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10】 蘇立軍:發起 “尋找郁達夫遺骨”倡議的背景及其意義

【“紀念抗日英烈郁達夫”專欄編者按】

夏衍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胡愈之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自1985年在北京和富陽兩地舉行紀念郁達夫先生殉難四十週年座談會以來,郁達夫烈士的形象越來越豐滿。在抗戰勝利的紀念日裡,我們特別推出了歷年來鬱氏後人及家鄉人民的紀念文章,以資更好地體現“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斷地去擁護、愛戴、崇仰”的理念。

鬱中師生髮起

“尋找郁達夫遺骨”倡議的背景及其意義

蘇立軍

2000年6月24日,郁達夫中學全體師生在北京千龍網上發起了“全球華人共同尋找郁達夫先生遺骨”的倡議書,此舉一出,即引起海內外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北京青年報》《文匯報》《杭州日報》首先報道了此事,此後,《上海僑報》《福州晚報》《法制文萃報》和日本的《新華僑報》等也轉載了此事。在網絡界更是反響強烈,網友們紛紛發帖子,支持鬱中師生的這一行動。著名作家李敖和莫言等也在網上發表看法,以示支持。

此事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長期醞釀積澱的結果。

一、鬱中的校園文化背景

1992年,原富陽鎮中學改名為郁達夫中學,隨後在校園內建起了郁達夫全身銅像和郁達夫烈士事蹟陳列室,還編寫了普及讀物《走近郁達夫》,確定了校訓“為了祖國的富強”,開展了諸如故事會、演講會、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並且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1992年—1998年),省級立項課題《郁達夫人文資源在學校教育中的開發和利用的實踐與研究》在省市有關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下,研究活動順利開展,並於1998年8月準時結題。

由於這一課題研究的開展,使得郁達夫中學無形的人文資源有形化,使得學生有了可感知的形象的情感體驗基地。特別是郁達夫事蹟陳列室,它既和郁達夫故居、鸛山上的雙鬱史料陳列室有共通之處,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這獨特之處就在於突出了適合當今中學生素質教育所需的愛國情感和文學成就。

在當今許多以名人命名的學校中(魯迅中學、茅盾中學、陶行知中學等),能夠捨得化大力來建立一個史料陳列室是不多的,而且又能夠把學校教育緊緊的融合在一起,實在也是不多的。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陳列室所陳列的內容。

陳列室分為六個部分:

一、家在嚴陵灘下住——郁達夫的少年時代;

二、海天浩蕩望神州——郁達夫的留日生涯;

三、亂世文章出異才——郁達夫的文學成就;

四、長天渺渺一徵鴻——郁達夫的抗戰風采;

五、男兒只合沙場死——郁達夫的最後歲月;

六、不廢江河萬古流——郁達夫研究活動剪影。

貫穿於陳列室的是郁達夫先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學成就,凸現了郁達夫先生在《懷魯迅》一文中所說的深刻內涵:“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同時,郁達夫中學和郁達夫研究學會建立了非常緊密的協作關係,在郁達夫中學內設有郁達夫研究室。在郁達夫中學,有8位老師是郁達夫研究學會的會員,其中校長任張才是郁達夫研究學會的理事,副校長俞萍蓉、政教處主任陳捷、副主任夏偉中、教科室主任盛志軍是會員,蘇立軍和劉濤老師是學會的秘書長和副秘書長,這對於郁達夫中學開發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有著重要的作用。

自課題結題以後,郁達夫中學依然致力於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1999年又向社會公開徵集校標和校歌,經過篩選,郁達夫中學美術教師又是郁達夫研究學會會員的夏偉中設計的校標錄用,他的設計既有時代性,又體現了郁達夫中學的人文特色。校標以紅色為主色調,恰似一輪紅日從大海上升起,象徵著鬱中師生的蓬勃朝氣。然後又對“鬱中”兩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進行變形處理,形似海鷗,搏擊滄海,寓意著郁達夫所說的“文化人是識風浪的海鷗”這一精髓。

校歌也在這一時期產生,貫穿校歌主線的也是反映郁達夫先生人格精神和愛國情操的校訓:“為了祖國的富強”,歌詞由郁達夫中學語文教師、郁達夫研究學會會員俞萍蓉創作,曲作者是郁達夫中學音樂教師胡來祥。

校標和校歌的產生,標誌著郁達夫中學人文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學生佩校標、唱校歌,感受著郁達夫先生的人格魅力,郁達夫中學的師生精神風貌正向著一個新的臺階邁進。

二、鬱中師生的共同心願

雖然郁達夫先生不是畢業於郁達夫中學的,但郁達夫中學的師生在情感上把郁達夫先生認作是自己精神上的校友。其實追究起來,郁達夫中學和郁達夫先生是有一定淵源的。

郁達夫中學的前身是富陽鎮中學,創建於1957年,創建之初還沒有條件單獨建校,只是富陽鎮第一小學的附屬初中班。富陽鎮一小的前身就是郁達夫先生曾經就讀過的春江書院,也就是後來改建的富陽縣立高等小學堂。因此,郁達夫先生與郁達夫中學是有著特殊的聯繫的。而更為重要的是,郁達夫中學自改名以來,對郁達夫先生的瞭解和認識是更為具體而實在了,不再受過去的偏見所左右。特別是1996年12月,郁達夫中學參與了郁達夫先生誕辰100週年的紀念活動,鬱中師生參加紀念大會,參與學術討論會,對郁達夫先生文章道行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鬱中師生對學校提出的校訓“為了祖國的富強”也有進一步的認識。

