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一篇文本多種可能

——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 張小兵

朱自清在《作文雜談》中說,《背影》是“自然流露”的,《荷塘月色》是“有意為之”的。我帶領學生嘗試沿著朱自清的情緒起點“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探索各種可能的寫作思路,在和朱自清的思路比較中體會其用意。

探究一:


一個幾天來一直“心裡頗不寧靜”的人,

在夏天的夜晚會做什麼?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學生1:找一個排遣的途徑,比如運動、購物、暴吃。


朱自清是一個安靜、內向的人,選擇運動的可能性比較小。子女多(已有子女四個,第五個孩子又將出生),父親失去薪水來源,全家都靠他養活,終其一生都在為“錢不夠用”而愁苦,以消費方式化解內心鬱積的幾率並不大。


學生2:朱自清是個讀書人,可以通過讀書的方式調節內心的情緒;他還是一個作家,也可以鋪開稿紙將自己沉浸在曼妙的文學構思中。


朱自清在寫於1928年的《兒女》一文中說:“我若坐在家裡看書或寫什麼東西,管保一分鐘裡要分幾回心,或站起來一兩次。若是雨天或禮拜日,孩子們在家的多,那麼,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的事,也有過的。”現在“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家裡也應該安靜下來了,他可以盡情抒寫內心的“不寧靜”了。有學生認為,《荷塘月色》後文中提到的場景都是朱自清的想象,因此才顯得虛無縹緲。


學生3:出去走走,散散心,將不快的心緒消解掉。


這個思路符合人之常情。去哪裡消解內心的“不寧靜”?自然是一個安靜的所在。朱自清選擇了“白天也少人走”自己卻“日日走過的荷塘”,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探究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之後有哪些可能?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學生4:院外望月,想象今晚荷塘的情景,與後文現實的荷塘形成對照。


學生5:寫路上所見,突出沒有風致,與後文形成對比。


這兩種思路都可充實文章的內容,讓單一的荷塘月色變得豐富多彩。


學生4的思路虛想在前、實寫在後,前呼後應,能讓文章更曲折有致。


學生5的思路欲揚先抑,路上無美景與荷塘月色風光無限形成對比,更能展現荷塘月色的美好。


學生6:將後文採蓮的古典場景放到前面寫,想象古代人們和諧、自由的生活畫面。這確實有可取之處,之前遙想古典場景,可以自然引出滿溢古典意蘊的荷塘月色,接著指出荷塘還在,採蓮盛況不再,“不寧靜”的人心境已不復當年。


學生7:直奔荷塘,描寫那裡的現狀。這樣寫既可避免“節外生枝”,也能表現出朱自清尋找寧靜之所的迫切心情。學生4、5、6的思路雖都有可取之處,但有較強的“設計感”,有明顯的“斧鑿之痕”。朱自清故意省略了到荷塘之前的文字,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探究三:


環顧荷塘之後,

作者說“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接下來可以怎麼寫?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學生8:描寫荷塘月色,突出喜悅之情,表現“很好”。


學生9:對比過去,可以寫日日走過卻未曾關注,熟悉的荷塘有了新奇的美;也可以說往日荷塘孤寂冷清,今天卻生趣盎然,對比突出今日“很好”。


學生10:邊描寫邊抒情,展現逐漸感到“很好”的過程。


尋安靜之所,擺脫煩惱之事,以獲得心靈的寧靜,這是朱自清荷塘之行的目的。能在荷塘獲得“很好”的愉悅體驗,確實是一件順心的事。以上三種思路都試圖表現“很好”,緊承上文,銜接都比較自然。


學生11:邊描寫邊聯想那些“不寧靜”的事,以達到消解的結果。


入目而為景,盈耳可為樂,走走停停,看一看想一想,三千煩惱絲雖說“剪不斷,理還亂”,也可一緩內心鬱積。


學生12:直說為什麼覺得“很好”。


往常“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有些淡淡的月光,沒有了怕人的感覺,自然“很好”。除此而外,還可以傾訴“頗不寧靜”的人或事,化解內心愁苦,享受自由時光。


朱自清選擇了直接表達“很好”的原因的思路,他說“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這是獨處的妙處”。細讀文章,隱約可見作者“頗不寧靜”的緣由,和學生11的思路有契合之處。“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我愛群居,也愛獨處”,是妻兒的到來打破了原本清靜的生活嗎,還是其他?“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白天他必須想什麼?如何應對別人對他學術水平的質疑?瑣碎的家務?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是政治時局的混亂?不得而知!“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客套話?面子上的話?違心的話?朱自清欲言又止,給讀者留下了神秘莫測的審美體驗。

探究四: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描寫荷塘月色的思路有哪些?

