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文 常竹青 顧曉峰

[1: 常竹青,農村發展工作者,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致力於鄉村文化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 顧曉峰,扶貧發展工作者,現在於樂施會工作。相信每個人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智慧和寶藏,供自己和他人挖掘、交流,又能碰撞出新的智慧。]

一、祠堂裡的義倉

近日在江西某地的田野考察時偶然發現一個明代的宗祠,細細探索,在宗祠內的兩塊碑上發現記載的竟然是一個義倉組織。兩塊碑分別是乾隆三十六年和光緒年間的,如果按照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碑記來算的話,距今剛好四個甲子240年整。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此前雖然對義倉也有所耳聞,但並沒有細細研究過,總認為那是歷史學家們的事情,義倉已經作為一種文化被埋沒在歷史的大海之中。

我們將宗祠和義倉的情況與村幹部和村中的老人進行了進一步的瞭解,發現村幹部也不知道義倉的事,在他們的印象裡,那只是一個宗祠,我們接連訪問了村裡幾位70餘歲的老人,答案也是那樣的,後來我們遇到了了一位95歲的老人才瞭解到一些眉目。據老人介紹,那個宗祠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他還記得那個義倉的一些情況,義倉曾經辦過學堂,自己還曾在義倉辦的學堂裡上過學,此外如果族裡有窮人子弟無錢上不起學,也會得到義倉的資助。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二、對義倉碑文內容的整理

從老人的敘述來看,該義倉應該很有些歷史了,義倉的消亡也只是在近代以來的事情,大約消失於民國初年。為了進一步將該義倉的歷史搞清楚,我們將兩塊碑文的部分記錄進行了整理:

義倉碑(乾隆年間):

義倉小?

義倉之建於×××××來久矣.....

組×基於此聚族而×××耕讀風×浮......,

朝定×以來百有餘年生義日.....

同志共義生時×××捐者若干人同為助者......

×價而羅迨(dai)至秋則又賣谷.......

古之盛我姓義倉之建有厚望之為是為引.......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歲秋倡義倉首事......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復興義倉丁教碑記(光緒年間)

.......凶荒而為一族久遠之×也然事徃(wang)行之×前而......

.......人之不善×終×我族××××於此向來有義倉,自......

.......石之×碑記至今尚存而義倉谷自昔年已×亦不乏而卒興一人×心此......

.......生息×哉亦積穀至×百餘石又.......

.......旦也迄今有叄拾年矣,樂善好施者族中諒........

........以前此之×舉不成則後此之興??必以故??

......無愛易則以今視昔因不可以昔而×今.....

......可無願貧者家無×石則飢歲不能無憂倘金.....

......司志數人按丁×谷每男丁派谷一×有谷.......

......當口行××居亦×樂為解×或數.......

.......共有若干當邰工舉首事×人經理生息×.....

.......若干×示××則所以籌之於今日......

.......成則今日之舉何患善始而不能善終哉

.......不朽俾後之覽者知前人.......

.......前人××之計為是則經始者之所切望於宋...

從這些殘留的碑文中可以看出該義倉的具有如下特點:

(1)該義倉是由某家族舉辦,活動範圍也主要在家族內;

(2)該義倉最初舉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災年能夠賑濟族內的窮人,以避免同族人餓死;

(3)體現了儒家的仁義精神:如鼓勵'耕讀'之風,照顧貧者,不讓族內人'善始而不能善終';

(4)義倉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豐年的時候,發動族內愛心人士,每戶按照人口數量繳納一定的穀物,因此屬於社區互助的範疇;

(5)義倉後來也逐步具備了金融、公益等功能。豐年繳納糧食,貸給窮人,收取一定的利息,並且還救助孤寡老人,使其"善始善終";

(6)義倉具備了規範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制度。如推舉了'首事',以經理"生息",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該義倉組織已相當規範;

