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斬後奏”去援鄂的醫生兒子回來了,再悶14天,就去養老院看你們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4月11日報道:這幾天陽光明媚,鄭剋意夫婦早上會在養老院走一走散散心。隨著疫情好轉,申城養老機構在經過兩個月的封閉式管理後,有條件恢復探視。鄭阿伯心裡惦記著二兒子鄭鵬翔何時能見上一面。阿鵬作為楊浦區中心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領隊,4月6日剛剛從武漢雷神山醫院回來上海,他寫給鄭阿伯的微信中提到,再悶14天,解除隔離後,我就來看你們。

“先斬後奏”去援鄂的醫生兒子回來了,再悶14天,就去養老院看你們

鄭阿伯夫妻兩在小花園散步

記者見到鄭阿伯時,他正在上海欣益養老院的花園裡打太極,老伴因腿腳不便,坐在旁邊的輪椅上曬著太陽。4月6日晚二兒子鄭鵬翔帶領的醫療隊從武漢平安返滬,老兩口心裡的石頭也總算落地了,“兒子平安回來了,這比什麼都好。”鄭阿伯說,阿鵬去武漢很突然,並沒有跟家裡多交待。老兩口也是兒子到了武漢,才知道這事。每天守著電視看武漢的情況,雖然阿鵬會通過微信報平安,但心裡還是放心不下,尤其是電視上播雷神山醫院的報道,自己和老伴就要貼在跟前找阿鵬的身影。

“先斬後奏”去援鄂的醫生兒子回來了,再悶14天,就去養老院看你們

“新聞說援鄂醫療隊平安回來,在電視上看到阿鵬了,太激動照片沒來得及拍好,有點糊。”鄭伯伯掏出手機準備給記者看拍下的新聞照片時,二兒子鄭鵬翔的微信正好進來,上面寫道,“爸、媽、哥、嫂好:我已平安抵達上海,入住酒店。酒店條件不錯,接受醫學觀察,無所事事,就像在高級養老院裡,再悶14天。隔離接觸後,我來看你們。”

“先斬後奏”去援鄂

2月18號晚上,楊浦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鄭鵬翔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一早要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匆匆收拾好行李,來不及跟父母告別,鄭鵬翔就出發了。當時武漢的情況還不明朗,怕家人擔心,鄭鵬翔只跟同為醫生的妻子說了要去援鄂。沒想到,父母還是通過新聞看到了自己,得知後鄭媽媽很是擔心,但鄭伯伯卻說,“我兒子是醫生,這種時候他不去誰去。”

“先斬後奏”去援鄂的醫生兒子回來了,再悶14天,就去養老院看你們

鄭鵬翔在武漢

鄭鵬翔在武漢呆了48天。他告訴記者,2月19日剛抵達武漢雷神山醫院時,醫院還是毛坯房,什麼都沒有,但接到要求2天內開始收治第一批病人。時間緊任務重,醫生護士充當“搬運工”搬物資,規劃從清潔區到半汙染區到汙染區該走什麼路線。在抵達武漢的第3天,便順利收治了首批36位病人。在那天,鄭鵬翔在家庭群中發了條微信,“爸媽,我今天進艙了,一切順利,不用擔心。”

在武漢的日子,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更大。鄭鵬翔的隊伍中有20名醫生與30名護士,作為領隊,在全力救治病人的同時,還要保障醫護人員“無感染”。鄭鵬翔說,醫療隊中許多90後,跟我女兒差不多年紀,我就像對自己孩子一樣,事無鉅細的“管”著他們,也是蠻緊張的。每天的路線怎麼走,有沒有隨手關門,是不是單獨進餐,防護服穿脫有沒有到位。“我要保障大家平安來,平安回呀。”鄭鵬翔說。

“封閉式”養老院免後顧之憂

鄭鵬翔在雷神山醫院過著“打仗”生活,他的父母鄭剋意夫婦所在的上海欣益養老院也“封閉式”管理了。上海欣益養老院院長劉鈞鈞告訴記者,鄭阿伯夫妻兩知道兒子去武漢援鄂了,心裡很是擔心,但也沒有跟養老院說,一直憋在心裡。直到楊浦區中心醫院找來,說起這件事情劉鈞鈞才知道,老兩口的心理疏導趕緊安排上。投控集團健康養護平臺和院領導還專門召開疫情期間慰問服務援鄂家庭老人專題會議,多次前往探望、慰問老夫婦兩人。此外院裡定期為老夫婦錄製短視頻,通過微信發給家人報平安,讓阿鵬可以安心在武漢全力以赴救治病患了,不用擔心父母。

“先斬後奏”去援鄂的醫生兒子回來了,再悶14天,就去養老院看你們

養老院開闢了專門的家屬探視區

3月25日起,上海欣益養老院對需要探訪的家屬,每天開放三個時間段,實行提前預約探視。鄭阿伯的大兒子鄭鵬飛第一時間預約了前來探望,“那麼長時間沒見,我老擔心他們會不會瘦特了,沒想到還胖了些!”探視時間雖短,兒子看到父母臉色、氣色都很好,心裡很是放心。鄭鵬飛告訴記者,之前一個月至少要來三趟看望父母,現在兩個月沒來了,心裡想得緊。弟弟阿鵬也是,不過他還在隔離期,要等兩週後才能來探望。但也早早地就跟養老院預約了探視時間。

採訪尾聲,鄭阿伯給記者看了一首自己這兩天寫給兒子的詩,其中有幾句是這麼寫的,“鐵骨不懼生與死,鋼筋奉命馳援徵。棄家為國不言忌,先斬後奏即登程。風雨將止天破曉,吾兒凱旋樂融融。”看來,鄭阿伯對兒子“先斬後奏”去援鄂,心裡還是“介意”的,好在已經“吾兒凱旋樂融融”了。

相關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