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人不學不知義


海燕:人不學不知義

父母學堂: 《朱子治家格言》第一段: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我們常說家教,就是一個家庭的規矩。有些人罵人素質低,沒家教,那是很重的話,讓全家蒙羞。

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孔子說,禮是先王稟承天道用來治理人的情慾的,喪失了禮的人就會死掉,遵守禮的人就能生存。禮必須源於天道,仿效地理,貫徹與喪葬、祭祀、射箭、駕車、加冠、結婚、來朝、聘問等事情中。聖人會將禮顯示給眾人,天下國家可以得到禮,達到安定的局面。

《詩經》中《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唉?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看老鼠有皮毛,做人卻不講禮儀。做人若沒有禮儀,不死還活著幹什麼?看老鼠有牙齒,做人卻沒有節制。做人若沒有節制,不死等著幹什麼?看老鼠有肢體,做人卻沒有禮儀。做人沒禮儀,難還不快死掉?老鼠雖形容猥瑣,但皮毛質體俱全。人若無禮,和老鼠有什麼區別。

“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

父親叫兒子,兒子要急忙應答,比諾更恭敬。此時手裡如果拿著書卷,就要放下,口中有食物,就要吐掉,要奔跑而不是快不走到父親身邊聽從父親的教誨。

父母雙親年老,兒子離家外出不改變目的地,返回家不應超過先行商量好的期限。不要讓父母操心。

海燕:人不學不知義

作者歷時多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小康之路》

“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鄉飲酒禮是用來明辨長幼秩序的,婚姻禮是用了表明男女之別的。禮禁禍亂的發生,就好像堤防阻止水害氾濫。以為舊堤防沒用了柩將其拆掉,必定會發生水害,以為舊禮俗沒用舊將其廢棄的,必定有禍患。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亂之罪多。鄉飲酒之禮廢,長幼之序失,爭鬥頻繁了。喪祭之禮廢,臣子之恩薄,背棄死者忘記生者的人就多了。

“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欲未形,使人日徙原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易》曰:君子慎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禮的教化是細緻入微的,在邪惡未形成時便將其阻止。禮使人不知不覺慢慢靠近美善遠離罪惡,所以先王們都尊崇禮。《易》中說:君子要慎重對待諸事的開始。有一絲的差錯,就會犯下彌天大錯。

我國古代,禮是個寬泛的概念,可以指禮物、禮儀,也指禮法、禮義。禮物是舉行禮儀活動或進行人際交往所需的器物和禮品。禮儀是古代貴族舉行祭祀、喪葬等系列活動的儀式和程序,儀式內容豐富,環節複雜,每個環節使用的器物、穿著、動作,都有嚴格規定。

歷代研究禮學的學者們將禮儀分為吉、兇、軍、賓、嘉五類,即“五禮。”禮法是依據禮的原則制定的多家典章制度,禮義是禮儀活動表象下隱藏的文化意義。

吉禮用來祭祀天地鬼神,凶禮用來哀悼災荒禍亂,賓禮用來密切國家關係,軍禮用於合同各國諸侯,嘉禮用於密切統治者與百姓關係。凶禮又包括喪禮、荒禮、吊禮、祪禮、恤禮。吊禮是天子遣使去遭遇水貨災害的國家表達慰問。祪禮是同盟的諸侯國聚集財物補償戰敗國的損失。恤禮是鄰國發生內亂或者遭遇外國侵擾時,遣使去慰問。

推古及今,如庚子新春我們遭遇新冠病毒之時,世界上一些國家第一時間表示慰問,並熱心捐款捐物。而個別自以為是的國家,愚昧地以為病毒有國界,對我們嘲諷貶損,不近人情。這樣不懂禮儀、只認利益的一國之君,會帶領他的國家四面樹敵。且強加病毒名稱於對手國家,不考慮世界協同合作,這就是無禮的表現。

凡是征伐、田獵、築邑都屬於軍禮。凡是飲食、婚冠、賓射、燕饗、脤膰、慶賀禮都屬於嘉禮。

《周禮》“以飲食之禮親祖宗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慶賀之禮親異姓之國。

海燕:人不學不知義

作者在釣魚臺國賓館受聘全國家庭教育巡講團講師。

魯哀公問孔子:怎樣才能稱得上成就自身呢?孔子說:做事不逾越規矩。 今天的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最基礎的也是不逾越規矩。

《樂記》中說: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在儒家思想中,禮樂之於人類,猶如天地之於萬物,具有本原的意義。禮樂並行,內外和順,四海清平。 孔子說,禮就是道理,樂就是節制,君子沒有道理就不行動,沒有節制柩不會做事,不會《詩》對於禮來說就是錯謬,不會音樂對於禮來說就是不加修飾,德行淡薄對於禮來說就是空洞。制度在禮,文飾在於禮,踐行禮的也是人。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之,略而行之。”

要言之有物,行為要符合標準。活著的時候不能被奪去志向,死去的時候不能被奪去名聲。要見多識廣,選擇好的保有,選擇好的親近,要認真思考所學,並將主旨付之實踐。

在當今社會,如何做個儒者?學得禮儀後修為自我,儒者是有標準的。

何為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有為如此者。”

儒者有上不臣服天子,在下不侍奉諸侯的,謹慎靜處崇尚寬和,遇到不正直的人不苟服從,不以自己的博學來凌誇前賢。學習文章來磨練自己。即使分封國邑,也不臣服不出仕。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則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儒者有志同道合,謀求同樣的道義,遵循同樣的方法;在一起覺得很歡樂,地位高低耶不相厭棄,很久沒有見面,聽到對方的流言也不相信。儒者的行為都是依據方正道義,意見相同就進一步交流,意見相左就互相疏遠。這就是儒者交朋友的態度。

我非常贊同,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這不僅僅是儒者之道,我們普通人都有這樣的意願。在我學習的路上,就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志趣相投的、對文學和教育對時政有見地的人,會進行深入的交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身邊遇到的一些粗俗之人,張嘴閉嘴髒話連篇的,自然也不願意多說一句話。

海燕:人不學不知義

作者早年在河北石家莊主講父母學堂

禮記中說: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尤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本質,寬宏大量是仁的興起,謙遜待人接物是仁的表現,禮儀節制是仁的面貌,言談舉止是仁的文飾,歌聲樂曲是仁的和睦,散發和施施仁的佈施。這些品質儒者全部都有,但不敢說自己的仁德的,仁者的尊重謙和就是這樣子的。

在父母大學堂的專家團隊裡,在我的學習工作中,有幸遇到一些溫和善良的長者,他們的仁德影響我熱心公益。這些導師不但是學業事業上的良師,更是做人做事的尺子。在耳濡目染中,我也在努力進步。

家長給予孩子的影響,就是讓他們學習規則、學習禮儀,不斷提高自我。好家風帶來好社風,社會風氣好轉需要每一位家長努力。

燕語父母大學堂主筆簡介:

海燕:人不學不知義

海燕,作家、編劇。父母大學堂全國巡講、青少年勵志報告主講。全國家庭教育巡講團講師。代表作《媽媽養育心經》《孩子我想讓你幸福》。長篇小說《小康之路》作家出版社即將出版。影視作品《陳香梅與飛虎將軍的一千個春天》《民國第一家庭:宋美齡的傳奇人生》。原創公眾號燕語世界、今日頭條燕語父母大學堂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