(7)紮根於鄉村,具有很強的社區性。該義倉組織由本村某家族創辦,宗祠即是義倉的辦公地點,義倉的資源也主要是來源於本村本地,主要目的也是服務社區內的同族人,且同族內的每個人都是其成員;

(8)具有很強的持續性,如果從乾隆三十三年(1771年)算起,估計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消失(以95歲老人的介紹來推斷),該義倉也至少存在了150餘年。

三、義倉有關的歷史

為了深入瞭解這段文化和歷史,我們重新學習和了解義倉的一些歷史記錄和研究,發現義倉也是近年來考古和史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義倉也叫社倉,但是之間有一定差異,根據清代定製,在縣設常平倉,在鄉鎮設義倉,在村設社倉,常平倉是屬於官辦性質,而義倉和社倉則是民間自治的性質,在趙爾巽的《清史稿》中曾記載了方觀承曾向乾隆皇帝上奏到:

"「義倉與社倉同為積貯,但社倉例惟借種,義倉則借與賑兼行,而尤重在賑。設倉宜在鄉不宜在城,積穀宜在民不宜在官。秋獲告豐,勸導輸納,歲終將谷數奏明,不必開具管收除在。則其數不在官,法可行久。"

可見義倉比社倉的功能要複雜些,具有互助的功能,即在災年發揮救災的功能,在普通年份即發揮扶貧作用。

從歷史上來看,義倉最早起源於隋,宋朝有了較大發展,並得到很多名人的推崇和實踐,出現了著名的"範氏義莊"等類似的公益組織,到了明清兩代,是義倉的繁榮鼎盛時期,這時的義倉已經深入到民間,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比較普遍。儘管從分佈上來看還不是很均衡,但是義倉作為一種民間公益體系已經形成,根據倪根金先生的《明代廣東義倉、社倉考》的研究來看,在明代的廣東,部分地方的義倉組織相當普及,並且成為當地救災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及紳士的推崇和支持。

義倉的衰落應該是在民國年間,迄今發現的一些義倉遺址基本上都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國鄉村兵荒馬亂,災荒不斷,糧食成為軍閥和地方豪強搜刮的對象,義倉也逐漸喪失了其存在的社會條件,因此大多都消亡了。此外,部分殘餘的義倉財產如公田、義田解放後也隨著土地改革和破四舊一併消失。

四、義倉文化對中國當代公益文化的啟示

從義倉歷史回到現實,現在一般認為我國的公益文化來源於西方,特別是談到當前的中國慈善和NGO(社會組織)的發展時,認為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才逐步引入進來的。所以在討論中國的公益文化時,總是帶有很大的"舶來品"的色彩,他們認為歷史上中國是不存在公益組織和公益文化的。這種隔斷歷史的觀點我們認為有些片面,至少從上述義倉個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一直到了近代都有一套保留了數千年的公益組織體系,這些義倉組織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步成熟,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的"救災備荒"的功能,並且具備了基金會的功能,對這社區內成員的互助性借貸,對於教育、老人的幫助,對於貧窮人的關注,一點也不比當今的中國公益組織差。

就當前中國的民間組織發展現狀來看,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在質量方面卻不盡人意。例如草根機構在理念和管理等方面過渡依賴於國際NGO的輸入,官辦組織又帶有過多的行政色彩,中國的公益資源在全世界上也是處處於最低水平,而自發的探索卻又往往緣木求魚。因此我們認為整理和發揚義倉文化,重新找回中國公益文化的根,對於當代中國民間組織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在公益文化和理念方面,我們認為中國的民間組織應該首先繼承中國文化本身的一些的好的元素。如儒家的"忠孝仁義禮智信",佛家的"公益",道家的"和諧",從這些傳統的文化元素中去創新當代的公益文化和民間組織文化,這些文化因素因容易被普通民眾接受,因此會有效調動蘊涵於民間的公益資源,也有助於草根民間組織們走出理念創新上的困境;