“受用”,就是享受的意思。

既然是享受,就要寫荷塘月色的美妙之處。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學生13:集中描寫荷塘月色。

學生14:先寫荷塘,後寫月色。

學生15:先寫月色,後寫荷塘。

學生16:先寫荷塘和月色,再集中描寫荷塘月色。

一般說來,不外乎集中、分散以及先分後合三個方式。集中描寫,可以從荷塘月色形成的畫面、意境等角度展開思路,突出圖畫美帶來的美好感受。先荷塘後月色,作者白天經過荷塘的時機比較多,晚上來荷塘,究竟有何不同?先看荷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先月色後荷塘,前文已經說了因為有了月光今晚的荷塘才有所不同,先望月也順理成章。荷塘,月色,再荷塘月色,由平面到立體,更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

然而,朱自清採用的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的思路。“月下荷塘”,雖未明寫月亮,字裡行間卻潛藏著月亮“淡淡的”影子,光線明暗不同帶來的色彩濃淡的變化隨處可見;“塘上月色”“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都是荷塘之物,“斑駁的黑影”、荷葉上的楊柳倩影都是月光的投影。荷塘、月色,本是真實存在的景緻,卻又如紗、似夢,美得不可觸摸。

“荷塘月色”似已說完,可以結尾了吧?或者照應開篇,聯繫引發“頗不寧靜”的原因,再以對荷塘月色美的哲思消解這一情緒。作者卻將筆觸伸向了“荷塘四周”(“重重圍住”“陰陰的”“沒精打采的”),上文有“峭楞楞如鬼一般”,前文又有“幽僻”的交代,這是將美好的荷塘月色包圍在了幽僻、孤寂的氛圍中,為下文轉向“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情感蓄勢。這是一個真實的朱自清:懷揣無限的美好,卻被揮之不去的愁苦緊緊包圍,無法自拔。

探究五:


“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作者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孤獨與寂寞,

接下來有哪些合乎情理的思路?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學生17:聯想引起“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人或事。前文隱而待發,蓄勢已足,此時傾訴隱藏在心靈最隱秘處的人或事,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學生18:一句話結尾,呼應“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實在不想說,索性再寫一句話“想到這裡,我的心裡更不寧靜了”,或者“然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面對這無邊的荷塘月色,我還有什麼不寧靜的呢”?


學生19:寫回去的路上所見與所思。


開篇省略了路上見聞,此時補上正合時機。既然沒有真正“寧靜”下來,那就在回去的路上再看一看,想一想,或許會有別樣的收穫。


朱自清卻選擇了一條出其不意的思路:想起江南採蓮舊俗,引用《採蓮賦》和《西洲曲》。前文的“看”著眼於實,此處“想起”“記起”則為就“虛”。作者為何如此“想”?因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即暗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原因。細讀文字,聯繫朱自清本人:一是對自由愛情的憧憬——熱鬧而風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朱自清與武鍾謙是包辦婚姻,正少了這份令人嚮往的感覺。二是對真摯友情的懷念——朱自清去清華之前在江南輾轉五六年,結識了夏丏尊、葉聖陶、俞平伯等摯友,是否清華園裡少了純真的友情?三是對孩子的思念,“蓮子”諧音“憐子”,朱自清曾答應另幾個孩子接他們到清華園,如今是否要回揚州?四是對自由、純正、美好人生的嚮往,而這一切他並未真正擁有。朱自清是一個細膩敏感的人,婚姻、友情、念子、理想……又能對誰說?

探究六:


開篇惜墨如金,末了濃墨重彩,

如此文章可以怎樣結尾呢?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學生20:揭開“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


前文隱隱約約,確實可以真相大白了。


學生21:回扣“荷塘月色”。可以這樣寫:“今晚的荷塘月色風光無限,可我的心裡究竟還是有些不寧靜。”或者這樣說:“荷塘月色在幽靜的夏夜裡,採蓮在古典的詩歌裡,憂愁在現實的生活裡,我既成不了荷花,又回不到古代,只好努力地活在這現實的世界裡了。”

既然打算“隱瞞不說”,何不將一切情緒歸結到荷塘月色裡去,讓無邊的“荷香月色”和著無垠的心緒起起伏伏?這樣結尾,也能給讀者留下回味的餘地。


學生22:哲理句結尾,突出作者由荷塘月色想到的人生感悟。不如這樣說:“荷塘月色年年有,只是採蓮人不在,或許逝去才是另一種存在,我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這樣結尾,確實讓朱自清的“頗不寧靜”有了一個相對“團圓”的結局,也符合讀者的美好期盼,畢竟他的內心掙扎得太苦了!


然而,朱自清卻是以情境結尾:“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與開篇呼應,比學生20、21、22的想法更自然,因為出去終究是要回家的。僅限於此嗎?是否在暗示他的“頗不寧靜”和妻兒有關?是否在說他的煩惱或理想妻子無法理解,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朱自清似乎又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猜不透的謎團:此後會不會依然還是“心裡頗不寧靜”呢?


“探險”至此,大家似乎理解了本文是如何“有意為之”的:由緊湊到緩慢,美好的荷塘月色被孤寂的四周包圍,首尾場景呼應,都是作者匠心的體現;開篇“心裡頗不寧靜”,結尾或許是“不寧靜”的猜想,從明確到不明確,既是作者的真實心境,也是精妙的結構方式;行文中不斷暗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卻又欲說還休,字裡行間隱藏了朱自清無法言說的苦衷。

《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指南 必修》


張小兵:一篇文本多種可能——換個思路教《荷塘月色》

▲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 必修


  • 編委會:朱慕菊 張民生 崔允漷 楊向東
  • 顧 問:巢宗祺 方智範 王寧
  • 主 編:陸志平
  • 執行主編:張克中
  • 副主編:徐志偉 戴曉娥 周於 朱念
  • 編 者:石俊 包旭東 朱亞梅 劉生權 孫晉諾 杜新建 李滔 張小兵 張志強 張春華 陳丹 陳興才 周健 郝彧 顧鑫浩 滿春燕 魏榮葆

本文選自《語文學習》2015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