更有可能實現突破式成長。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04

最好的成長

是與時俱進,相互賦能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這樣告誡世人:

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並且只想獨自解決他的問題,那麼他只會滅亡。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從來不是也不能單打獨鬥。

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周圍環境的影響,學會藉助群體的智慧,藉助組織的勢能。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無效獨處,不如“合群”

成長,是一場逆人性、改認知的非自然運動。關注【非自然成長筆記】,一起學習,一起行動,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