2、在組織管理方面,古代義倉一千多年的發展經驗,為當代民間組織的管理創新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例如有名的'範氏義莊',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即使是本文案例中的義倉,也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義倉組織能夠持續長久存在,並且避免戰亂、災害、改朝換代的影響,其在管理方面必然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通過對本文中的案例及其他資料的分析,我認為古代義倉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與宗族等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相結合。可以說義倉多衍生於宗族組織,義倉文化也是宗族體系的一部分,正因為有宗族這個"靠山",所以義倉在公益資源動員、組織認同、制度/規矩建立上要相對容易很多,也相對持久些;

(2)組織機構上與中國傳統的鄉紳治理體制相結合。從案例中來看,主要的發起者、捐助者和管理者"首事",都是本組的殷實之戶--鄉紳,而且推舉的"首事"也多為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般而言傳統鄉紳在鄉村的治理中多起到保護作用,因此這樣的組織機構相對更能得到成員的信任,因此也更穩固些;

(3)基於主流文化產生,具有很強的社會認同感。義倉的發起和管理都主要基於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及文化,在民間普通百姓中相當有市場。因此不會存在不信任、不理解的文化排斥現象;

(4)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義倉的賑災功能是對官方賑災制度的補充,也是穩定鄉村社會的重要方式。因此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上至皇帝,下至州縣父母官,紛紛表態對義倉進行鼓勵、支持和保護。一些義倉還得倒官方的直接支持,這些支持包括了政策、法律和資金等多個方面。正因為有了這些支持和保護,使得民間的義倉組織具備和合法存在的身份,這也是義倉能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認為中國當代民間組織在管理方面可有如下幾點向義倉借鑑:

(1)民間組織的建立之初要考慮組織建立的社會組織基礎是什麼,能否與傳統的社會組織體系相結合。例如一個農村文藝隊的組織基礎往往可能是傳統的廟會組織,這樣的文藝隊因為不僅僅是娛樂功能,而是因為有了信仰的元素存在,因此也往往更為持久些;

一些青年志願者組織也要要考慮自己發展的社會組織基礎是什麼,一般而言,一些鬆散的義工組織不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這樣的社會組織基礎,因此我們認為當前的義工組織可以跟老鄉會、同學會、結義等傳統組織相結合,這樣建構的組織凝聚力會有所增強,發展可能會更為長久些;

(2)民間組織在建立內部制度時,不應該盲目採用單一的"選舉"制度。其實選舉的目的也是為了"舉"出能人/賢人,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即可,在這一方面,我認為一些社區性的組織(內部相互瞭解)完全可以借鑑傳統的"推舉"等方式,尊重社區本身的一些結構和習慣,將合適的人才"舉"出來;

(3)民間組織的獨立自主發展更需要首先在思想上也獨立起來,而繼承傳統文化是民間組織思想和理念獨立的前提。如上面所談到的選舉和推舉,我認為關鍵是民間組織要重新對"民主"、"發展"、"社區",甚至"NGO"等該概念進行重新反思和定位,這樣一來就會給中國的民間組織們開闢一片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基於我們的思考,再與國際對接和交流;

(4)民間組織的發展,既要根植於傳統文化,也要在保證自己特質的基礎上與當前的主流和官方文化及意識形態相結合。民間組織不應該是社會的另類和異類,而應該努力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不是自甘墮落而是努力創新和影響,此外政府也應該對民間組織加大扶植力度,好的成熟的民間組織體系,不光是鄉村也是整個社會的穩定器;

3、義倉作為一種基本的社區災害救助機制,也應值得政府和社會組織們借鑑。

可以考慮在災害易發生地的鄉村推廣和建立這樣的組織。如以村為單位,建立"社區糧食銀行",兼具社區儲蓄和小額信貸的職能,即將古代義倉以糧食為主的實物運作,加上當今資金互助的資金運作功能,將資金和實物相結合,平時資金借貸,還糧作息,救助社區孤殘老人,扶貧助困,當發生災害時即發揮救災的功能,作為政府和民間機構救災體系的補充,其效果要更加明顯。