但是,郁達夫先生自1945年8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為國殉難以後,就再也不見他的遺骨,雖然郁達夫中學內有銅像和陳列室,鸛山上有“雙烈園”,雖然每年清明節郁達夫中學師生都會在銅像前敬獻花籃,表達對郁達夫先生的懷念之情,但他的遺骨依然在異國他鄉飄蕩,正如鍾敬文先生所寫的那樣:“他的屍骸還埋在炎荒一個小驛的附近。什麼時候,讓我們到那沒有碑記的墳頭,去呈現上素潔的花圈和刻上這樣一行墓銘?——‘這裡躺著一位詩人。為著不屈服於暴力,他苦鬥了,終於犧牲了。但他靈魂是永遠縈戀著故國的。’”鬱中的師生們何嘗不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在牽掛著郁達夫先生呢?

而且在2000年,就在郁達夫先生為國殉難55週年的時候,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卻又在叫囂南京大屠殺是假的,日本中學的教科書中的侵華歷史又被篡改了,靖國神社又有日本政界要人去參拜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也不能不引起鬱中師生的憤慨。鬱中師生還記憶猶新,1999年4月17日,鬱中師生接待了來自日本的當年侵華鬼子兵東史郎,他是第四次來中國,是為證實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來尋求援助的。鬱中師生對他的懺悔表示支持,對他的行動表示聲援。而這一年又是我國“保衛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國防教育年,郁達夫中學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南京大屠殺展,聲討美國的霸權行為,聲援東史郎行動等,鬱中學生鍾靚在浙江省“保衛二十一世紀中國”演講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郁達夫中學也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浙江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2000年6月,北京千龍新聞網在網上發佈了他們的題為《郁達夫之女:還我父親——郁達夫》的獨家新聞,記者徐林正特意從北京趕往河南新鄉採訪了郁達夫的女兒鬱正民教授。在採訪中,鬱正民教授說:“我已經73歲了,如果再不找到我父親的遺骨,那我這一輩子的心願就再也無法了結。”並且向記者出示了她曾經寫過的幾首詩,深深表達了對日本鬼子的恨和對父親的愛——

早年留學去扶桑,歸來“創造”賦詩章;

全民抗戰烽火起,投筆勞軍臺兒莊。

星洲日報寫評論,號召華僑捐資勤;

國難浪跡南洋島,移名改姓趙廉君。

日本投降傳佳音,僑領歡慶舉杯頻;

最慘先父遭厄運,降兵槍下成亡魂。

歷史已去事作古,仍有日人改史書;

國仇家恨重勾起,還我父親郁達夫。

然後,又在千龍新聞網上連續登載了鬱飛、鬱美蘭、郭沫若等人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鬱中師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下,鬱中師生更加懷念他們的先賢郁達夫先生,他們期待著郁達夫先生不僅僅是靈魂的迴歸,更是遺骨的迴歸。

三、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這次活動進一步表明郁達夫中學開發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也表明鬱中師生對郁達夫先生的理解和認識已由表層走向崇敬。郁達夫中學在開發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融入到學校教育過程中,注意到了歷史人物與當代教育的相融性,善於把當前的國情教育、國防教育有機的融合起來,使郁達夫先生的人格力量在當代中學生的身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其次,這次活動也是一次極好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教育活動。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在看到了鬱中師生髮起的倡議以後,說:“達夫先生故里的中學通過千龍新聞網發起了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達夫先生遺骨的運動,這毫無疑義是一個充滿了愛國主義色彩的教育運動,同時也是一個表達對家鄉偉人景仰之情的、充滿了鄉土自豪感的愛鄉教育運動。”我們認為此次活動的根本意義就在於此。

總之,不管郁達夫先生的遺骨是否能找到,但郁達夫中學是緊緊抓住郁達夫人文資源這個特色來開展學校教育活動的,他們把郁達夫人文資源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載體,並且時時刻刻做到讓學生有可感受之處,有可體驗之點,有可學習之光,從而構建起學生人格發展的堅強之所。

附:

郁達夫中學全體師生

“呼籲全球華人尋找郁達夫遺骨”的倡議書

富春江畔,草木至今為之含悲,雙烈亭旁,風雲永遠為之變色。

1945年8月29日,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被投降後的日本憲兵秘密殺害,其遺骨至今下落不明。55年過去了,郁達夫的遺骨還在不知何處的異國他鄉流浪,郁達夫的亡靈還在蘇門答臘島的上空飄蕩。

郁達夫死不瞑目!!!

為了讓這位著名作家含笑九泉,為了讓這位抗日戰士魂歸故里,也為了抗議目前還否認侵華事實的日本右翼勢力,我們懷著無盡的悲憤,以郁達夫中學全體師生的名義,向全球發出最真誠最迫切最強烈的倡議——呼籲全球華人尋找郁達夫烈士的遺骨。

我們非常熟悉郁達夫“作家加戰士”的可歌可泣的一生——

郁達夫與人發起創辦“創造社”,親自勞軍臺兒莊。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星洲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日軍翻譯,其間忍辱負重,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為了逃脫懲罰、銷燬證據,日本憲兵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將郁達夫活活掐死,終年49歲。

當時,女兒鬱美蘭過幾個小時就要出生,郁達夫還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喜悅裡,同時正在構思著復興祖國的建設計劃。

但這一切,隨著日本法西斯充滿恐懼和罪惡的雙手,郁達夫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祖國和家鄉,帶著最後的呼喊——

“祖國啊,祖國,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

我們是浙江富陽郁達夫故鄉的學子,我們是以郁達夫命名的中學的師生。近日我們從千龍新聞網的報道看到了郁達夫後人的字字血、聲聲淚:

——郁達夫的女兒鬱正民說:“我已經73歲,如果再找不到父親的遺骨,那我這輩子的心願就無法了結了。”

——郁達夫的兒子、年老多病的鬱飛悲憤地說:“我與日本法西斯仇深似海!!!”

——郁達夫的原配夫人孫荃,至今一個人孤零零長眠在富陽鄉下。

——郁達夫的女兒鬱美蘭,出生前的幾個小時父親就被害了——即使不能見到生父,也想見到亡靈呀。

郁達夫後人的含淚的呼喊、帶血的控訴逐漸彙集成一個聲音——

魂兮歸來,郁達夫!!!

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離武吉丁宜三公里的華僑公墓,建立了一座高達兩米的烈士紀念碑,以紀念郁達夫和其他10位慘遭殺害的反法西斯戰士;

在日本名古屋大學,樹立了郁達夫文學紀念碑;

在郁達夫的家鄉浙江富陽,建立了雙烈亭,以紀念他和郁達夫的哥哥鬱華;

在我們郁達夫中學,建立了郁達夫事蹟陳列室和高達3.5米的郁達夫銅像。我們每天要向銅像敬禮,我們每年要在銅像下宣誓。每當此時,我們的耳邊縈繞著這樣一個聲音——

郁達夫的遺骨究竟在哪裡?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冰心曾經說過,抗日戰爭對於中國文學的最大損失,便是失去了郁達夫。郭沫若指出,要讓全部日本法西斯頭子為郁達夫償命,要把日本的昭和天皇拿來上絞刑臺。胡愈之認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

可是,郁達夫先生遺骨至今無法找到。

這是郁達夫家鄉的遺憾,是郁達夫中學的遺憾,是中國文學的遺憾,是中國人民的遺憾,是全球華人的遺憾,也是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遺憾!!!

1937年12月21日,日本法西斯軍隊入侵富陽,郁達夫的母親不願逃亡而活活餓死;1939年11月23日,郁達夫的哥哥、著名畫家鬱華在上海被日偽特務暗殺;1945年8月29日,抗戰勝利後,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活活掐死!

僅僅郁達夫一家,日本法西斯就欠下了三條人命!!!

然而時至今日,日本的右翼勢力還在否認他們犯下的滔天罪行,而當年殺害郁達夫的兇手還活得逍遙自在。請問日本政府,殺害郁達夫的兇手為何還未受到懲罰?日本右翼勢力,你們為何不懺悔?下令殺害郁達夫的憲兵隊長,你為何不謝罪?還有那些執行殺害郁達夫的兇手,你們為何躲著不見人?

劊子手,你們究竟把郁達夫的遺骨藏到哪裡去了?你們聽著:郁達夫的好友魯迅曾經說過,血債要用血來還,拖欠得愈久,愈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喪盡天良的劊子手,總有一天,郁達夫的冤魂會去向你們索命!!!

郁達夫終生希望祖國富強。我們可以告慰郁達夫——我們的祖國蒸蒸日上,逐漸走向富強,我們的家鄉富陽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郁達夫中學的全體師生正在你的激勵下努力拼搏。

我們想通過千龍新聞網告訴日本政府,你們有交出郁達夫先生遺骨的責任。我們要告訴全球華人,尋找郁達夫先生的遺骨是我們郁達夫中學全體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要找到郁達夫先生的遺骨,運回祖國,安放在郁達夫深深眷戀的富春江畔。我們準備利用暑假上街打工,用所得的報酬籌建一個尋找郁達夫遺骨的基金會,我們還希望有人能組織一個有中國、日本和印尼三方學生參加的夏令營,去蘇門答臘島尋找郁達夫的遺骨。

最後,我們再次呼籲——

全中國的學生、全世界的華人和所有愛好和平堅持正義的人們,請和我們一道,加入尋找郁達夫遺骨的行列吧。

浙江省富陽市郁達夫中學全體師生

2000年6月24日

【專欄10】 蘇立軍:發起 “尋找郁達夫遺骨”倡議的背景及其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