此外,從對義倉的發展歷史中也有很多教訓值得我們關注。

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時期,朝廷因財政吃緊,便開始打起了義倉的主意,針對義倉徵稅,這使得很多義倉消亡,明代的直隸地方誌也記載,當地的一些義倉成為了地方官吏和豪強們謀取利益的工具。因此,我們認為一方面民間組織要改善自身的管理,避免成為個人謀取利益的途徑,政府在對待這種社區公益性的民間組織上,也要保證其獨立性和公益性,要有相關立法來保證,保證這些公益組織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

五、當代義倉文化的復興

有幸能挖掘到這個義倉的案例,似乎冥冥之中有些天意:那塊乾隆三十六年的碑記,竟然也是在辛卯年,沒想到這一晃已經是四個甲子過去了,本來已經塵封於孤寂中的輝煌,期待能發出它本身蘊含的光芒。

1、當代意義的第一個"義倉"組織

感到欣喜的是,我們在網上又搜索到了一些信息。在我們所考察的吉安市,已經有一個叫"一勺米"的民間組織。這個當代意義上的第一民間義倉組織,由井岡山大學從事人文影像記錄的公益機構"青原色"發起成立。從該組織的創始人簡單的介紹來看,他們是受到家鄉的"義倉文化"的啟示,他們一次在農村紀錄片拍攝過程發現當地的'義倉助學'傳統,村民定期交納一些穀物,並將穀物資助家庭困難的兒童上學,並發現當地還有一個叫"食物銀行"的民間組織,便想著如何將這種文化和精神發揚光大,效仿古人的義倉助學之風,於是幾個井岡山大學的學生便創辦了這樣的一個民間組織,併發起了'一勺米'公益行動。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從他們的故事裡能夠看到,他們已經繼承了義倉的很多元素,他們不認為金錢是維繫公益的唯一紐帶,在他們的行動中更強調社區內成員本身之間的實物的互幫互助,他們接受少量米麵的捐贈,但是拒絕金錢的資助,他們發動了普通的民眾參與,讓普通民眾受益,這些內涵本身已經表明他們迴歸到了古義倉文化的精神內涵。

2、現代義倉的發展與成熟

一年以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成都愛有戲看到了青原色的義倉計劃,深受其影響和感染,認為義倉的精神內涵對於他們正在嘗試探索的城市社區互助體系建立由很大的啟發意義,於是義倉被引入到成都。

此後三年,義倉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蜀中大地上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先後由義倉出發,衍生出了義集、義坊等新的形式,構成了一個初步的義倉"生態系統"。義倉的這些生長和演變,一方面紮根社區,激活了城市社區內在潛藏的"義文化"和互助精神,另一方面成為當地社區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看到古代義倉所蘊含的內在精神得到集中體現。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成都愛有戲將義倉的文化和社會功能發揮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一方面義倉成長和演變,使得傳統公益(例如物資捐贈)和市集(農夫市集、跳蚤市場)等形式具備了本土化和活路,使得一些傳統的社區組織和社區基金會重新恢復了應有的功能;另一方面,義倉、義集、義坊,以及激活的社區基金和市民論壇等其他形式的平臺,使其構成了一個初步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發揮了相互增益和制約的功能,並進一步發揮更多綜合的功能。這些寶貴的探索對於解決我國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社區文化缺失和再造的兩難困局具有重要意義,並得到了國家民政部門的認可和支持。

3、當代義倉的復興

在此基礎上,從2014年開始,成都愛有戲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以公益培訓的方式免費向國內從事社區建設的社會組織提供協助和技術支持。這些義倉培訓慢慢承載了古義倉的精神,又吸收現代的民主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慢慢在中國大江南北播種,生根發芽。

義倉與中國公益文化的復興

相信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人士和機構關注義倉等中國古代自身的公益和公益文化,並將這些文化和精神吸收、繼承和發揚,以義倉文化為核心,創新和建立中國自己的民間公益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